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一张城市“绿色名片”,上海辰山植物园经过三年多的建设,将于本月下旬对外开放,迎接各方游客。记者昨天获悉,辰山植物园是以华东原生植物的收集展示为主,长期目标是收集30000种植物,开园目标是收集9000种各具特色的植物。
盲人园内提供多语言服务
专类园是全园的核心展示内容。根据世界植物园专类园的基本设置,结合辰山植物园的地理气候特点,布置有26个专类园。其中试开放期间初步建成23个,温室将在2010年年底向游客开放。其中的矿坑花园、盲人植物园、水生植物园及岩石药物园等颇具特色。
辰山曾是开采建筑石材的场地,辰山植物园因地制宜,依据生态修复的原理,通过对现有深潭、坑体、地坪及山崖的改造,建成地貌奇特、高山飞瀑、季相分明的矿坑花园。
盲人植物园以视力障碍者为主要服务对象。针对盲人的触觉、听觉、嗅觉等需求,园区内相应种植无毒、无刺,具有明显的嗅觉特征、植株形态独特、色彩鲜艳亮丽的各类植物。园内合理设置中、英、盲文和语音系统,修建盲人道路方便盲人游客出入植物园,并设有适合盲人使用的扶杆、憩亭、厕所等无障碍设施。
海岛植物是一大特色
作为华东地区收集植物品种最多的植物园,该园自2005年开始向世界各地派出采集队伍,收集各种有经济、科学和园艺价值的植物。其中,海岛特有植物的收集,是辰山植物园的一个特色。目前已成功收集的海岛特有植物有普陀樟、舟山新木姜子、普陀鹅耳栎、单叶蔓荆等。
普陀樟和舟山新木姜子为樟科常绿乔木,既为海岛特有植物,也是不为人所知的上海地区乡土植物,在中国仅分布于浙江舟山群岛、上海佘山岛和金山岛,对于东海岛屿植物区系的地理演化、区系地位和特有性等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设计追求节能生态理念
辰山植物园的设计还体现了循环生态的理念,力求构建较稳定的、低能耗的生态系统。地形处理因地制宜,依照原有地貌和肌理,构建湖面、水景,挖湖的土方用于堆积绿环,基本满足土方平衡;运用生态手段对被破坏的山体和污染的水体进行综合治理,技术节能可行;主体建筑镶嵌在外围绿环中,整体上节约用地,降低能源消耗。
植物园内展览温室、科研中心、南出入口(科普与管理中心)三大主体建筑,镶嵌在蜿蜒的绿环中,与地形走势融合为一体,降低了建筑物建造和使用的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展览温室由三个独立的温室及温室能源中心组成。三个温室利用可再生的能源,采用独立分区的智能环境控制系统,内部形成多种气候类型,种植来自世界各地的奇花异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