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颈椎病的症型与治疗
洛阳市按摩医院
杨瑞生
颈椎病是临床上常见的伤科病之一,它是指颈椎间盘、骨关节、软骨及韧带、肌肉、筋膜等所发生的退行性改变及继发改变,致脊髓神经、血管等组织受损(如压迫、刺激、失稳)所产生的一系列临床症状;本病属于祖国医学“骨痹”之范畴。内经中早有记载,《灵枢·经脉篇》指出“小肠手太阳之脉,……是动则病,……不可以顾、肩似拔,臑似行,……颈项肩臑肘臂外后廉痛。”《灵枢·五邪篇》还指出“邪在肾,则病骨痛,阴痹,阴痹者按之而不得……肩背颈项强痛,时眩。”等论述说明了现代医学上的颈椎病属祖国医学太阳病之范畴。
我们在多年临床实践工作中,运用按摩推拿疗法治疗本病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将本病的临床症型治法以及我的体会介绍如下:
一、临床分型
1984年全国颈椎病会议上,根据本病的临床表现,将颈椎病分为以下七型:
1、颈型:其表现多为颈项强直、疼痛,也可有整个肩背酸困发板,颈部活动受限,且多有习惯性落枕病史及自然缓解和反复发作的表现。本病多见于30—40岁长期从事伏案、低头工作者。
2、神经根型:本型发病率最高,约占颈椎病患者的60%以上,其表现为起病缓,中年以上好发,多无外伤史。病人多有颈肩背疼,可向前臂及手部放射,当增加胸、腹压时症状可加重。一般来说,根据病变部位的不同,其临床表现也有所不同。在C4以上病变者多为颈枕及两颞部疼痛,C4-5受累时,则为颈肩及前臂桡侧疼;C5-6发病时,则可沿桡侧放射到拇指,食指,肱二头肌反射减弱;C6-7病变时,涌麻感可向食,中指放射,肱三头肌反射减弱,颈7胸1受累时,则可向前臂尺侧放射,甚至放射至小指,小鱼际萎缩,若前根受压时,以肌萎缩为主,后根受压时,则以麻木为主。
3、脊髓型:此型颈椎病致残率高,约占颈椎病总数的20%,其表现为:发病初期,下肢沉重无力,尿频、尿急,甚至失禁,步态不稳等,晚期可出现四肢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或减弱,浅反射减退或消失,病理反射阳性,感觉障碍,若单侧脊髓受压,可出现布郎卡尔氏综合征,本病虽为数不多,但致残率较高,因此我们一定要注意,作到早诊断、早治疗、降低致残率。
4、椎动脉型:此型多因各种病因所致椎动脉受压而引起大脑暂时时或长期慢性缺血缺氧。其表现为:反射性脑血管痉挛,常有眩晕、头痛、耳鸣、视物不清、晕厥、甚至猝例或类似小脑症状。本型于50岁以上者多见。
5、交感神经型:常与前述其他型相伴存在,主要症状为偏头痛,视力模糊,睁眼无力,半耳酸麻感,肢体发凉成灼热感,肢端痛,出汗异常及心律紊乱等。此外有些患者还表现为血压不稳,嗳气及胃肠功能紊乱。
6、混合型:临床上凡有两型或两型以上的症状体征同时出现,即为混合型。
7、其他型:以上各型以外的颈椎病称之为其他型,如椎体前缘骨质增生压迫食道引起吞咽困难或喉返神经受累出现的声嘶。
二、治疗方法
根据以上临床表现及分型,我进行辨症施治,选用适当的治疗手法。
1、治则:疏通经络,活血止痛,拨离粘连,解除压迫,整复错位,以达到恢复颈椎平稳的目的。
2、部位:颈肩部及受累肢体。
3、手法:推、揉、滚 、打、点、压、弹、拨、旋转、牵拉等。
4、穴位:风池、风府、天鼎、天柱、肩俞、肩中俞、肩前俞、天宗、肩井、缺盆、大抒、小海、合谷、四读、手三里及椎旁压痛点等。
5、刺激量:一般采用中等刺激量,牵引力患者体重的1/4,每日一次,十日为一疗程。
6、常规手法施术
(1)患者取俯卧位。
(2)颈肩两侧推揉法。
(3)拨颈肌松动法。
(4)点压穴位通络法(天宗、大杼、凤门、膈俞四穴)
(5)敲打肩区和缓法。
患者坐位:
(1)揉颈部祛瘀法(空拳或用鱼际)。
(2)顶突旋转整复法(医者单拇指顶偏歪棘突,同时用手掌托下颌而转旋头部,常有棘突移位感)。
(3)按肩提颈解压法(术者一手虎口抵枕,另臂屈肘,托住下颌部,助手双手按压患者肩部即为此法)。
(4)拇指理筋解痉法。
(5)按揉穴位振痛法(风池、风府、天柱、肩中俞、肩前俞、肩井及椎旁敏感点)。
(6)双肩拿揉活血法。
(7)双掌对揉上肢法。
(8)重点先取经穴法(缺盆、手三里、小海、合谷、四读等)。
(9)拉肘五指疏畅法。
7、对症处理:无论何型颈椎病都适应常规手法,除脊髓型和椎动脉不宜牵引外,其他均可给予适量牵引。如神经根型可选用牵引,以解除疼痛,椎动脉型手法要柔和稳妥,以改善血液循环。交感神经型,应重点按压缺盆,内关等穴,以调节神经功能。颈型要以颈部按揉法为主要,以达活络、通经、解痉、镇痛。
四、体会
通过实践我们体会到治疗本病必须有整体观念,辨症施治,分型分治,再加上术者熟练手法操作,取穴准确,力度恰当的作用于颈部,使局部肌肉痉挛解除,改善微循环,促进组织代谢,结合牵引或牵拉旋转法纠正颈椎小关节紊乱,改善肌肉,筋膜,韧带的病理状态,使颈部重新建立内外平衡,恢复其应有的生理效应。从祖国医学角度上讲,推拿按摩能够起到通经活络、活血化瘀、除风散寒、调补肝肾、行气止痛、强筋壮骨,从而使机体达到阴阳平衡;提高机体抗病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