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临床上所见到的落枕(或失枕),绝大多数是颈型椎病,或为其它型颈椎病的前驱表现。颈型颈椎病在夜间或晨起时发病。有自然缓解和反复发作的倾向。发病年龄一般在30-40岁为多见。以女性居多,与职业有关,多见于书写、绘画、刺绣 、缝纫等长期低头工作的人。单纯型颈型颈椎病,经按摩治疗后,疼痛等症状多能迅速消失,愈后的效果良好。
[病因、病理]
颈部的悬崖峭壁肉、韧带、关节急性或慢性损伤,椎间盘退化变性,椎体移位、小关节错缝是本病的基本病因。当机体受风寒侵袭,感冒、疲劳或睡眠位置不当及枕头的高低不适宜,使颈椎过伸或过屈,颈部某些肌肉、韧带、神经受到了牵张或压迫时,即可造成危险性发作。祖国医学认为项僵病位属于肠经。如《灵枢·经脉》所载:“小肠手太阳之脉,使动则病——不可以固(按即回头看)。剑似拔。脑似折。清藏引按。”注:“手太阳经起于小指少泽穴。与手少阴心经之相交子也。又使寻外侧前肢后溪上腕出踝中。离腕骨养老穴。之上寻骨下廉之正。出肘内侧两筋之间。沥小海穴。上寻脑外廉。行手阳阴少阳之外。上肩寻肩贞、需俞、天宗、秉风、曲垣、肩外俞、肩中俞者诸穴乃上汇在椎。左右相交于两肩之上……颈项肘臂磙皆经脉所寻之部分而为病也。”现代病理学认为颈型颈椎病最为受累的肌肉和神经一是胸锁乳突肌:是颈部潜藏最强大的扁柱状肌肉,头颈过伸或颈部扭曲,最易造成此肌肉损伤。二是斜方肌:位于项背部最浅层,是三角形的较大的肌片。头颈过度屈曲出现此肌肉过度牵张或劳损;头颈过度后伸则可以造成此肌肉的过度收缩和压迫。三是前斜角肌:起于第三至第六颈椎横突前侧的小结节,斜行向下抵于第1肋骨上缘。前斜角肌损伤后出现抽肉痉挛和肥大,可造成神经根、锁骨下动脉和臂丛神经受刺激或压迫。临床表现为颈、肩、臂痛及血管受压症状。四是副神经(第11对脑神经)该神经的内支主要起于延髓根,其纤维加入迷走神经,布于咽喉;外支起于颈1-颈5神经根,在颈内动脉和颈内静脉之间向下行于胸锁乳肌深面,支配斜方肌和胸锁乳突肌。副神经的核型、根型及周围神经干受损害,可以出现上述两肌肉的病变。凡上述两肌肉的痉挛也可压迫副神经。颈型颈椎病的颈部肌肉痉挛和副神经受损,可以互为因果。
[临床表现]
1. 颈项僵直、疼痛,也可有整个肩背疼痛,发板,不能做点头、仰头及转头活动,成斜颈姿势(俗称歪脖子)。病人不能做颈部单独活动。但要回头时颈和躯干必须共同旋转。少数病人可出现反射性肩臂手疼能、胀麻。咳嗽或打喷嚏时使症状加剧。多数患者疼痛、麻木不超过肩部。但是如果合并有前斜角肌痉挛,则可出现上肢反射性疼痛与麻木,打喷嚏、咳嗽使症状加剧,但不像神经根型那么剧烈。常伴有交感神经、椎动脉受累症状,如伴有头疼、头晕等,有疼痛者多见。头疼部位可为枕项、耳后或为偏头疼。
2. 体征:
① 急性期颈椎各方面活动范围即零度。
② 颈椎旁及胸椎旁或斜方肌、胸锁乳突肌压痛。冈上肌、冈下肌也可有压痛。
③ 有前斜角肌痉挛者,可在胸锁乳突肌内侧,相当于颈3~颈6横突水平触摸到痉挛的肌腹,稍用力压迫时可出现肩、臂、手放射性的疼痛,绝大多数沿尺侧放射,也可沿桡侧放射,压顶试验,神经根牵张试验可为阳性。
[检查与诊断]:
1. 根据上述症状与体征。
2. 颈椎活动的幅度,包括前屈、后仰、左右旋转、左右侧弯。
3. 颈、肩、背部肌肉的压痛,包括胸锁乳突肌、斜方肌、前斜角肌、头颈板背肌、肩胛提肌、冈上肌、冈下肌。
4. 腱反射和神经紧张试验。
5. 颈椎有无错位现象。
6. X线检查一般未见椎体缘骨赘和椎间隙狭窄者,但以小关节增生、移位较多见,尤其在早期可有生理弯曲改变。
[治疗]:
1. 手法:推、拿、抚、按、揉、摇、拔伸。
2. 穴位:风池、风府、风门、大椎、肩井、肩中俞、天宗。
3. 部位在手足太阳经和督脉和分布区。
4. 操作顺序:① 病人坐位或前俯位,术者立于其背后一侧。医者一手放于头顶以固定,另一手拇指或手掌做椎抚颈项肩背部往返多次,使病人感到舒适松快。
② 以拇指或手掌面按揉颈后、肩背肌群,自风池穴起从上往下反复按揉,待病人颈、肩、背部肌群放松为止。
③ 用摇颈法并配合拔伸法。注意用力要均匀不可过猛,以病人能耐受为度。
④ 按揉风池、肩井。如有上肢酸、胀、麻、痛者可拿揉小海穴、合谷穴、手三里穴,最后再在颈项肩背部肌群拿揉了四遍即可结束。
[说明]:
1. 有颈椎关节移位者不宜做颈部摇颈法,主要以按摩整复手法即可。
2. 按摩治疗本症,疗效明显,预后良好。一般在急性发作时可需十次按摩治疗即可痊愈,病程较长者,经过一个疗程治疗后亦可收到良好效果。
[病例]:
孙××,女,34岁,会计师,因5天前盘点帐目到深夜,自感颈项胀痛,发板。头昏、枕底部疼痛,伏案而睡,晨起后颈项肩背部疼痛加剧,头颈不能转动,头一转动疼痛更剧,去某院针灸理疗不见好转,又经X线检查,除有小关节轻微增生,颈椎生理曲度消失外,未见异常。后来我处就诊,经检查颈项僵直。颈椎各方向活动绝对受限。颈椎旁及胸1~胸7椎旁,及斜方肌,胸锁乳突肌,冈上肌、冈下肌均有压痛并向上肢放射性胀痛。诊断为颈型颈椎病,用上述按摩手法治疗十次后,疼痛症状全部消失,颈椎活动自如而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