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子大都爱听老人们讲古,从未读过书的人也喜欢从评书、戏曲中获知一些古代王侯将相、才子佳人、刀光剑影、恩怨情仇的故事。可见并非只有历史学家、考古学家们才对历史情有独衷,普通民众同样想了解我们赖以生存的这个世界的真实和曾经有过的真实。
自从有了配上读屏软件的电脑,我最先想要阅读的就是史书。搜得一本《中华上下五千年》,初读起来稍感疑惑——这么一本专为少年儿童撰写、由262个彼此独立的小故事连缀而成的中华历史是否过于浅显了呢。细细读下去,中华漫漫五千年历史中一个接一个波澜壮阔的场景、鲜活灵动的人物栩栩如生地展现在眼前。且不说它行文的优美流畅,只是作者对史料的选取和剪裁我认为是洽到了好处,它不愧为一部优秀的通俗历史读物,难怪它一版再版。或许是因为身处改革开放的时代,我有意无意地关注历史上主动实施的或大或小、或成或败、形形色色的改革。
说起中国历史上的改革,最富盛名的大概首推“商鞅变法”了。在战国七雄中,秦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比中原各诸侯国落后,贴邻的魏国就比秦国强,还从秦国夺去了河西一大片国土。公元前361年,秦国的新君秦孝公即位。他下决心发奋图强,首先搜罗人才。他下了一道命令,说“不论是秦国人或者外来的客人,谁要是能想办法使秦国富强起来就封他做官。”商鞅应召而至,并且得到充分信任和大胆任用,他的变法主张得以真正贯彻实施。自从商鞅先后两次变法以后,秦国农业生产增加了,军事力量也强大了。不久秦国进攻魏国的西部,从河西打到河东,把魏国的都城安邑也打了下来。这样过了十年,秦国果然越来越富强,周天子打发使者送祭肉来给秦孝公,封他为“方伯”(一方诸侯的首领),中原的诸侯国也纷纷向秦国道贺。“商鞅变法”使秦国一跃成为战国七雄之首,并最终成就了它兼并诸侯列国、统一中国的伟业。
商鞅的新法真正触及的是秦国贵族和大臣们的既得利益,因而改革自始至终是在与来自贵胄们的抵制势力做激烈斗争中推行。而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则不只是要触及到权贵商贾们的现实利益,而且还要解决学习先进的文化、革除本民族落后风俗的问题,因此我认为孝文帝更具改革家的胆识和勇气。
北魏自从太武帝死去后,政治腐败,鲜卑贵族和大商人压迫人民,不断引起北方人民的反抗。公元471年,魏孝文帝即位后,决心采取改革的措施。他规定了官员的俸禄,严厉惩办贪官污吏;实行了“均田制”,把荒地分配给农民。这样一来,开垦的田地多了,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比较稳定,北魏政权的收入也增加了。魏孝文帝是一个政治上有作为的人,他认为要巩固魏朝的统治,一定要吸收中原的文化,改革一些落后的风俗。为此他决心把国都从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东北)迁到洛阳。接着,孝文帝又宣布几条法令:改说汉语,规定官民改穿汉人的服装;鼓励鲜卑人跟汉族的士族通婚,改用汉人的姓。北魏皇室本来姓拓跋,从那时候开始改姓为元。魏孝文帝名元宏,就是用了汉人的姓。魏孝文帝大刀阔斧的改革,使北魏政治、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也进一步促进了鲜卑族和汉族的融合。
我无从想象这一系列对当时及历史都具有相当积极和进步意义的改革措施,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有过怎样的艰难险阻。想一想清朝末年“剪辫子、放缠足”遇到的重重阻力,那么魏孝文帝这些涉及都城、服装、语言直至姓氏都改变的措施该招致怎样的从朝野到民间口诛笔伐、怨声鼎沸,要把这样的改革推行到底又须何等的决心和气魄。
无论如何,旨在铲除弊端、摒弃落后、学习先进的改革终究显得合乎情理,而看上去尊贵向卑贱学习、文明趋向野蛮的改革似乎就有些匪夷所思了,战国时期的赵武灵王正是这样一位卓尔不群的改革家。
正当秦国强大起来,虎视眈眈地要吞并其它列国时,北方的赵国也在发奋图强。赵国的国君武灵王眼光远、胆子大,想方设法要把国家改革一番。他说:“要发奋图强就得好好来一番改革。我觉得咱们穿的服装,长袍大褂,干活打仗都不方便,不如胡人(泛指北方的少数民族)短衣窄袖,脚上穿皮靴灵活得多。我打算仿照胡人的风俗把服装改一改。”他又说:“咱们打仗全靠步兵,或者用马拉车,但是不会骑马打仗。我打算学胡人的穿着,就是要学胡人那样骑马射箭。”这个议论一传开去,就有不少大臣反对。第二天上朝的时候,赵武灵王首先穿着胡人的服装出来。大臣们见到他短衣窄袖的穿着,都吓了一跳。赵武灵王把改胡服的事向大家讲了,可是大臣们总觉得这件事太丢脸,不愿这样办。赵武灵王下了决心,非实行改革不可。经过种种多方努力,终于使大臣们接受了改胡服的主张。过了没有多少日子,赵国人不分贫富贵贱都穿起胡服来了。有的人开始觉得有点不习惯,后来觉得穿了胡服实在方便得多。赵武灵王接着又号令大家学习骑马射箭。不到一年,训练了一支强大的骑兵队伍。公元前305年,赵武灵王亲自率领骑兵打败临近的中山,又收服了东胡和临近几个部落。到了实行胡服骑射的第七年,中山、林胡、楼烦都被收服了,还扩大了好多土地。赵武灵王主动打破华夏贵、戎狄卑传统观念的勇气在中原各国中是十分罕见的,史学家剪伯赞称他是“敢于同最顽固的保守势力宣战的第一人”。
历史上这些成功的改革值得我们好好借鉴,而那些不成功的改革同样发人深省。宋朝的宋仁宗和宋神宗虽然也先后任用过像范仲淹、包拯、王安石等一些正直的大臣,采取过积极的改革措施。但是并没有改革的决心,一遇到反对势力就动摇起来,最终总是主倡改革的大臣被罢官免职,改革方案被一一废止,国家越来越衰弱下去。
纵观历史,改革是一种人为发动的、从观念到习俗,从体制到利益无所不触及的社会大变革,这样的变革所引发的方方面面、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要求改革者具备何等超人的胆识、勇气和决心。当中国走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国人们被“姓资”还是“姓社”重重困扰时,一场席卷全国的有关“真理标准”的大讨论吹响了新时代改革开放的号角。三十年来,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和综合国力的提高是有目共睹的。
做为普通民众,我们不曾站在改革的风口浪尖,但我们确是改革的受益者。事实上,我们也能够为推动改革做出积极的贡献,比如主动放弃用惯了的现行盲文,接受并支持新盲文的普及和推广,造福后代子孙。读着中华浩浩荡荡五千年历史,好似一涌源头活水滋润着我的心田,使我时时想到:做为中华民族的一个儿女,怎样做才既对得起祖先,又无愧于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