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非常感谢这次大会给我这样的机会,能够在这里和国内的盲教育的各位朋友在一起,我学习到了非常多的东西,而且也体会到了盲教育的欣欣向荣,尤其是在高等融合教育上的探索和行动。
我的题目是生态导向的融合教育。从这个角度来谈一下自己的理解。
所谓生态,我们有各种各样的解释,我的理解是我们的生活、生命和生存的样态,在这个当中更多的从人的角度谈到的是人和环境的关系。生态可以有自然的生态系统,有人和自然的系统,也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系统。作为生态系统,都是一个自然、常态、很平常的联系,相互之间要维系这个系统,有的人说这当中有非常多的竞争,我认为除了竞争以外更多的是共存共荣,互利互惠,是一种和谐的相互支持的,不管从自然界,还是同我们的社会生活都是这样的。
比如动物和植物,这之间是相互依存的,人要依存在大自然界,大家能够很好的协调,最后才能生生不息。在人与人之间引入了生态的观念,在人之间也有一个系统。在人的生育过程当中,每一年自然生育过程中生出来的男孩女孩是差不多的,这是平衡的状态,但是我们要人为的干预的话是另外一回事,如果这个世界男女不平衡,在局部地区会有战争,男女比例失调。在自然的过程当中都会有这样的一个平衡状态出现。
从职业角度来说,社会要想发展市农工商都不能少,如果一个社会大家都当兵了,这个社会会遇到外敌侵略的问题。如果全民都去经商了也绝对不对。所以要想平衡发展,在职业上也是一个很好的生态。当然说到人和人的健康状态。全体人民都不生病,都是强壮的,我想没有一个社区说没有任何一个病弱和老人,这个社区你敢进去吗?我们要进去的社区也是一个常态的,有老年人、小孩、中年人,有健康的,有亚健康的。因此在人当中这样也是一种生态,大家是相互的。中国人造字非常好,“人”字就是一撇一捺,是一个相互支撑。从各个角度来看生态的话,我们认为所有人共同在一起,不管是身体有些残障的,身体健全的,或者最好的共同描绘的是常态的曲线。这个曲线保证了社会的安宁、平衡与和谐。在这个当中不能说谁是主流,支流,谁是重要,谁是不重要的。我们都很重要,我们共同描绘了常态的曲线,我们共同贡献的就是这样的平衡与和谐。
在这样的观念下来看教育和特殊教育。我非常赞成庄先生谈到的“所有的人是一种自然状态,非常平常。”我们以一个平常心来看待,所谓的融合教育就能够比较好的去开展。
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经常谈到生态的特点是什么?生态的特点首先是丰富的,是多元化的,绝对不是一种色彩,只有丰富多彩的生命和生活,才有味道。这也是生活的本身,所以生态既是丰富多元,又应该是兴趣盎然的,不是刻板的,单一的,同时在生态当中应该是有创造性的。绝对不会该停留在一个水平上,要不断的创造和更新,同时还是可持续的。它能够永续不断向前发展。当然在生态的环境当中一定是相互合作,互动的同时,也是尊重、平等,也是协调和平和的,也是共同分享的。而且是相互欣赏。
我在这里非常认可的是绝对不是所谓的健康的正常的一般的学生我们有盲生、聋生随班就读。我们在结对子的时候一定是普通学生帮助有特殊需求的学生,互助是互动,是你和我的共享,你欣赏我,我欣赏你,而且共同进步。所以我们现在在很多有融合教育的班级和学校看到这样的共进和互助,绝对不是一个单向的,是双向的,是一个相互的。这一点我认为是非常重要的。
现在我们做融合教育的时候,我们会谈到“适应”。适应不是绝对的,也是相对的。
一个农村的孩子走到上海看到车水马龙,不适应。一个城市的小孩去乡村也不适应。适应不适应一定是由环境来决定的。今天我听到庄先生说障碍是在于心和脑。什么样的心态、环境来谈障碍与否。我们现在谈适应可以从一个方面来谈,可以从残障方面来谈,我们应该自立、自强、自尊,我们要奋发向上。我们一定要自己强起来,自己要有自我的决定和选择,要有自我的坚持和调节的能力的培养,才能很好的适应社会生活。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
问题的另外一个方面是作为社会、环境,怎么样去适应有障碍的同胞。如果说在我们的教育和环境上我们做了一点点的调整,就会使障碍同胞的生活很不同,障碍程度降低。在有障碍的同胞适应社会生活的同时,社会适应残障群体,双方都走一步适应就会更容易。
