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简述残疾人运动员文化素质不高的基本情况,分析因此而对其运动成绩提高、退役后就业以及对各种困难承受能力的影响,揭示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高低与残疾运动员的前途和命运存在直接因果关系,指出科学合理的计划安排让更多的残疾人运动员接受教育势在必行,同时也为如何保证退役及未退役残疾人运动员接受教育和在教育提出四个可行性方案。
[关键词] 文化素质; 残疾人运动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残疾人体育事业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特别是在2004年9月希腊雅典第十二届残奥会上,我国残疾人体育健儿充分发扬了顽强拼搏、敢于胜利的精神,夺得了金牌总数世界第一的佳绩。即金牌63枚,银牌46枚,铜牌62枚,23人29次创29项世界纪录。成绩的取得,充分证明了党和政府对残疾人事业的高度重视,极大地提升了国人的爱国热情,全面而有力的展示了我国的人权形象,同时也必将进一步推动残疾人事业的快速发展。但是,在奖牌、鲜花和荣誉面前,残疾人运动员应怎样面对现实、谋划未来呢?作为一名曾从事过十几年残疾人体育运动的老运动员,我想结合当今实际,浅析文化素质与残疾人运动员的前途问题。
由于有过十六年参加残疾人体育运动的经历,同时也因为自己是一名从事了十年特殊教育的老师,所以我对残疾人运动员的文化素质和受教育的状况非常关注。2004年,有人对国家残疾人游泳队运动员的基本情况进行调查,在学历一栏中,有初中以上学历的超过80%,高中以上学历的占36%。单凭数据来看,残疾人运动员受教育的程度似乎并不低,但实际情况是:1、有的残疾人运动员为了面子问题而没有填写真实情况;2、有的人的确有初中或更高的学历,但由于训练、比赛等原因,其在校学习的时间根本达不到要求,导致其学历与文化素质根本不成正比。造成残疾人运动员文化素质低的主客观因素还有很多,如目前我国特殊教育的覆盖面仍然较窄,因家庭贫困而上不起学,或因父母的观念落后而不愿让其残疾子女上学等等,这些都使残疾人整体文化素质不高。有的残疾人运动员在进入运动队前可能还没有读过书,有的农村残疾人本来读书就晚,刚刚上小学或初中就进入运动队训练而放弃了学业;当然也有些残疾运动员在一边训练一边读书,而实际上只是按时回学校参加考试,要求学校照顾,发给毕业文凭而已。据我观察,有的残疾人运动员学习兴趣并不高,如2004年国家残疾人游泳队在训练之余安排学习英语,然参加学习的人寥寥无几;有的残疾人运动员千方百计争取到高校体育或其他专业学习,他们的目的不是学习知识,提高本领,而是只想争取一张大学文凭。如若这般,会给残疾人运动员带来什么影响呢?我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会影响运动成绩的进一步提高。大家都知道,运动员自身的天赋和运动智能、科学合理的训练、精良的运动装备等都是取得好的运动成绩的关键。如果运动员没有较高的文化素养,他不可能很好地理解和消化教练员布置的技战术安排,因而会极大地影响运动成绩的提高。如何更好地配合教练员的训练,如何最大限度的挖掘自身运动潜能,如何在赛场上合理应对各种困难和对手的各种变化,都要求运动员有较高的运动智能。世界上许多著名运动员都普遍接受过高等教育,这也就充分说明了要创造出更好的运动成绩,就必须提高运动员自身文化素养使之具有较高运动智能的重要性。
二、会影响退役后的就业。运动不可能成为一个人的终生职业,再优秀的运动员也总有退役的一天。因此,残疾人运动员一旦退役以后,如果文化素质较低,没有一技之长,当地即使想给他安排工作,但也可能因此而无法为其找到适合的工作岗位。据我了解,目前有的残疾人运动员退役以后,在就业方面就遇到很大困难。有的单位虽作任务接收了退役的残疾人运动员,但有些年轻轻的就作为退休工人被养起来了,如前残奥冠军朱伟明就是典型的例子。有的把他们安排在某个部门,可以不上班,但只发给较低工资,如残奥董启明就是这样。还有一些残疾人运动员,虽然学有专业,但工作单位不需要,故不能学有所用,如学习体育专业的残疾人运动员,退役后由于找不到适合的教练员岗位,就只能寻找其他工作,由于其专业优势得不到充分利用,就制约了他们工作能力的发挥,也极大地影响了他们的工作效能。由此可见,这些残疾人运动员根本谈不上是真正的就业。
