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小孩你别哭,到了腊月就杀猪;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月就是年”,小时候,杀年猪是家中的大事,也是我们六姐妹掰着手指掐算的美好日子。那时物资紧缺,平时吃不到肉,等到杀年猪了,才能痛快地饱回口福!
我家年猪是玉山黑猪,是有名的地方特产,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曾被指定为特供猪调往北京、庐山等地供中央领导食用,毛主席吃了也说好。猪饲料是自家种的白菜、萝卜、红薯、玉米和我们姐妹放学后摘的猪草。这样粗放饲养10个月以上才能长成宰杀,“肥猪满圈好过年”是全家人年复一年最美好的期盼!
杀年猪要选黄道吉日,在适宜祭祀的日子进行,日子不能与家中人口生肖相冲,有“杀七不杀八”的说法。村里只有一位杀猪师傅,平时没有猪杀闲得很,到了年底又忙不过来,父亲每年提前和他约好,腊月二十六来我家杀年猪。
杀年猪,其隆重程度不亚于婚丧嫁娶。村里的风俗是一家杀猪,全村的人都请,加上山外的亲朋好友,客人越多越体面。父母好客,每次都提前接来外婆舅舅、姑丈姑姑,通知邻里乡亲。说是请人帮忙,其实是让大家一起来分享杀猪饭的收获和喜悦。
养了一年的大肥猪彪悍有力,需要好几个强壮劳力才能把他抓住。抓猪不仅要靠力气,更要有诀窍。捆绑活蹦乱蹿的猪脚系绳子就很有讲究,这门绝活要算隔壁大伯最厉害,他精通打“死猪扣”,三两下就能用绳将猪脚捆住,猪越挣扎,“死猪扣”捆绑得越紧,根本无法逃脱。
终于等到杀年猪的日子了,朝夕相处千勺万勺喂养近一年的大肥猪就要走了,母亲很是不舍伤感,头天晚上煮了两大盆红薯稀饭,一盆是我们一家9口人的晚餐,另一盆则是年猪临走前的最后美食。
凌晨5点多钟,母亲就忙开了,劈柴烧水,在灶神前、厅堂香桌分别点燃火红蜡烛,持香双手合一拜天拜地,拜三神六主,口中喃喃自语告诉先人:一年终了,年猪出栏了,祈求列祖列宗保佑全家老少平安顺利随后,又在大门口烧三柱香一叠纸,打发那些孤魂野鬼走得远远的,不要来骚扰正常杀年猪。
这时,左邻右舍的强壮劳力陆续赶来,平时不抽烟的父亲,笑呵呵给大伙递烟打招呼。肥壮的年猪在大家的帮助下,从猪圈里赶出来。与此同时,母亲拿着平时给猪喂食的勺子,一边敲猪圈栏杠,一边用闽南语"喏呢——喏呢——喏呢"呼唤猪的名字,声音里充满了依依不舍,连同年猪"哇——哇哇——哇哇哇"粗重的叫声与大家合力抓猪的吆喝声交织在一起,小山村顿时热闹开了。
大家七手八脚抓住猪脚,把年猪掀翻在案板上。接下来的事情,就交给杀猪师傅了。俗话说“死猪不怕开水烫”,用开水烫过之后好去毛。母亲早早就烧开了两锅热水等着备用。杀猪师傅把杀好的年猪,放进装有热水的椭圆形大木桶里浸泡。他在猪蹄下割开一个小口,用力地吹气,本来就肥肥胖胖的年猪显得更鼓胀了。等年猪各个地方的褶皱都被撑开后,拿绳子绑紧割开的小口,再祛毛就显得特别容易。磨得锋利的尖刀刷刷几下,就把猪毛刮得干干净净,再把猪头神福割下来,将猪开肚破肠,分成两边,猪肚和猪肠放在杀猪木桶里清洗,猪板油、猪肝、猪肺、猪腰盛在筛子里。
父亲接过杀猪师傅递上来的大盆腥红猪血和猪头神福,在“噼噼啪啪”落地成红的爆竹声中,快步走进厅堂,摆供在红烛高烧的八仙桌上。随后,又拿起香桌上的草纸沾上鲜红的猪血插到猪圈上,祈盼来年养猪顺利红火。
杀猪师傅姓单,是十里八乡有名的屠户,号称"单一刀"。他不仅下手干净麻利,让年猪走得痛快,而且不浪费有用的东西,把猪的肉和头、蹄、内脏、猪血、骨头等各部分收拾得井井有条,分门别类,各持其用,难怪村里人都夸他说:“单师傅手艺真好,能把年猪多杀出来5斤肉!”
