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奖)
我是生长在辽宁抚顺的一名普通残疾人,从小双下肢瘫痪不能独立行走。虽然乐于奉献的家乡人民创造了宽松的环境,使我得以走进校园。通过学习,我对文学产生了特别的热爱,希望自己能成为一名作家。但是,残疾的双腿把我禁固在狭小的屋子内,我无法感受大自然,也无法走进社会、体验生活。我深知,作为一名残疾人,要实现自己的文学梦有多难。但是,网络为我提供了实现梦想的可能。
2011年8月抚顺成立了残疾人作家协会,我有幸成为其中一员。因为成员都是行动不便的残疾人,网络成为了我们主要的活动场所。网络中的交流让我有幸结识了一批盲人作家和盲人文学爱好者。他们的眼前虽然一片黑暗;但内心却无比光明。他们以顽强的毅力与身体的残疾做着斗争,坚持用读屏软件书写自己的心声。他们是我身边的海伦凯勒式的人物。他们原本与我一样,只能困守在家中狭小的天地里,用一台收音机了解外面的世界。网络的出现极大的丰富了我们的生活,扩大了我们的交际空间;让我们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
抚顺残疾人作家协会和抚顺盲人电脑协会到全国与盲人相关的聊室有29个房间、网聊有40多个房间、语音有134个房间,其他也有17个房间;各类网站有13个,内容大多是盲人办的电脑知识类,文学艺术类,医疗按摩类音乐等多种有声有色和丰富多彩的各种活动,其中也不乏才华横溢的能人。
在这些志同道合的盲人网友的引荐下,我经常与他们一起到语音聊天室聊天室参加他们各种定期举办的文学沙龙。和他们一起探讨文学议题,聆听他们深隧的见解;与他们一起感受文学带给人的心灵享受。
随着接触的增多和了解的加深,渐渐地我发现:这些眼前一片黑暗的盲人文友们都是一些多才多艺的文学爱好者。他们组织的活动也形式多样,让人耳目一新:他们不但会畅谈自己读了某部文学作品的感受;还会声情并茂地朗诵所衷爱的文学作品;有时也会即兴唱自己填词的歌曲……
在一次以诗歌为讨论主题的交流中,我说:“诗在古代就是歌词。现在的流行歌曲歌辞实在让人不敢恭维。我们之中能写出优美诗句的不在少数;可是,我还真没听过有谁和着音乐唱自己的诗句呢。”
“既然这位朋友想听,那我就为大家献上一曲吧。”我一看麦序,当前拿麦的是一位网名“云水禅心”的盲人。平时只知道他诗写得好,没想到他还会唱。只听他借着董文华《我用胡琴对你说话》的曲子唱道:“一句问候,一声牵挂,远方的朋友你好吗?……我用歌声和你说话。我的歌声飞过千山万水,用诗句荡起浪花;我的歌声温暖了你和我……”悠扬的旋律和着优美的歌词由他富有磁性的声音唱出;句句表现出对友谊的珍视和对朋友的牵挂。我被这歌声深深地打动:我的眼前虽然一片黑暗;可是,我也与健全人一样珍视纯洁的友谊,渴望美好的生活。——这歌声表达着一个盲人的心声啊!
如果说唱自己写的诗还只是为了活跃一下文学讨论的枯躁气氛,那么热爱朗诵、组织朗诵培训班则完全表现的是盲人群体之间的互助与襟怀。一个视力正常的人,很难了解盲人们对声音的依赖。正如主持人九等书生所说:“当黑暗来临,当无边的长夜降临的时候,声音几乎是我们的全部。”盲人无法用眼睛分辨人的性别、年龄和美丑、全凭声音来加以区别,这无疑是非常痛苦的;然而这些终日与黑夜为伴,只能通过声音感知外部世界的人面对噩运却并没有整日哀叹;他们以乐观的精神面对生活,把自己的文化生活开展得有声有色。同时,他们还心怀热诚,用自己的学识丰富其它残疾人的生活。
九等书生以诗的语言,述说了《盲人的幻想》,读之深深为盲人们不向命运低头的精神感动:
你拿走了我的语言
我还存留着破碎的思想
你拿走了我的泪水
我还隐藏着极点的忧伤
你拿走了我的世界
我却主宰着广博的黑暗
你拿走了我的光明
我却占据着浮生的幻想
你还能拿走什么
面对一个用口语写诗的人
在你的真理中什么是生者的一无所有
什么是通向永恒的消亡
不,永远不会消亡
我在暗夜里用嘴呼吸
我在沉默中用眼睛歌唱
我在黑暗处用心凝视
我在行走时用回忆丈量
多么神奇而独特的我啊
当我学着为自己感动
你告诉我
雪盲会刺痛双眼
在静止与静止的瞬间
传来潮水般的声音
那是命运在为我鼓掌
把自己的作品或衷爱的文字朗诵出来,转化成声音,为其它盲人的学习和欣赏提供方便。——这就是这群用声音了解世界的人学习朗诵的目的。而每次朗诵的配乐则是由音乐造诣极深又对文学有着深厚兴趣的“枫桥夜泊”负责。
在他的精挑细选下,流动的音乐赋予了静止的文字新的生命,再配上“太阳雨”那抑扬顿挫、富于感染力的声音;闻之令人陶醉。以至于吸引了很多健全人也加入到我们中间,一起分享文学圣宴。
与这些眼前黑暗,内心光明的人每一次的交流,对我的心灵都是一次洗礼;他们带给我的感动无法用语言来形容。与他们在一起,总会觉得:自己的自怨自怜是多么的狭隘与渺小;而他们心中的大爱又是多么的难得。曾经听过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漆黑的夜晚,一位远行的苦行僧走到漆黑的巷道上,络绎不绝的人们默默地你来我往。正在小心慢走的僧人看见有昏黄的灯光正从巷道的深处静静的亮过来。这时身旁的人说:打灯笼的是位盲人。僧人愣了一下,百思不得其解,一个双目失明的盲人,他没有白天黑夜的一丝概念,看不到高山流水,看不到柳绿花红的万千世界,甚至不知道灯光是什么样子的他挑着一盏灯笼岂不令人迷惘和可笑?那灯光渐渐近了。僧人问:“敢问施主真的是一位盲者吗?”盲人告诉他:“是的,从踏进这个世界,我就一直双眼混沌,什么也看不见。”僧人又问:“既然你什么也看不见,那你为何挑一盏灯笼呢?”盲者说:“现在是黑夜吧?我听说在黑夜里如果没有灯光的映照,那么满世界的人都和我一样是盲人,所以我就点燃了一盏灯笼。”僧人若有所思的问:“原来您是为别人照明?”但那盲人却说:“不,我是为自己。”为你自己?僧人又愣了,盲者缓缓地问僧人说:“你是因为夜色漆黑而被其他人碰撞过?” 僧人说:“是的,就在刚才,还被两个人不留心撞过呢!”盲人听了得意的说:“我就没有......
初读之时不觉得故事有什么特别。只是觉得作者是在讲一个“与人方便,自己方便的道理。”在网络中与我们市的这群盲人文友接触得多了,方知故事中那个盲者的情怀让人感动:我点亮一盏明灯,无边的暗夜里就少了一个与我一样的盲者。而网络世界中这些多才多艺的盲人朗诵爱好者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他们用自己的知识为他人点亮求知的明灯。他们是一群真正可敬的人;命运会为他们鼓掌,每一个与他们相交、相知的人也都会为他们鼓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