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1930年出生在广东兴宁黄槐镇西埔上村一个贫寒家庭,三岁时过继给同村园山里失去大儿子的新郎叔公作孙子,五岁时因不甘山沟里的寂寞,而回到母亲身边。但新郎叔公仍资助我从8岁开始进入学堂读书到15岁。在51岁那年,我因为眼疾医治无效,双眼失明,从此只能与黑暗长伴。即便如此,我从来也没有放弃过读书。回顾自己的一生,我大部分时间都是与书为伴,读书改变了我的人生,读书让我心光如电,读书让我受益终生。回顾自己的读书之路,大概经历了为探求知识而读书、为实现理想而读书、为实现人生价值而读书的“三步曲”。
为探求知识而读书
我8岁破学进入本村养正小学读一年级,至今还清晰地记得老师教我的第一课是“小小猫、小小猫、跳跳跳”,后来又读了“天气暖洋洋,百花齐开放。蝴蝶得信早,快来把蜜尝”。没想到读书竟然读了自己做过的和看到的事,因此对读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三年级时,宝山小学王秀朋老师带领五个最好的学生前来养正小学进行作文友谊赛,我被老师指定参加比赛,结果写出了近五百字的好文章,两校评卷老师一致认为文章大大超出了三年级生水平,课本上没有读过的词汇、成语用得很妥贴,因此一致评为第一名,我也尝到了阅读课外书的甜头,而课外书的来源就是新郎叔公家里的藏书。在新郎叔公的书架上,堆满了各种各样的古书,有《三字经》、《千字文》、《眼前杂字》、《增广贤文》、《论语》、《孟子》、《古文评注》、《千家诗》,甚至还有《资自通鉴》等等,满满的一书架,这为我提供了广泛阅读的条件。在初小四年的期末考试中,我每次都是名列前茅,于是免考升入国本小学五年级。读完六年级上学期,就跳级考入石正中学春季班。两年的初中生涯,我的作文常常被老师选去贴堂,老师还经常推荐一些好文章给我读,开阔了我的视野,提高了作文水平。然而,就在我读完初中二年级的时候,新郎叔公家也穷了,交不起学费,我只好辍学。辍学的这段时间,恰恰是我读书最多的一年。象四大名著《西游记》、《水浒》、《三国》、《红楼梦》都浏览过一遍,除此以外,我还广泛地阅读各种书籍,象《薛仁贵征东》、《薛丁山征西》,《罗通扫北》、《杨家将》以及客家山歌等等,广泛的阅读开阔了我的眼界,提高了知识水平,为以后的写作奠定了基础。
为实现理想而读书
1947年,正当我准备发奋求学的时候,勤劳能干贤惠的母亲因患恶性疟疾突然离世,使我悲痛欲绝,流干了眼泪。为了糊口,十八岁时我就教于本村养正小学,没有薪水,每学期每个学生拿五至十升米作为学费,往往不能饱腹。1949年春,兴梅全区解放,闽粤赣边区党委立即在梅县开办梅州公学,我经黄陂区指导员刘莹推荐,并在同学胡安生、曾克雄的帮助下,参加了梅州公学,毕业后分配到边纵直属炮连,开赴前线参加了解放潮汕的战斗。1952年我在惠来县人民武装部任参谋,忽然做了个可以做省报记者的梦,于是我参加了上海亚伟速记学校函授班学习,平时业余时间总喜欢阅读报章杂志上的署名文章,如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读后暗下决心,将来写出同样的文章来。我把别人弹琴吹唱、唱歌跳舞的时间,都用在读书学习上。毛主席发表过的所有诗词我全部读过,《青春之歌》、《林海雪原》、《暴风骤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一部又一部新出版的中外小说,鲁迅的杂文,老舍的《骆驼祥子》,郭沫若的《洪波曲》等等,我都如饥似渴地阅读,有效地提高了写作能力。《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书中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成了我毕生学习的楷模。1958年部队确定我转业,果然分配到汕头日报记者,翌年成为南方日报记者,实现了我七年前做一名省报记者的梦想。
为实现人生价值而读书
