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圆通街初地巷15号大院里住着60多位残疾人,其中50多位是盲人。他们原来都是昆明制粉厂的工人,现在平均年龄都在70岁左右,有很多都是独居老人,生活不易可想而知。近日,记者走访了他们,倾听了他们的呼声:“圆通街上车多,我们过马路时感觉很危险,很害怕,我们盼望在路口设盲钟,提醒我们过马路。”
场景一:出门难
呆在院里过简单生活
戚大爷78岁,是个盲人,独自一人生活,因为过马路很难,平日里最远只能在院子里活动活动。不能出远门,戚大爷和其他盲人一样,每天都是坐在院子里的大树下,或者在院子门外的围墙边乘凉,晒晒太阳,聊聊天。每天重复这样的生活方式,以至戚大爷等盲人对路线非常熟悉,有的熟悉得连拐杖都不屑一用。
院里的盲人生活单调,戚大爷则喜欢猫,猫是他的好伙伴。昨天,记者采访时,一只猫卧在老人身边。记者看见院里的盲人其实也很希望融入外面的世界,盲人雷昆就是其一,他手里常捂个东西,就是收音机,还不时调台,收听自己喜欢的新闻或其他娱乐节目。
盲人们相处友好,听见有人经过,虽然不知道是哪个邻居,他们都要打招呼,但方式有些特别。戚大爷听到声音,便抬起头,这就等于在向邻居打招呼了。
交谈中,戚大爷告诉记者:“我买菜只能等着大门口有人来叫卖才出去买一点,不然就等女儿星期天过来看我时买给我,有时候碰见邻居出去就帮我带点回来。”戚大爷说,以前他还一个人出院门去圆通街对面的老年之家喝喝茶,但有一次出去绕了半天才走回来,从此以后就再也不敢一个人出门了。老人叹着气说:“我看不见,年纪又大了,出去走丢了还给别人添麻烦,还不如不出去。”
场景二:过马路
丈夫扶着老伴肩膀
59岁的雷昆眼睛是7岁时失明的。他妻子飞翠林44岁,脑神经萎缩,二级残疾,但还能与人正常交流。跟院子里其他盲人一样,雷昆和妻子也都为出门过马路发愁。谈起出门,这老两口无奈得很,每次出门都形影不离,丈夫靠听力,妻子靠眼睛,两人耳朵、眼睛相互配合。
雷昆说,两个人平时买菜要过马路去附近的螺峰街,从来都是“眼耳结合”,由于老伴智力有问题,分不清红灯绿灯,有一次红灯亮了她就拉着他走,他们俩差点被车撞。
老两口住在一间很小的平房里,房间里的陈设只有简单的日用品,平房里的采光很差,白天都要开着灯才能看清。窗子外面杂草丛生,雷昆害怕草长得太旺盛会招蛇,就在窗子上安装了防盗笼。他说之所以很担心蛇是因为蛇进到家里自己眼睛看不到,而妻子脑子反应又慢,不得以才安防盗笼,“如果不是由于这个,其实没必要安防盗笼,因为家里条件差,没啥东西可偷。”
其他盲人不像雷昆那么幸运,有“另一半”引路。他们很多夫妻俩都是盲人,出门过马路都很困难。72岁的罗桂英说:“过马路时,我是把拐杖抬得高高的,让开车的人看到我。”杨波56岁是当中最年轻的盲人。她说有时交通协管员会帮一下,有时请路人帮忙扶到马路对面。
场景三:坐公交
不报站名盲人会坐过站
71岁的秦小焕也是一位盲人,她说:“过马路虽然难,但会有热心的路人来扶我,而坐公交车就不容易,一些公交车经常会提前报站名,但真正到站了,反而不报站名,停一会儿就走了,等反应过来已经来不及了。我们许多盲人总是会坐过站,就是到了站不知道下来,往往坐到下一站才下车。”
岳菊英、廖德夫妻也有过坐过站的经历。岳菊英说:“那次我坐85路车,本来是要到圆通山下车,提前报站名的时候,我没听清楚,而到了站的时候,又没有播报,我便一直坐到终点站,才知道自己坐过站,害得儿子以为我走丢了,找了大半天。”
带着盲人们反映公交车到站不报站名的现象,记者也试乘了多趟公交车,确实存在这一现象。乘客王女士说:“其实,这对正常人乘车也有影响,你想,要是没注意听,到了站又不报站名,这对不熟悉道路的人来说,也容易坐错站。”
场景四:买菜难
最好能有个食堂
采访时,两三个菜贩拎着果蔬到院坝门口卖,被盲人们团团围住。盲人挑选蔬菜不能用眼睛,靠的是摸和感觉。往往挑选一个西红柿,盲人捏着要仔细地摸才知道有没有烂,是不是熟。他们因为不能看秤,全凭菜贩说斤两。有菜贩上门卖菜,虽然品种单调,对盲人来说也是件幸事,因为他们很不方便去附近的菜市场。
70岁的邵志安说:“我最希望能有一个食堂,能让我们这些盲人在不用自己去买菜的情况下,就能吃上香喷喷的饭菜。” 盲人戚大爷说,平日里一个人生活,做饭虽然很不方便,相比买菜还好一些,“像我这样年纪的人吃得少,有时候就随便做点东西凑合着吃一顿,尽管吃得少,但也得去菜市场买菜,逛街都困难,更何况买菜。”
78岁的黎大爷说,以前外面的车少他还会经常出去,现在车多了一般不怎么出去,除非有人带着。由于不方便,经常托其他人捎点菜回家。黎大爷说:“要是有个食堂的话,我们这些人就方便了。”
场景五:车太多
盲人盼望门前路口设盲钟
王兆祥、罗桂英盲人夫妇3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工作,平时很忙,没有太多的时间照顾父母。王、罗夫妇二人独自生活在这里,每当有大的事情要处理的时候,他们就打电话给孩子。平时一些琐碎的事情就靠邻里互相帮忙,比如托邻里买一些油盐酱醋的生活必需品,这一切都因为院门口的初地巷与圆通街交叉路口没有设红绿灯,盲人出行不方便。
盲人雷昆希望在圆通街上修座人行天桥,说:“设个人行天桥,大家去附近的螺峰街菜市场买菜不仅方便些,还可以避免一些交通事故。”可雷昆才说出这个想法,其他几位盲人便接过话题,觉得修人行天桥不现实,因为圆通街本身就窄,人多车多,投资还大,希望在不能修天桥的时候,能否考虑在路口画个斑马线,设个盲钟。盲人杨波对记者说:“就是那种带响声,有语音的那种信号灯。”
杨波建议盲钟的声音尽量调大点,因为街上太吵,声音小了根本听不到盲钟的提示。盲人邵志安说:“由于出门的路口机动车特别多,又没设盲钟,我们这些人,能不出去办事就尽量不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