我家的年猪肥大,一般要卖掉一大半,左邻右舍闻讯早早赶来,围着案板指手划脚谈论着年猪肥瘦。大家聊得正起劲,隔壁大妈抢先一步,要了那块最肥的条肉,杀猪师傅麻利地剔下大块骨头,按照买主的意愿和斤两一刀剁下,并在条肉的一端刺穿一个洞缝,用稻草穿过打结,上称一称斤两不多也不少。偶尔失手,秤杆下溜了一点点,他用杀猪刀剁一小块压秤,复秤时,秤杆旺旺地上翘。买主笑眯眯把肉提走,父亲笑呵呵把钱收入腰包。
杀年猪是父母辛苦一年最大的收入,不但能还清当年的欠债,而且能解决来年我们姐妹几个人的学杂费和春耕生产费用。那时物资匮乏缺油少肉,大家争先恐后抢购厚厚的肥肉,自家留下的大多是当时没人要的瘦肉和排骨。母亲把大小骨头分类腌制,来了客人,拿出七八块咸骨头炖笋干,满屋生香。到了端午,用咸骨头包粽特香,邻里乡亲都夸母亲会过日子手艺好。
请杀猪师傅要给一定的报酬。以前是把猪内脏等下水料赠送其为酬资,后来直接给钱,杀猪师傅也不推辞,因为这是约定俗成的惯例。除了这些,猪身上有一件特殊的部位,永远归属杀猪师傅。那便是猪鞭,当然只有公猪才有,业务繁忙的杀猪师傅,正月里瓦屋楼板下吊满了一条条泛着红色油光的猪鞭。待到正月过去,已经风干,再细细清洗,炖了吃也是别有风味。
杀年猪也有意外发生,那是很久以前,有位村民杀年猪,杀猪师傅一招不慎,让年猪在案板上挣脱,窜入深山,许久才找回来,不祥的气氛笼罩整个小山村。东家吓得浑身发抖,几天吃不下饭,找回来的年猪不敢再杀,又养了些时日,然后整头卖掉。因此,人们口口相传:能否一刀搞定年猪,不但衡量杀猪师傅手艺,而且预示东家来年的运气。
抓猪杀猪是男人的事,这个过程是禁止小孩和妇女观看的,因为见血有忌讳。裹着小脚的奶奶特别看重这一点,每次杀年猪,就把我们这些顽皮小孩叫进她的房间,关上房门,拿出零食,哄着我们玩游戏,想方设法不让我们去杀猪现场。等杀猪结束,奶奶才打开房门。我们蜂拥而出,直奔杀猪场,寻找捡拾案板上的点点肉末,小心翼翼用小铁盒盛着,放入火盆熬油烧烤薯片,那味道可真香啊!
待到杀猪师傅收拾好工具,父亲打扫干净场所,母亲做的杀猪饭也热气腾腾上了桌。帮忙杀猪的左邻右舍,还有特别邀请来的亲朋好友,满满地坐了好几桌。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猪圈里的年猪已经变成餐桌上的美食:鲜嫩可口的汆汤肉、大块大块的粉蒸肉、红白相间的猪血煮豆腐、肥而不腻的红烧肉,各式的肉制菜式摆满桌面。父母拿出自家酿的米酒,乐呵呵地逐桌加酒敬酒,大家纷纷起身回敬,推杯把盏,相互祝福新年顺利,彼此期待来年发财。
杀猪饭既是庆贺一年的圆满生活,也是感谢乡邻亲友的拳拳关爱,大家一醉方休,不热闹无以体现父母盛意。会喝酒的大伯姑丈坐在一桌,轮流做东大声吆喝划拳:“五魁首呀、六六顺耶、满堂红啊……”,猜拳赢家得意地右手抱拳,左手掌往前一摊,示意输家饮酒受罚,输家也不甘落后,端起酒杯一饮而尽,夹起一块肥肉往嘴里一塞,油汤顺着嘴角往下流,顺手一揩,捋起袖子又开始下一轮划拳比拼,没醉的,大声说:"我喝醉了",喝醉的,却直喊:"我没醉,再来一杯!"亲情浓香,无拘无束,杯光烛影,喧嚣的欢声笑语撑破整个山村,绿黛的青山随着风姑娘的脚步,也摇曳欢快起来。
以前杀猪饭,是相邀平时难得见一点油星的亲戚、乡亲享用一顿肉食大餐,大家解解馋,后来生活条件改善了,杀猪饭演变为增进亲情、友情的一种形式。如今父母年过八旬,早已不再养猪,自然也就再无年猪可宰。尽管过年并不缺肉,亦不缺少欢欣,只是回首过去杀年猪吃杀猪饭的情景,依然有万千思绪油然而生。感恩父母,感谢乡亲,感动老家的烟火味人情味。让我感受到浓浓的情,浓浓的味,浓浓的爱,给我留下了如此之多的快乐回忆。
蓦然回首,我突然发现:原来,幸福一直在陪伴着我,不离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