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显示,全国各类残疾人的总数为8296万人,其中视力残疾的有1233万人,占残疾人总数的14.86%。我国每年会出现新盲人大约45万,低视力135万,即约每分钟就会出现1个盲人,3个低视力患者。
心理恐惧来自外界的眼光
小时候的马碧云经常抬头仰望天空,她说她想要最大限度地接收阳光的爱抚。“我知道我有视力障碍,可是我渴望能跟正常人一样在同一片阳光下生活,可是,为什么我总是格格不入?”
马碧云是武汉市盲校五年级的学生,来自武汉市一个偏远郊区的农民家庭,她患有先天性视网膜色素变性,由于视力差,还没上学的时候,她就成了伙伴的笑柄,“好多小朋友都叫我‘睁眼瞎’”,马碧云说,“我只希望好好学习,将来改善我的处境、地位,开拓新的发展空间。”
随着年龄的增大,马碧云的视力也变得更加模糊,尽管如此,家境贫寒的马碧云并没有放弃学业。进入盲校的马碧云还是以积极的态度面对自己的生活。然而生活中,人们一些潜意识中的歧视,还是没有让马碧云完全走出“另类”的阴影。
2007 年9月,一个雨天的下午,马碧云返校过人行横道时,和一辆出租车差点相撞,司机当即破口大骂。马碧云说:“当时心里又怕又气,盲杖是盲人的标志,他们怎么可以这样对待盲人?”马碧云曾和几个同学在距离宿舍不远的小摊买橘子,刚问了价格,摊主便在一旁嘀咕“瞎子还会买东西!”几个同学默不做声地走开了。马碧云无奈地对记者说:“这样的事情已屡见不鲜,盲生们的自尊心屡遭伤害,时间久了,也就习惯了。”
其实,“外界带来的恐慌往往大于自身残疾造成的心理恐惧。”武汉市盲校的老师告诉记者,在加拿大,只要看到盲人过马路,司机就会主动停车,并示意后面的司机停车,为盲人让路,有的司机还会主动下车帮助盲人。
武汉市盲校的孩子们说,“潜意识里,我们能感到有些人对我们这个群体有歧视。虽然我们看不见,但还是希望能感受到阳光的温暖,因为我们生活在同一片阳光下。”
盲道成“忙道”阻挡前行路
“一尺多宽的盲道,为什么会成为一块可以随意被他人切割的‘公共用地’?真的希望大家能体谅我们盲人的难处。”盲人朋友许先生一句话道出了盲人朋友在城市管理中呼唤人文关怀的心声。
在北京市宣武区白广路商场附近,记者看到,商家们正忙着在盲道上“拓展空间”。在另一处——樱桃园路口车站旁,盲道中横着一个小报摊,一些商家将促销用的大红气球安放在盲道上,几个小摊位和一些暂停的车辆也无情挤占着盲道。
目前,盲道上有四大“拦路虎”,前两者为玻璃门、自行车,属商家、市民素质问题;后两者为消火栓、信息亭等公用设施,属规划设计问题。
采访中,市民黄金标认为,盲道之所以成了“忙道”,主要问题出在规划设计上,“一味强调机动车道要增宽,却忽视了人行道、特别是盲道的空间”。在他看来,有些盲道的设置纯属“应景文章”,“但求所在,不求所用,没有真正考虑到盲人的需求”。
市民李利则表示,现在的公共设施中很多都没有考虑到盲人等弱势群体,例如公交车站牌缺少盲人指路装置等,这也给盲人生活增加了许多不便。
对此,北京市残疾人联合会相关负责人介绍,视力障碍者作为社会群体之一,他们的利益应该得到关注和重视。近年来,北京市政建设、街道规划、公共建筑对无障碍设施投入很多,城市改造规划中,都进行了统一规划,如街道、公厕、公交车等都兼顾了盲人利益,这是值得肯定的。但还存在一些问题,诸如盲道被占或被随意破坏,服务设施欠缺,对于管理维护工作还有待加强,市民的公德维护意识有待提高。
黑暗世界需要“一米”阳光
虽然盲人学生也在通过各种途径接受社会教育,在社会各界的关心帮助下成长,但他们还是对各种教育瓶颈束手无策。
“教材的问题,最让我们头疼。”长春大学特殊教育学院的盲生们反映,上大学后,每人交了3000元的书费,然而教材却总是“姗姗来迟”:大一第一学期的《中医基础理论》教材晚了18周,下学期的《中医诊断学》晚了16周,而《医古文》早已结课,教材仍不见“踪影”。
据了解,盲文版教材,知识更新速度要比普通教材晚大约十年,英语书表现最为明显,初中、高中的盲文版英语书都还是上世纪80年代的老版本。
除教材外,让盲生们感慨的还有“盲文刊物少得可怜”,全国统一发行的盲文刊物只有《读者》、《盲童文学》、《盲文月刊》等几种,且出版速度满足不了盲人学生的信息需求。长春大学特殊教育学院的韩瑶同学举例说:“我现在才看到《读者》还是半年前出版的,平时只有通过听广播来了解信息需求。”
其实,盲生的困难也牵动着许多善良人的心。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盲人学生“写字”时要用特制的盲文板以及带钻头的特制笔,在盲文纸上一个点一个点地“戳”出来。2006年9月5日,名为“雨过青苔”的网友在翰海沙BBS上发布了一篇《献一份爱心挂历、帮一帮盲校孩子》的帖子。国内各大媒体纷纷发起倡议,“献一份爱心挂历”一时在各公司、社区以及BBS上风起云涌。
近日,武汉市武珞路小学、街道口小学、理工大一附小等学校的20余名孩子走进了武汉市盲校,参与“体验黑暗一小时”活动。平时一分钟能穿好的衣服,磨蹭了十多分钟,却还是穿反了;想吃橙子,得靠盲人小朋友帮忙剥皮……“最难的是爬楼梯,像在20米的高空走钢丝。”摘下眼罩,武珞路小学四(2)班学生徐易欣说,“他们虽然生活在黑暗中,却都很热爱生活,通过这种体验活动,我们也感受到了他们生活的艰辛,帮助他们也应该是我们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