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按摩手法治疗慢性胃炎的体会
广西南宁市按摩医院
陈亚华
慢性胃炎是指胃粘膜慢性发炎。胃病牵延日久、反复发作,左上腹胃脘部隐痛,时常恶心、呕吐的一种胃部疾患。
一、病症和症候
导致本病的原因很多,常见于平素饮食失调(进食无规律,常吃生冷、辛辣食)等和情志不遂(思虑日久,情绪过度紧张等)因素有关,根据临床症候的不同,可将本病分为以下两型:
1、脾胃虚弱型
产症:胃院隐痛、恶心、吞酸、口中腐臭,全身乏力、大便溏泻、喜暖喜按、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脉搏虚弱或沉迟。
分析:饮食失调,时饱时饥,损伤胃气,胡胃脘隐痛,频频发作;喜暖喜按,脾胃虚弱而食欲不佳,故大便溏泻;脾胃病久,影响消化吸收,气血生化不足,故全身乏力,面色黄白无华,脉虚弱。
2、肝胃不和型:
主症:胃脘胀痛,呕吐酸腐食物,胸闷胁胀,急躁易怒,食欲不振,情志抑郁,恶逆,头痛,眩晕耳鸣,心悸健忘,失眼多梦,脉弦而有力或弦细数。
分析:因恼怒,忧思、肝气横逆,反胃,故胃脘作痛;胁胀,食欲不振,肝气不舒,久而化火,上绕神明,故头痛、失眠、耳鸣;胃失和降,恶心逆,反酸,肝阳偏胜,故脉弦数。
二、基本治疗方法
调中益气,健脾舒肝。
主要手法:推、摩、揉、按等。
施术部位:腹部、腰背部为主。
主穴:中脘、章门、天枢、间肋、气海、肝俞、脾俞、胃俞、足三里、公孙、内关。
配穴:膏肓、至阳、胆俞、三佳穴、阳陵泉、行间、头围、百会、风池、肩井等。
三、基本操作程序
1、俯卧
(1)掌推任脉法:由山中穴推至神阙穴。
(2)掌摩腹部法:用右手掌在上腹部做顺时针方向作轻而快的摩动。
(3)掌揉上腹部法:双掌重叠上腹部和脐部。
(4)拇指揉按法:用拇指腹按揉三脘、章门、三舒、气海、足三里、内关、宫阙。
2、俯卧
(1)双掌平推背腰法:用双掌自膈俞穴推到腰骶部。
(2)拇指拨法:自膈俞到大肠俞穴,用拇指弹拨法。
(3)掌揉背腰法:用手掌自膈俞穴揉至腰骶部。
(4)掌揉下背法:自肝俞穴自胃俞穴,用掌摩擦使其升热为止。
(5)用拇指按摩下列穴位:膏肓、肝俞、脾俞、胃俞、大肠俞。
四、方泽浅解
1、选择手法及作用
推法可缓解肌肤紧张,行气止痛;揉法可促进胃汤之蠕动,行气活血、散瘀;按法可镇静止痛;摩擦二法可升热,温阳能经、驱寒;拔法可镇静止痛。
2、选用井穴及作用
出口、气海二穴是一身气之会,可调补任之气及功能,强身壮体;膏肓、阳陵泉可治胃酸过多;至阳、内关可镇静止痛;肝俞、行间,可泄肝炎,利脾胃机能的恢复;脾俞、胃俞、中脘、天枢、章门、足三里、公孙均炎脾胃之枢木穴,可通达肠胃,强肾健脾,开胃;头围、百会、风池可清脑止痛、镇静安眠。
五、典型病例
刘某,男,28岁,外地推销员。于1995年3月来诊。主诉:夙患胃疾,数天前因食狗肉等食物,感到全身不适,腹胀痛,呕吐并腹泻,便中含不化之食物。
检查:腹胀,叩之有鼓音声出现,中脘,水汾、天枢、脾俞、胃俞、足三里均有压痛,苔白,脉沉弱。
治疗结果:用上述方法给患者经过四次治疗,慢性胃炎(脾胃虚弱型)症状消失。
六、体会
胃是先容食物的器官,所以很容易发生炎症的变化。中医认为: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在临床上表现为全身不适、失眠、耳鸣、食欲不振、腹痛胀满以至贫血,我们通常采用健脾、舒肝、调中滋肾、止痛等手法治疗。笔者22
1983年以来,曾采用本法治疗慢性胃炎患者多例,均收到满意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