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美国《个性与社会心理学杂志》刊登的一篇研究报告显示,人的面部表情与人的基因紧密相连。这篇报告表示人的面部表情更多是天生固有而非后天学习。这项研究通过对比盲人和视力正常人对特定情感刺激所做出的相同面部肌肉运动来证实其结论。
同时这项研究在人类对社会交往如何做出情感反应这一问题上提出了新的观点:人类组织表情的能力并不是通过观察他人而获得的。
旧金山州立大学心理学教授大卫•松本(David Matsumoto) 对比和分析了2004年夏季奥运会和残奥会上的参加柔道比赛的盲人运动员和正常运动员的面部表情,2800多张照片,这些运动员来自23个国家。
松本说:“盲人和视力正常人面部表情的统计相关性是近乎完美吻合,这说明我们体内的基因决定了我们的面部表情。”同时Matsumoto还发现盲人和视力正常人对同一社会环境会采取相同的方式来组织面部表情。例如,在奥运会的颁奖仪式上,85%的银牌得主会因为没有得到金牌而展示出一种“假笑”,假笑只会动用唇部肌肉,而真笑时,眼睛会闪烁光芒并弯曲变窄同时脸颊会变红。
松本说:“银牌得主在做出假笑这种表情时会将下嘴唇上扬,出生就盲的人是无法用观察来学习这种表情的,所以这里必然还存在另外一种机制,这可能就是我们的情感以及管理组织系统,这是我们祖先进化时的遗留物,在对负面情感的反应中,人类可能衍生出了一种机制,这种机制可以让我们闭嘴以避免喊叫、咬人和说脏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