昨天,在北京市海淀文化节国标舞全国邀请赛上,7对盲人舞者首次以选手的身份出现在舞池里,大赛专门为这些特殊选手设置了奖项。
7对盲人选手参赛的舞步一共有3种,其中难度最大的是“快舞”。顾名思义,这个舞蹈的节奏很快,需要舞者不停地转圈,而且要跳着变换位置。“他们都看不见,撞到一起摔倒怎么办?”现场霎时变得很安静,观众们都为盲人舞者们捏把汗。
随着欢快的舞曲,盲人舞者们舞步娴熟、配合默契,他们朝着自己心中的方向快乐地转着圆圈。舞曲渐停,他们用手摸着舞伴的位置同时站好,拉着手向观众致敬。
据大赛主办方海淀文化馆馆长张曙光介绍,这是盲人舞者首次以选手身份参加比赛,在上两届比赛中,他们只是被安排做表演。此次评委对盲人舞者的评判标准与正常选手一样,只是在舞蹈难度上有所区别。别的舞者要比赛桑巴、伦巴等舞蹈,而盲人只比三步、四步和快舞3种。大赛专门为这7对选手设置了一组奖项。
今年大赛的报名人数超过万人,最小的参赛选手9岁,最大的有80多岁。在今后的国标舞大赛中,只要报名参赛的盲人选手超过3对,盲人舞者这个组别将一直延续下去。
■幕后
摸着教练学舞蹈
盲人舞者的教练姓郭,教盲人们跳舞比教正常人难得多。“他们看不见,我就将动作变成语言讲给他们听。比如三步转圈,就变成了‘一迈左腿二迈右腿三转身’。他们看不见动作,我就像模特一样摆一个姿势不动,让他们上来把我从上到下摸个遍,然后他们做,我再纠正。”
郭老师说,一个姿势一般要教一个小时以上。这些盲人多数都是后天失明,很多人的文化程度很高,他们失明后几乎每个人都想过轻生,是舞蹈让他们找到了快乐。
■对话舞者李静、王彦
我们用心演绎舞蹈
记者:你们合作几年了?
王彦:我们都50多岁了,在一起合作跳舞已经四五年时间。
记者: 交谊舞很难跳,学不会时有没有想过放弃?
李静:我们学习交谊舞的确挺困难的,无法模仿舞步、舞姿,更无法辨认方向。但是大家都是盲人,聚在一起时都相互鼓励,所以不会放弃。
记者:怎么把握动作方向?
李静:排练时主要依靠老师的掌声来确定方向。现场表演时我们会按照心中的方向去表演。
记者:你们都会哪些舞步?
王彦:我们已掌握了华尔兹、伦巴等舞步,也会自创一些,我们是在用心去演绎舞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