三、会影响对各种困难的承受能力。每当运动员走下领奖台时,再好的成绩也成为了历史;每当运动员退役以后,运动时的辉煌也只能是一种美好的回忆。当他们不再有荣耀的光环笼罩,就会跟普通的残疾人一样,成为社会中的弱势群体,他们在心理和生理上都会发生相应变化,不再拥有以前在运动队时的优越感。由于文化素质偏低,缺乏一技之长等多种原因,这些残疾人运动员退役后基本上没有找到一份收入合理的好工作,从而很可能导致他们逐渐成为社会生活中的贫困者,经济上的低收入也将进一步造成他们的生活脆弱性,一旦遭遇疾病或其他灾害,就会使这部分退役残疾人运动员很难有足够的承受能力。有人会问:运动员不是有奖金吗?是的,有!但实际上绝大多数残疾人运动员在运动时所获得的奖金并不丰厚,这主要是与各地经济发展的差异、当地政府对残疾人体育运动的重视程度以及社会对残疾人运动员的支持力度有关。所以微薄的奖金不可能成为残疾人运动员退役后“致富奔小康的坚强经济后盾”。还有,随着退役时间的延伸,他们在政治上的影响力也逐渐降低,参与社会政治文化活动的机会也较以前相应减少,他们难以接受很快被人冷落和忽视的残酷现实。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在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时期,残疾人的相对贫困问题、就业问题、社会保障问题和社会参与问题等等,已日益凸显出来,这些问题都可能成为影响社会安定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残疾人本身在心理上就普遍存在着超过健全人的高度敏感性,加上自身生理上的缺陷,以及他们大多职业技能缺乏,或者已经失去年龄优势,或者没有职业安全感,他们总觉得自己好像已经被社会遗忘,为什么健全人运动员退役后可以当局长、书记、主任、教练,仍然光芒四射,而残疾人运动员退役后当了什么?奥运冠军又怎么样?有的优秀残疾人运动员想进残联工作都不行······。想起这些,有的可能出现不悦、苦闷、焦虑、急躁的情绪,难以自我调适,从而容易对生活失去信心,产生严重的逆反心理,特别是一些曾知名的优秀残疾人运动员,如果遇到一些暂时无法摆脱的困境,而出现一些过激或不当的言行,其影响可能会更加严重。
试问:如何提高残疾人运动员的文化素质和运动智能?如何改善退役残疾人运动员的就业状况?如何增强其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和提高其心理调控能力以及抗挫折能力?我的回答是:如要解决好这些问题,关键在于政府,在于社会,在于教育,在于残疾人运动员自己。考虑编幅,我现在只论教育。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残疾运动员的前途和命运。因为只有让更多的残疾人运动员接受教育,才能使其掌握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和一技之长;也只有教育,才能净化和充实他们的心灵,使其具有高尚的情操,强化其自强的生存理念,让其逐步具备完美的人格。我认为,要保证让更多的残疾人运动员接受教育,可以尝试按照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对于已经退役的残疾人运动员,应尽力接收安排工作,但考虑到他们的特殊情况,可以不急于上岗,先让其走进学校,有针对性的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学习专业知识,待他们学业有成后再安排适合的工作岗位。
二、对于尚未退役的残疾人运动员,平时要督促其加强文化学习。这样,既丰富了他们的业余生活,又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他们的运动智能。我觉得各运动队完全可以对残疾人运动员提出具体要求,不定期的安排文化学习考试,甚至把文化学习情况与运动成绩一起纳入运动队对残疾人运动员的选拔和评审标准。
三、对于已经就业的残疾人运动员,相关部门应鼓励其主动接受再教育,以提高他们的工作综合能力和水平,从而达到加强其对岗位调整、社会竞争的适应能力以及抵御未知的就业风险的能力。
四、为了培养一名优秀的残疾人运动员,国家确实花费了不少人力、物力和财力,残疾人运动员也因此而深知荣誉不仅属于自己,同时也属于国家和人民。在退役后,他们仍然想为残疾人事业和社会的发展进步继续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因此,政府和社会要关心已经退役的残疾人运动员,各级残联和各专门协会更应不定期的组织他们学习国家有关残疾人的各种方针政策和法规,让他们更好的知法、懂法和守法;在助残日、国际盲人节和国际残疾人日等活动中,也应让他们成为这些活动的策划者、组织者和参与者。这样,既可以满足他们参与社会生活的需求,又可以利用他们已有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更好的展示残疾人群体不屈不挠、勇于挑战厄运的精神风貌,使更多的健全人了解这个群体,从而愿意尊重、理解、帮助和支持残疾人及残疾人事业。
运动能强壮残疾人运动员残缺的身体,知识能丰富其头脑使之变得不再简单,知识更能让残疾人运动员的人生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为了让未退役的残疾人运动员能为国家赢得更多的荣誉,也为了让已退役的残疾人运动员更顺利的就业和继续为残疾人事业的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新贡献,有关部门科学有效的计划安排他们接受更多的教育来提高其文化素质势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