在南方日报工作,为我实现人生价值提供了广阔天地。五年的记者生涯,使我在党的政策和广大工农的生产实践中架起了一座座通向人心深处的彩虹桥。那时,除完成报社规定的任务外,还经常有署名文章见报。1963年,英德县委到南方日报要秀才,组织征得我的同意后,在1963年春来到英德县委组织部任干事。1969年任县委报道组组长。在担任县委报道组组长期间,我广泛发动群众,举办了多期基层报道员学习班,为基层培养了大量人才,并采写了大量的稿件,打开了新闻报道局面,使英德报导组成为韶关地区先进报导组。正当我满怀热情投入到事业的时候,不幸再一次降临。1981年,我的眼疾经久医无效,终于失明,我一下子从事业的高峰掉进了低谷,顿觉前路茫然,原来的理想与目标几乎消失了。怎么办?这时叶帅的《八十抒怀》传到我的耳鼓里,“老夫喜作黄昏颂,满目青山夕照明”,这乐观豪迈的诗句让我心头一亮,联想到自己曾熟读和背诵过许多毛主席诗词以及董必武、陈毅、谢觉哉等诗词以及读过的唐诗、千家诗等等,觉得自己对诗歌文化还是有一定理解和修养,于是萌发了在诗词上实现人生价值的念头。改革开放后,更带来了传统诗词破冰解冻的好消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专门开设了每天半小时的“阅读和欣赏”节目,一台播了,二台重播,让我欣喜若狂,我感到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读书金桥又架起来了,于是我天天收听,遇到好节目就用录音带录了起来,反复播放。当时还有一个有利条件,就是我住在人文荟萃的英德中学,不少老师得知我想学诗词的消息后,主动上门帮助我。这段时间,我熟读了《唐诗三百首》、《唐诗小札》等书籍,并且边理解边学着自己写诗。1982年,我的处女作《宝晶宫记游》在粤北文学杂志上发表。1983年县城举行春节诗歌比赛,参加者近百人,我的《忆江南·英德好》十阙被当场评为一等奖,1984年广州诗词报发表了我的《水调歌头·长湖》,后收入《广东诗粹》一书。一系列作品的获奖与发表,更坚定了我学好诗词的决心。1985年成立英德诗社,我当选为第一任社长。并领导诗社白手起家,创办《鸣弦诗词集》。二十多年来,我已创作了诗词5000多首,先后有700多首在海内外五十多家报刊杂志上发表。并先后结集出版了《心中自有光明电》、《瓦玉庐吟草》、《英德颂》、《康乐齐昌颂》、《八秩放歌》五本诗集,同时主编出版了《百味人生夕照红》一书。2009年,我著作的《康乐齐昌颂》一书获得首届全国盲人优秀文学作品评选优秀奖;在“与祖国共同成长”征文活动中,我的文章《盲人走上光明路》获得三等奖;2009年被中国现代史学会、时代人物杂志社推选为向共和国六十华诞献礼工程的1000名邮票人物之一。2010年当选为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联合会第二届全国委员会荣誉委员。《南方日报》、《清远日报》及英德电台、电视台先后报道了我的事迹,把我称之为“英德保尔”。
三十年前,因为眼疾我不得不提前离休。三十年后,我通过不断地奋发进取收获了成功的喜悦。我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归结起来就是读书、读书、再读书。是读书给了我前进的力量,是读书让我充满了快乐,是读书让我看到了光明,是读书成就了我的幸福人生。回首自己走过的80年人生岁月,我可以自豪地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主人公保尔·柯察金的名言来总结自己的一生:回首往事,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我曾经发出“豪迈七三巨步,情怀八五陆游”的壮语,希望在我的有生之年,能用万篇诗作像泉水涓涓淌出来报答党的深恩,报答与我相濡以沫、患难与共的妻子,报答所有关心帮助过我的亲朋好友。正是“读书架我彩虹桥,越涧跨沟逸兴豪。理想目标长顺达,人生价值慢提高。诗情画意从兹出,道德风华破卷陶。社会和谐矛盾解,八荣八耻记牢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