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如皋市全面推进残疾人特别救助等民生工程,不断完善残疾人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平等、参与、共享”的扶残助残环境已经形成。残疾人生活发展环境的优化,为残疾人成长提供了良好条件,为他们融入社会、展现自我创造了广阔舞台。
“复明工程”开启光明新生活
当纱布轻轻揭开,重见光明那一刻,如皋市白蒲镇唐堡村56岁的姚兰芳白内障患者笑容绽放:“没要自己花一分钱就把病治好了,感谢党和政府的好政策。 ”三年前患白内障,两眼视力从浑浊模糊到完全失明,基本上不能做事。因为经济困难,她无力去医院做手术,疾病一拖再拖。是市残联开展的贫困白内障患者复明工程,给她带来了福音。2010年以来,我市把救治贫困白内障患者复明列入民生工程,每年投入50多万元,对全市1350多名贫困白内障患者免费实施复明手术,对象包括享受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低保户、五保户和优抚对象中的白内障患者等。为把这一民生工程办成民心工程,我市基层残联组织进村入户,摸底调查,做好贫困白内障患者初筛、复查工作,筛选出符合救治条件的贫困白内障患者,力求达到“村不漏户、户不漏人、人不漏项”。“复明工程”实施以来,已帮助928人走出黑暗,重见光明。 “手术采用国际先进的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术期短、效果好,患者术后第二天即可恢复视力。 ”医院负责人告诉笔者,术后都对患者进行复查、回访,以确保白内障复明手术效果和医疗安全。 “光明工程”帮助贫困白内障患者摆脱痛苦、迎来光明,让他们重树信心,走向新生活,也增进了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感情。60多岁的磨头镇场东村徐明风患上白内障后,一直在黑暗中度日,严重影响了生产生活。如今,术后复明的她逢人便说:“现在我又能下地干活,减轻了孩子负担,政府可真帮了我大忙了。 ”
“特别救助”构筑生活保障网
2011年10月26日,拿到50元生活救助金的如城镇钱长村一组重度残疾人马美英非常激动:“党和政府没有忘记我们这些困难残疾人,这些救助金帮助我们解决了生活中的困难。 ”我市有近4万多重度残疾人,他们大多丧失工作能力,生活困难。2010年,我市投入35.7万元,把贫困重度残疾人特别救助纳入民生工程,以保障贫困重度残疾人基本生活权益,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此项工程惠及1.4万多名特困残疾人,基本实现应助尽助。这是我市有史以来投入最大、受益人数最多的一项惠残民生工程。2011年,我市投入近26.7万元,继续深入实施此项民生工程,按照普惠加特惠的原则,为具有本市户口、无固定收入,且持有第二代残疾证的一级重度残疾人实施“护理补贴”。按照城镇每人每月100元、农村每人每月50元的标准进行发放。市残联充分发挥各镇、区、园基层残联组织作用,深入贫困残疾人家庭开展调查登记工作,及时掌握残疾人在康复和生活等方面的需求,确保不遗漏每一个符合条件的残疾人。经过村(社区)、镇(街道)、市级残联“三级审核”、“三榜公示”,确定具体救助对象。整个过程严格按照政策、程序审批,主动接受群众、社会及舆论监督,阳光操作,确保每个符合救助条件的残疾人都能得到相应的救助。特别救助不但缓解了广大残疾人的生活困难,而且增强了他们开创未来生活的信心。我市东陈镇贫困残残人陈美兰说,她正计划筹措些资金,办个小型养殖场,尽快走上发家致富的路子。
“两个体系”推动事业上台阶
2011年,如皋市全面启动残疾人保障、服务“两个体系”建设。从制度建设入手,为残疾人事业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出台三个实施意见,把残疾人生活救助、康复救助纳入社会保障范围。即:《关于向生活不能自理的重度残疾人发放护理补贴的通知》、《关于向高中和高等教育阶段残疾学生发放教育专项补贴的通知》、《关于实施残疾人康复 “光明工程”的通知》等。通过三个文件的出台,先后为全市5700名生活不能自理的重度残疾人、高中和高等教育阶段残疾学生、低保家庭中的重度残疾人发放“三项”补贴金183万元。重点把无业和个体从业残疾人养老保险补贴纳入民生工程,为改善残疾人生活水平提供了有力支撑,为加快发展残疾人事业奠定了坚实基础。就业是残疾人改善生活的根本。我市加大扶持力度,促进残疾人就业创业。“就业工程”,共投入30多万元,扶持千余名残疾人创业或就业。根据残疾人不同需求和特点,市残联邀请农业技术人员深入农村贫困残疾人家中,有针对性地开展养羊和养蚕技能培训,带领他们脱贫致富。同时,我市加强基层残疾人组织规范化建设、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为服务体系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基本完成乡镇(街道)和村(社区)残疾人专职委员选聘任务,全市已聘残疾人专职委员18名,残疾人服务体系建设迈出新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