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其一项身体能力上的优势会以其他能力的损失为代价。”
以上这句话出自一位著名科学家。
幼年时期就失明的人有时候会比健视者有更好的听力。不过一项新的研究却发现,事实并非完全如此:在一个方向上听力的增强会以另一个方向上的听力损失为代价。
在普遍观念中,一项感官上有缺陷的人会在另一些感官上得到补偿。比如听力损伤的人会有更好的视力,盲人的听觉更发达。这种观念在好莱坞的超级英雄电影中也有所体现,比如漫威的电视剧《超胆侠》中白天温文尔雅的律师到了晚上就化身成为了主持正义的大英雄,主角虽然被放射性物质的照射而夺走了视力,在幼年时就双目失明,但他的其他感官却得到了增强。于是他拥有了超人般的听觉、触觉、嗅觉甚至是雷达般的感知力。
不过真实世界却并非如此。
“我们以为盲人的所有其他感官一定都强于常人,但事实并不一定如此。”意大利佛罗伦萨大学的视觉研究专家大卫?伯尔(David Burr)表示。许多盲人对于音高的感知都要比常人更好。他们在周围空间的声音定位上也更有优势。此外他们的大脑中视觉皮层也部分地被分配来处理听觉信号。一项新研究显示,早年失明的盲人的确有更好的听觉。这种听觉的增强属于感觉上的折中。不过这种折中并不是视觉与听觉的折中,而是两种听觉方向上的折中。
该研究报告的合著者,加拿大麦吉尔大学认知神经学家,帕特里斯?沃斯(Patrice Voss)对自幼失明者如何使用频谱线索来判断声音方位产生了特别的兴趣。当声音来自于水平面,即从人的前后左右发出时,我们会根据声波到达左右两只耳朵的时间差来判断音源的位置。而当声音来自于垂直平面,即从头顶上方和下方发出时,不同位置的音源离两只耳朵距离相等。这时候双耳差线索就不再管用了。取而代之的是“频谱线索”(spectral cues)我们会通过捕捉声波经过外耳和耳廓时产生的细微变化来判断音源的位置。除此之外,当一只耳朵被遮住,我们无法使用两只耳朵来定位的时候,也会使用频谱线索来帮助定位。
为了比较盲人在判断来自水平面和垂直面音源的能力,沃斯和他的同事们做了一个实验。在实验中他们为盲人被试以及视力正常的志愿者分别播放了几段声音。声音分别从水平面(前后左右)或垂直面(上下)发出。对于每一段声音,戴眼罩的志愿者需要用激光笔来指出他们所认为的音源方向。这项实验分别在使用双耳以及单耳遮蔽的条件下进行。
研究人员很快发现,盲人被试者的成绩落入了两个区间。其中一类被试者在单耳被遮蔽的情况下对于水平面音源的定位要好于对照组的志愿者,这时候他们主要使用频谱线索,而另一类被试者的成绩和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但当任务变成定位垂直方向的音源的时候,此前与对照组表现无异的那部分被试,这次的表现仍然与对照组接近,相比之下定位水平面音源有优势的被试者在判断上下方向的音源的时候表现却反而差于对照组。
所以在一些盲人身上发现的使用频谱线索定位水平面音源的“超能力”反而会影响道他们定位垂直面音源的能力。因而,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失明的人听觉就一定强于普通人。在沃斯看来这是一种不得不做出的妥协。当盲人在定位时,绝大多数的信息,人或物,都来自于水平面,即在自己的前后左右,而从上方传来的信息量相对较少。因而盲人会在一定程度上牺牲掉定位垂直面信息的能力,来换取对水平面信息的更精细捕捉。沃思和他的同事们的研究成果被发表在4月15日出版的《神经科学杂志》上。
我们使用频谱线索来辨认音源方向的能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这是一种习得的本领。英国牛津大学听觉神经学家安德鲁?金(Andrew King)指出:“如果你的一只耳朵听力受损,大脑听觉系统会迅速增强频谱线索在定位中的比重。这项研究向我们展示了我们的听觉系统所拥有的可塑性是多么强大,可以通过牺牲对一个方向上的感知来增强另一方向上的感知力。
但金同时指出,对于声音定位起决定性作用的病不一定是频谱线索,还有可能是一种被称作“头影效应”(head shadow)的线索。当一只耳朵被遮蔽的时候,从该侧播放的所有声音听上去都会辨清,这是因为只有未被遮挡的那只耳朵可以听见。因此这为音源方向的定位提供了另一个线索。在上述实验中研究人员只使用了一种音量的声音,为了排除头影效应的干扰,金认为他们还需要使用不同大小的音量来完善这项实验。
在真实世界中超胆侠的其他感官真的能够变得那么强吗?沃斯告诉我们,“这倒并非完全不可能。”根据他的实验结果,超胆侠也许会对一些声音更加敏感,但绝不是所有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