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住行中,盲人最感困难的是出行。
自古以来,盲杖是盲人获取大地母亲信息的第一工具,却很少有人在盲杖上动过脑子。二次大战后,头脑灵活的美国商家,为了挣钱,对白手杖进行改造,生产五花八门的行走工具。为了结实耐用,将木制手杖改为铝制品、不锈钢制品和玻璃纤维制品;最近又出售一种碳纤维手杖,既漂亮又轻巧更结实,颇受欢迎。为了携带方便,有折叠式、收缩式和拆卸式。为了灵巧,在白手杖下端安装了能滚动的轮子或金属球。为夜出安全,有闪光手杖,可增强弱视者的视力。
科学进步了,盲杖也跟着进步。新西兰莱斯理·凯博士发明了声纳手杖。这是一种电子探测器,安装在盲杖顶部,对前方的障碍物进行扫描。使用者戴上耳机,能听到物体的回声,从而判断障碍物的远近、大小,以便绕行。
捷克共和国科学家安东宁·卡斯贝拉,发明了更简便的助行器——声纳鞋。这种鞋的鞋底装有红外线发射器。走路时,声纳鞋不断发出红外线光束,遇到物体就会反射回来,而接收器使鞋底产生振动,向穿鞋人发出警告。显然,这种声纳鞋对聋盲人更适用。价格20美元。
专为聋盲人出行的工具也不少。有一种挂在脖颈上的仪器,遇到障碍物,脖颈就有震感作为信号。聋盲人手持盲杖,颈挂振动仪,走路就方便多了。
弱视者白天走路不太困难,夜间就寸步难行,普通手电根本不管用。美国国际电话电信公司,研制一种专为弱视者夜间出行的夜视器。此种仪器,能在夜间搜寻、聚集弱视者难以察觉的微弱光线,加以强化放大,使弱视者眼前出现一片光明。夜视器内装有红外线照明器,能自动调节亮度。重量不到一磅。分单目镜、双目镜两种。价格分别为2,395和3,400美元。
能导航飞机、轮船、汽车的全球定位系统GPS,给盲人也带来福音。欧洲空间站与西班牙全国盲人组织合作,共同开发了一种能“通天”的导航仪器,叫Hormes。它由GPS接收器、盲字键盘和语音合成器三部分构成,重量不足两磅。手拿Hormes,盲人能很方便地找到银行、邮局、旅馆、餐厅、医院等公共场所,精确度在6英尺之内(不到两米)。这项技术使欧洲740万盲人受益不浅。有人形象地说,好像天上长了一只眼睛在指引盲人走路。回顾历史,从竹杖到GPS,实在是革命性的飞跃。
有些人很不幸,既是盲人又是肢残人,同样离不了轮椅。
美国科学家狄恩·卡门研制一种由电脑控制的6个轮子的机械轮椅,名字叫iBot,时速6英里。它能行驶在海滩上,能安全通过3英寸深的水。遇到凹凸不平的地面,如履平地一般稳当。更妙的是,它善于爬楼梯,驮着使用者上楼下楼,还能用两个轮子直立起来,让坐在轮椅里的人伸手去摘树上的苹果、梨。
iBot的载重量不能超过250磅。必要时,还得加上手臂进行协同操作。价格2.9万美元。
除了高科技的助行器外,盲人出行还需要先进的交通设施相配合。首先是路牌,应当增加盲字和大字。重要的是十字路口,盲人不知道红绿灯的转换,不知道车流的疏密,不小心容易酿成交通事故。美国的一些大城市已经解决这个问题。就是在十字路口附近的电线杆子上安装有不时发出“嘟嘟”的响声的装置,盲人听见响声,4英尺高的地方有按钮。盲人持续按住按钮数秒钟后撒手,扩音器里传出一连串的语音信息,长达16秒钟。其内容包括红绿灯的转换,车流的疏密,以及东西南北四条街的街名,等等。这样,盲人过十字路口就比较安全了。
为了最大限度地避免车祸,有人提出将十字路修成迂回路,而不是现在的直来直去。因为汽车驶进迂回路必然要减速,车祸就不易发生。现在,欧洲有迂回路4万多条,其中以伦敦和里昂为最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