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张海迪《轮椅上的梦》这本书后,使我对海迪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因为我们这一代人在上初中的时候是听着她的事迹,受她的感染走过来的。张海迪——这个再熟悉不过的名字又在我脑子里荡漾,使我思绪万千,联想翩翩。
人人都说上天是公平的,但噩运却偏偏降临到了这个只有五、六岁的女孩身上,又偏偏是不治之症的顽疾,从此她没能再站立起来。虽然,她幼小脆弱的心灵自卑过、怨恨过、愤怒过、失望过……;但她并没有灰心丧气,并没有放弃;通过自己多年的艰辛奋斗,不仅成为当代著名的作家,更成了众多青少年学习的榜样,现在又荣升为我们中国残联主席;因为她以“道路是自己选择的,谁也不可能代替别人走完人生的旅程”这样的人生格言励志,对命运的不屈服,她决心用双手去开辟一条通向未来的道路,旅途的坎坷没能打破她的梦,因为梦里她有着一双健全的身体,她坚信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她身残志坚,靠着惊人的意志与病魔斗争的同时,还在床上自学完成了小学到大学的课程,像蚕食桑叶一样硬是学会了英语、日语、德语和世界语。人们常常都说一句话:奇迹会出现的。但奇迹就在她这样一个高位截瘫的瘦弱女子身上出现了,海迪是不平凡的,她用与病魔艰苦抗争的青春谱写了一篇最动人心弦的乐章——中国当代保尔之歌。她用第一人称写方丹,用第三人称写她身边的一群朋友,以此来拓宽方丹的生活空间。
看了这本书,我忽然觉得自己枉来一世,和她相比我显得太渺小了,太不经提及了。自己是个双目失明的残疾人,但就因为残疾而一度对生活失去了信心,准备结束自己的生命路程。作为一名教师,因为要治疗离开了讲台,离开了亲爱的同学们,听不见了同学们朗朗的读书声,看不见了山村的青山绿水,看不见了自己的亲人和乡亲们。命运固然冷酷,但相对于方丹却幸运了许多,上天那么的眷顾我,我告诉自己“明天会更好,我要活得更精彩”。我还记得有位作家写到:“假如有一天我失去了左臂,我很幸运,还有一只右臂。假如我失明了,我还有手和腿,我还要为自己庆幸。”多么刚毅的性情,但是我呢?
有人把她比作是帆,自己是船,很有哲理。《轮椅上的梦》这本书中有这样一句话:路是自己选择的,谁也不可能代替别人走完人生的旅程。路就在自己的脚下。今天重读这本书又给我注入了新的活力,给我苦涩无味的生活增添了色彩,使我再一次从沉闷中醒悟,人生不只是因为自己,其实人一生下来就不仅仅是自己的,他是全社会、全人类的。就像海迪大姐一样珍视了生命,爱惜了生命,使有限的生命发挥了极限的作用,她才获得了如此巨大的回报,她对社会的回报是无形的,是意识领域的财富。正是她的事迹,她的精神使得很多身体有缺陷、有残疾的人“重燃生命之火”,对生活有了新的认识,使得成千上万的残疾人身残志不残,热爱生活,崇尚生活,向往未来,这不能不说是对过去、当今和未来社会的一笔巨大的财富,这财富虽然不能上世界财富的排行榜,但是在人们心目中、特别是在广大残疾人心目中是排在最前面的。
《轮椅上的梦》中有这样一段话:“是你让我坐着木轮椅走出了小小的屋子,是你亲手做的木轮椅载着我第一次走上了陶庄的学屋,载着我奔走在为人们治病的路上,载着我看到了阳光和田野。”书中小小的木制轮椅载着“我”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实现了人生的梦。作者把全部的希望都寄托在“小金来”身上,但希望还是破灭了,“桩桩大伯、小金来、满屯的爹、振生、福兴、还有知识青年杜翰明也全走了……”,即便走的走了,或者的还要继续活下去。作者又以顽强的生命对未来充满向往。正如书中写到“哦,一切结束了,又重新开始了,结束也许是另一次开始,我曾期待结束这一切,开始另一切,让所有的一切重新开始,就像蚕蛹变成美丽的蝴蝶……。”可见作者对未来之渴求和向往,人总是对未来抱有各种各样的幻想,但这本书作者对未来的向往是高一层次的,是脱俗的。所以她顽强、拼搏,在轮椅上实现了自己的梦。她的精神鼓舞和影响了一代人,她的精神铸就了我们残疾人的脊梁。
比起海迪,方丹的生活,我们的生活又是多么的幸福和安定啊,我似乎也明白了,过去生活改变了我们,现在是我们该改变生活的时候了……,学会了感恩,懂得了什么是付出,什么又是回报。所以我参加过培训,掌握了什么是付出,什么又是回报。所以我参加过培训,掌握了推拿、按摩、针灸技术,我要用一双神奇的手创造出奇迹,让社会变得更加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