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11月1日,国务院第60次全体会议通过了《汉语拼音方案》。转年的2月11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批准了这个方案,并公布施行。从此,我国的拼音文字实现了拉丁字母民族化的目标,与国际上的多数拼音文字接了轨。中国的各类字典、辞典上第一次用中国化了的外文字母排序注音,人们开始学着用新推行的汉语拼音从字典上查生字,定读音,识别路牌、招牌、商标,规范外来的汉语译音。为了迅速推广这套先进的拼音文字,小学一年级和成人扫盲班都把普及汉语拼音作为入门的必修课。一时之间,社会上兴起了一阵汉语拼音热。
国家教育部、原内务部和中国盲聋哑协会很快就联合组建了由黄乃先生为组长的盲文研究组,制定出了《汉语拼音盲文方案》,并在当年秋季开始在一些盲校进行教学试点。这时候,现行盲字在我国盲人中已经成功地推行了5年之久。盲人在使用了一段汉语拼音盲文以后,就开始用比较现实的眼光来比较现行盲文与汉语拼音盲文孰优孰劣了。现行盲文字形短,用方少,许多时候一个音节一方就能完成,读写便捷,经济实用。而音素式的汉语拼音盲文则与之相反。它字形较长,个别音节要用6方才能拼成,读写都很麻烦。务实的对比使盲人做出了务实的选择,汉语拼音盲文在进一步尝试了简化方案之后,最终还是偃旗息鼓,自动出列了,以至于后来有些年轻的盲人竟然不知道汉语拼音盲文的存在。
如今,计算机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最终攻克了汉语拼音转化为汉字的难关;各具特色的语音提示软件的问世,使电脑屏幕上的文字能够忠实地变成声音信号清晰地朗读出来,中国盲人使用电脑变成了现实。这时,只是在这时,广大盲人又开始以新的务实的态度重新审视汉语拼音盲文的地位和价值——汉语拼音盲文和汉语拼音明文是当今中国明盲间共通、明盲人共享的官方拼音文字,是明盲之间通过电脑可以进行直接的文字交流的便捷的工具,它已经不再是被局限于盲人圈内的拼音文字了。作为盲人,我们就必须依附点字符号学会汉语拼音盲文。
正是出于上述认识和迫切的需要,许多盲人,特别是中青年盲人纷纷开始采用不同的形式努力补上汉语拼音盲文这一课。以天津为例,天津盲校自从上世纪末开设计算机课程开始,先要向学生讲授汉语拼音盲文。社会上的许多盲人也通过自己的亲友学习汉语拼音知识。于是有人就向天津电台《共享阳光》节目的编辑主持、全国助残模范王宣提出要求,希望能在这个节目中举办汉语拼音盲文广播讲座,使大家足不出户就能学到这方面的知识。王宣同志痛快地答应了大家的要求,约我来做这件事。经过认真的准备,我分5次讲完了这门基本知识,受到普遍欢迎。
我想对于汉语拼音盲文这样一种有名分、有实用价值的拼音文字,它的认定、普及和传播不应当走左道旁门,而应当让它名正言顺地入列。应当及时地把汉语拼音盲文补充列入《中国盲文国家标准》中并正式编入盲校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