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周炎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又称“五十肩 肩凝症 冻结肩或漏肩风”。主要表现为肩部疼痛,活动障碍。其病机多由年老气血衰退,风寒湿邪乘虚侵袭,以致营卫不和,筋脉拘急或外伤后血瘀阻络所引起。本人于2001年至2005年采用推拿配合针灸及中药等疗法合功能锻炼治疗本病,取得满意效果,现论述如下:
一、临床资料
921例患者中,肩部压痛点以肱二头肌腱最多,其中长头肌腱压痛的425例,短头肌腱压痛的206例,以肩风下滑囊压痛的119例,以大小圆肌压痛的108例,无压痛63例。921例中759例有不同程度的肩关节功能障碍,162例无功能障碍。大多数患者曾有过治疗但效果不理想。
二、治疗手法
1、常规推拿:病人端坐于方凳上,术者立于患侧,用双手大鱼际或手掌在患肩周围作前后、内外分推或抚摸数遍,用单、双掌或多指揉肩关节周围及上臂数分钟,然后用左手握患肢前臂并托起肘部,将上臂外展并活动其肩部,同时用右手小鱼际或掌指关节在肩部周围及上臂内侧施滚法5分钟;用拇指或大鱼际揉拨肩部周围痛点,以松解粘连;拇指揉压天宗、肩贞、肩中俞、缺盆、中府、极泉、肩俞、曲池、合谷等穴半分钟左右。
2、被动运动(可根据不同方向的运动障碍选用)
(1)推肩拉肘内收肘:术者立于健侧后方,用体侧抵住健侧肩后部(固定),一手从健侧胸前托起患肢肘部,缓慢牵拉使其内收,在极度内收时,另一手用空拳敲及患侧肩部数下。
(2)叩肩揉搓扛动法:术者半蹲位,用肩扛患肢患臂,双手叩击肩部前后,进行协调的揉搓动肩,以肩部有温热感为度。
(3)牵拉上肢舒筋法:术者手握患肢腕部,向下牵拉抖动,尔后,前屈上提患肢,上体时应以病人耐受为度。
(4)后伸内旋牵拉法:术者站于患者背后,用与患者同侧的手固定患肩,另一手握患肢腕部,将患臂屈肘内旋,先做几次小幅度的向健侧肩胛方向牵拉,待患者肩部肌肉放松不防备时,做一次快速较大幅度的牵拉动作,此手法反复进行3-5次。
(5)肩部环转运动法:病人坐于低凳上,术者远离患侧站立,一手握拿患肢腕部(嘱病人配合)作前后上下最大限度的环转运动。最后,术者以手掌或空拳由肩部至前臂作自下而上拍打(掌拍拳打患肢数遍,继之,双手捏肩井拿肩部结束。
3、针灸疗法:可配合针刺肩内腧 肩井 天综 肩髎 肩贞 肩俞 曲池等穴位进行针灸也可收到良好的辅助效果
4、辅助中药:
[处方1]锦黄 、鸡血藤、丝瓜络、老桑枝各30克,西秦 、当归尾、川续断、威灵仙、伸筋草各12克,桂枝尖、千年键各9克、姜黄10克。加减:风胜加防风、羌活;湿胜加苍术、苡仁;寒胜加附子、川乌;痛甚加玄胡;气血两亏加熟地、党参。
制用法:将上药水煎2次合为1大碗,对酒早、晚分两次服。每天1剂。1周为1个疗程。
[处方2]川乌、草乌、细辛、樟脑各90克,冰片10克,老陈醋适量。
制用法:将上放前五味药分别研为极细末后,混合均匀备用。用时,根据疼痛部位的大小,取药末适量,用老陈醋调成糊状,均匀敷在压痛点上,厚约0.5-0.7厘米,外裹纱布,然后用热水袋热敷20-30分钟,每日1-2次。
5、功能训练
(1)爬墙:患者面对墙壁,在可能忍受的情况下,将患臂尽量爬高,坚持放置2-3分钟再放下,休息片刻后,重复进行。
(2)体后拉手:双手置于体后,健手握患肢腕部,向健侧向上背部先做小幅度牵拉,然后快速大幅度牵拉一次。
(3)拉绳:两手握住悬挂于高处滑轮上绳的两头,作上下拉绳动作,尽可能扩大范围。
(4)棍棒法:两手握住棍棒,做上举动作,然后两手握棍棒两端,左左右两侧的外展来回运动。
6、疗效观察
疗效评定标准:痊愈:疼痛消失,肩关节功能恢复正常。显效:疼痛明显减轻,肩关节活动稍受影响。好转:肩关节疼痛时轻时重,肩关节活动略有好转。无效:肩关节疼痛及肩关节活动均无改善。
三、观察
921例患者中,痊愈751例,占81.55%,显效者163例,占17.69%,无效7例,占0.69%,总有效率99.24%。
四、讨论
1、肩周炎一般多在夜间疼痛增剧,说明肩痛与血液循环有关,符合中医“通则不痛,不通则痛”的理论。而推拿可以改善血液循环,解除肌肉痉挛,消除疼痛,松解关节粘连,改善关节活动。
2、推拿治疗肩周炎应根据病情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治疗手法。急性期或初次接受治疗,局部炎症尚未消除,不能用强刺激手法,以免疼痛或肿胀加剧。此时,应本着疏通经络,祛瘀止痛,加剧肌筋功能为原则,多采用推、抚摸、肉、滚、拍打等较柔和的手法。后期随着炎症的消除,病人对手法已经适应,此时可本着剥离粘连、滑利关节,恢复关节活动功能为原则,多利用弹拨手法和关节被动活动法等较强刺激手法进行治疗,但应循序渐进(切忌粗暴),不可操之过急,以免造成不良后果。
3、加强功能锻炼,除了积极治疗,要每天坚持进行性睑部功能锻炼,才能收到更好的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