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钱钟书先生在《围城》里有句名言:“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这话搁在旅游上还真是那么回事儿。本来准备好暑假和妻子游览甲天下的桂林山水,谁知放假后天气预报天天预报彼地“明天有雨”,计划一推再推。中午刚吃过饭,在电视台当记者的二弟说他公差去东兴竹山补拍几个红树林镜头,问我有没有兴趣同去。我征求妻子的意见,妻子说:“不去白不去!”哎,真是计划不如变化快!这样我们的远足鬼使神差就变成了身边游。
坐上二弟舒适宽敞的私家车,一个小时便到达祖国的南大门边陲明珠——东兴。东兴东部濒临北部湾,西南于越南接壤,是我国通往越南以及东南亚最便捷的通道。东兴还是我童年生活的乐土,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前夕随父母迁离,我好想回故居看看,据说现在已改为观音庙,香火很盛;然后再去找找童年的玩伴,现在搞边贸成了百万富翁的大亨们戳一顿。因二弟公务在身,还是大局为重,机会有的是。思想一打盹,车子眨眼就滑进了我们的目的地——竹山村。
这里我得介绍一下竹山村的地理位置,它位于广西东兴市,中越界河北仑河的入海口,与越南芒街隔河相望,以盛产竹子得名。我国大陆海岸线东起辽宁省丹东市鸭绿江口,西南至广西东兴市北仑河口的竹山,竹山西接中越边境沿边公路,也就是说我们现在已处在祖国海陆线交汇的零点上了。
车子刚入竹山村口,二弟提醒我前面便是大清国钦州一号界碑景区门楼。我脚丫一挨地便问:“一号界碑在哪里?”妻子说:“你的左前方,十一点钟的位置。”这是妻子陪同我学习盲人定向行走时学会的“时钟定向法”。我朝着妻子指示的方向,把相机贴紧额头定位,按下了快门。妻子评头品足嫌我照的不好,要抢我相机。我不服,一口气拍了十几张,反正是数码的,还有两块备用电池。二弟看我忙得满头大汗,笑着说,“你们往前走,我给你们拍录像。”
我们朝前走去,在妻子的引导下,我用颤抖的双手抚摸着碑身滚烫的文字。界碑正面,写着“大清国钦州界/知州李受彤书/光绪十六年二月立”,我掐指一算,公元1890年,至今122岁的碑龄。寥寥无几的碑文,俨然一本厚重的史書,究竟隐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人文细节呵!1885年,中法战争因中越人民联合作战取得镇南关大捷而告终,然而腐败无能的清政府还是和法国签订了《中法越南条约》。《条约》约定订约后6个月内,双方派员勘定中越国界,并规定两国边界自竹山起界,循北仑河自东向西,以河心为界线,即从竹山的北伦河口至峒中的北岗隘,长200多公里,全段以石碑为标致,共立一至33号界碑。清政府委派钦州知州李受彤等人负责勘界立碑。李知州受命于中华民族危难之秋,亲率立碑民工沿界翻山越岭,风餐露宿,克服毒虫猛兽困扰,坚决完成了这项艰巨的任务。同时李知州秉承寸土不让的立场,开展艰苦的谈判斗争,在当地民众的配合下,收复被法军强占的边境江平、八庄等失地。1890年4月,李知州代表清政府与法国官员共同签署了“界约”,并于此立下第一块中越界碑,确立了中法(越)边界。我肃立在这块舊國界碑前,思绪翻滚:当年如果不是李受彤,而是李鸿章,中越边境的界碑该立在哪呢?说不定我的足下已不是祖国的疆土了!
一号界碑的对面是广西沿边公路零起点标志——零点纪念坛。这里地处北仑河入海口的大堤东端,占地面积550平方米,最抢眼的是痰上一个大球雕塑,它取材福建花岗岩,球身150吨,直径达2米,球体一边刻着两个字:“零点”,另一边雕刻着东兴竹山至那坡弄合沿边公路走向图。零点也可以视为我国陆路边界的起点,0代表的不仅仅是开始,更是博大的象征。广西沿边公路有着“中越边境长城”之称,于2002年10月15日全线通车,从竹山村出发西行,途经与越南接壤的东兴、防城、宁明、凭祥、龙州、大新、靖西、那坡等8个县(市、区),止于那坡县弄合村,全程725公里,架构起中越陆路边境的一条山水长廊,被誉为“自驾的专线”、“骑行的天堂”。我们在观赏界碑和纪念痰的时候,有好几波外地单车族停下留影又匆匆往西“漂流”而去。
看完界碑和零点纪念坛,我们沿着光洁的水泥道路,驱车约二公里来到临海的竹山村榕树头。这里是国家级红树林自然保护区,有着我国乃至世界连片面积最大的红树林区。红树是一种绿色植物,当把它的树皮划破时,破口处呈现出红褐色,故此得名。二弟开始他的拍摄工作。我和妻子手牵着手,漫步在凉爽的滩涂上,借助妻子一双慧眼,我“看:到红树根不时有小蟹、小虾从小洞中窜出乘凉,脚步走近,马上又溜了进去。此时海水刚刚退却,一群群妇女孩子手拿自制的工具在挖沙虫、捉沙蟹、耙文蛤……当战争已成历史名词,当年的战火早已淡出人们的记忆,我们徜徉于青山绿水的边境线上看到的是和平宁静的生活场景。中越边境曾是危机四伏的雷区,对老百姓来说,战争没有赢家,过去的战争是这样,现在的战争也同样。不管是何种理由,边陲无战事,人们才能安居乐业,经济才能发展。不要战争,永久和平,我想不单单是中越边民的企盼和希望吧!
后来我们还游览了“海边栈道”“三圣宫”、“千年古榕部落”等景点。过去坑坑洼洼的泥巴路,晴天车过一脸灰,雨天行人一脚泥,现在全村基本实现了组组通水泥道路。路好走了,外面来游玩的人多了,村民增收门路更广了,一些有眼光的村民开发了“海湾渔家乐”乡村旅游,例如围网捕鱼、农事采摘、露营烧烤等。适逢周末,我们遇见三五成群的外地人,那些被大都市喧嚣和快节奏的工作搅得身心疲惫的游人,在这里找到了休憩的“港湾”。
夕阳西下,我们踏上了归程。旅游成了当今人们休闲的文化时尚,其实人生本身就是一场旅行,感激生命如此多情,在有限的生命里感受无限的世界。今日的周边游,留给我们每个人的是什么呢?我的二弟,肯定又是一部有价值的纪录片,对于妻子,是一摞摞可以挂在QQ空间炫耀的相片,对于我,一个匆匆过客,竹山,这个从古到今代表国家利益和尊严的地方,我终生难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