我想关于融合教育在整个中国大陆正在行动当中,所以在这个过程当中很重要的就是所谓的支持系统的建构的问题。当然我们做融合教育,我认为需要创造条件,融合教育绝对不是没有条件的。啊
一方面要有合作沟通,这是非常重要的品质,没有合作和沟通的融合教育是做不好的。
另外要有调整和改变,我们要对现在的固有的东西做调整,然后一定要带来改变,才能做好。否则就是随班自流和随班就座。
在支持系统当中一个是自我的支持系统,作为残障同胞怎么样自己调节是很重要的一环。所谓的行政的支持,今天上午各位老师也都谈到了真正的融合教育是一个从上到下,再是一个从下到上,上海做得好是因为有一个从上到下的体系,还有一个从下到上的过程,才能真正的落到实处,否则要把融合教育做好是非常困难的。
另外学校要先行,除了保障措施以外,学校太重要了,一个学校一旦承诺要做融合,我想绝对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素质教育,它会更深层,会带来学校管理的改变,学校的领导班子,学校气氛,学校要为做什么呢?要做教务的安排,时间、空间怎么样安排。
所谓的个别化教育计划的理念,是非常重要的。这个学校要做课程的调适。如果没有课程的调节,融合教育要做好是不可能的。由课程的调整带来的教材的调整,还有在课堂教学当中包括提问、作业的调整,还有考试的调整。还有评价的调整,没有一系列的调整,融合教育还是不能落到实处的。现在我觉得在我国融合教育里很多时候是卡在这个地方,融合教育一旦进入教学整体的时候,对细致的工作做的不够。
除了有这样的资源老师以外,还必须有全校老师、班主任老师、各科任老师的所有人员的特殊教育程序,如果没有这个,我想融合教育也很难做的很好。我们怎么样在学校里把融合教育的东西做好。就像昨天晚上我听到日本的老师谈到,在学校里面你有融合教育的学生你就要有相关的关于盲生、聋生的基本知识进入课本。我们应该让所有的小朋友知道是聋什么是盲,同时要有残障的互换体验,要有伙伴的教室,有一系列相关的活动,如果学校都做了,就不是一般的。
从教育的理念一直到教育的行为,到教育策略方法上都有非常大的要签,就是现代化的学校,不仅仅是一所质量的学校要面对所有的学生的需求,让一切的学生都进步。
因此我很同意大家今天说到一句话:一个没有残疾人平等参与的社区就是一个残疾的社区。一所真正的学校如果没有残障的学生平等的参与,这所学校本身就是残疾的学校,如果一个真正的好学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各个地区重点的学校敢不敢让有残障的同胞进入,让他们能够得到很好的满足需求的服务,让他们很好很快乐的成长,这是我们对融合教育的考验,要做到这个不是很容易。融合教育要做好要有家庭的参与,如果没有家庭的支持,我们的孩子在学校里,包括普通儿童的家长,还有社区,社区中我看到我们的残联康复中心、深圳残联的康复中心在辅助器具的提供,都是进入社区的。现在还要提供相关的服务。融合教育要做好,比如心理的辅导、义工、政策、法规的支持等确实要做好融合教育,牵一发而动全身,实际上,最后的回答是整个社会的回答。
另外,融合教育是一生的功夫,今天刘老师也谈到,一定是从学前教育、到义务教育、到职业、到大学,做到整个人生,所以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也觉得困难重重。在重庆我们做了学前儿童的融合教育,我到私立机构找了17个个案,很不容易做到。需要4种模式:一种是特殊教育老师进入幼儿园,进入班,还有是不准特殊教育教师进入,特殊教育教育在校外指导,还有一种进入家庭。在重庆很难,不知道在上海和北京是不是好一些。从学前、义务教育阶段没有办法,法律非得这样做不可。成人的融合的教育都需要我们做很多的努力。
当然做得好的地方,我们也在四川听说一些学校的校长说了一句话:在融合教育中有特殊需求的小朋友不是负担,是我们的宝贵资源。我觉得太有见识了,他们发现在班级上随班就读的脑瘫小朋友,骑自行车自己上课,结果成为了全班的一二名,全班同学发现了他是我们学习的榜样。这就带来了非常好的效果。当然融合教育要做好,老师培养应该是很重要,一个方面我说是资源老师的培养,我们各个大学要做好随班就读,还有一件事是普通学校老师特殊教育养成的教学,在师范院校开设公共课让所有的师范生都学习。这是我们今后要做的一些事情。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