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子午流注与灵龟八法(1)
第一节 子午流注,
一、子午流注的涵义与源流
子午流注为子午流注针法的理论依据,它是从时间角度认识人体生命现象,即十二经脉的气血流注盛衰规律的一种学说。子午流注外法是以时间为主要条件的一种特殊配穴治疗方法,属于古代时间医学的范畴。其选穴限于分布在十二经脉肘膝以下的五输穴,根据气血流注、盛衰开阖的原理,配合阴阳、五行、脏腑理论,运用天干、地支推算逐日按时开穴的时间,把握时机,取穴施治。因此,本法具有“择时选穴”的特点,其与辨证选穴处方存在着明显的区别。
(一)子午流注的涵义
子午,代表时间。十二时辰中,子为夜半为由阴转阳之时,午为日中为由阳转阴之刻。《针灸大全俄五曰:“子时一刻,乃一阳之生;午时一刻,乃一阴之生。故以子午分之而得乎中也。”可知子午是阴阳转化的起始和界限。《灵枢·卫气行》曰:“岁有十二月,日有十二辰,子午为经,卯酉为纬。”其意为子午分别位居南北,成竖线为经;卯酉分别位居东西而为纬。说明子午所涉及的时间和空间概念具有广泛的意义。
流注,从字面上看是为流动转注,比喻自然界江河湖海水流的汇合和往返不息,也包含宇宙万物的随时变化。中医学将人体气血循环比作水流,用以阐明十二经脉气血的流注过程。
《素问·八正神明论篇》指出:“先知日之寒温,月之虚盛,以候气之浮沉,而调之于身。”说明人的生命活动与自然环境是息息相关的。外界温热、冷湿和朝夕光热的强弱,随时影响着人体的气血流注。并呈现一定的节律性。由此可知机体内部存在着适应自然而灵敏度很高的信息传递和调节系统,这些系统一旦遭受破坏,可以导致疾病的发生。这种有规律的现象,可归属于子午流注。
古代医家非常重视时间和气候的变化,《灵枢·四时气》指出:“四时之气,各有所在,刺灸之道,得气穴为定。”说明针灸施术应择时而行,这种按时开穴的治疗原则,是《内经》中“人与天地相应”思想的发展,子午流注针法则是时间治疗学在针灸领域的具体运用。
近代兴起的“生物钟”理论和子午流注两者有相似之处,因而引起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兴趣,发表了为数可观的专论和专著。子午流注作为一门学术,同样需要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进行研究,不断注入新的内容,更新方法,使其日臻完善。
(二)予午流注的起源与沿革
子午流往,其学术渊源,可谓远宗《内经久《难经人创用于宋、金。有关子午流注的论述首推《内经》,如《素问·六微旨大论篇》:“天气始于甲,地气始于子,子甲相合,命曰岁立,谨候其时,气可与期。”提出了以干支顺序推算,形成六十环周的岁次,并强调要候其气至再予下针,这样才可如期而愈。类似的论述,还可见于《素问·八正神明论篇》、《素问·六节藏象论篇》等。同样在《灵枢》中有很多篇名反映了气血流注、盛衰开阖。应时选穴的内容。如《灵枢·本输》:“凡刺之道,必通十二经络之所终始,络脉之所别处,五输之所留,六腑之所与合,四时之所出入,五脏之所溜处。”提出五输穴的经气出入、气血盛衰,无不与四季阴阳消长有关。
《难经》继承了汉以前的医学成就,对《内经》理论作了合理的分类。其中腧穴篇六十四难、六十五难将井、荥、输、经、合明确配合五行和阴阳属性。在针法篇六十九难中根据脏腑、经脉所属五行的母子关系,提出了“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的治疗方法。
《内经》、《难经》两书的问世,对中医学理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成为历代医学研究、学习和应用的经典著作。其中子午流注、气血运行学说,对宋、金时期子午流注针法的具体实践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
西晋时期,皇甫谧撰著的《针灸甲乙经》,对先秦、西汉针灸学成就作了系统总结,其中卷之三偷穴篇将心经五输穴补上,使子午流注针法的内容更加完善。盛唐时期,王冰创运气学说,其所注《素问·五运行大论篇冲说:“首甲,调六甲之初,则甲子年也。”对宋、金干支学说的兴起,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宋、金两代、临床医学从各方面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就。同时由于干支学说的盛行,自然也影响到医学,众多医家潜心研究子午流往。子午流注就由理论趋向临床实践,这是一个重大的转折。其时各家纷起著书立说,而多半来取歌赋形式,如《子午流注针经》刊有《流注指微赋》、《针经指南》刊有文道俱佳的名篇《标幽赋》和《流往指要赋》、《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载有120穴和玉龙歌85首,还有一位不知名的贾氏著《并荥六十首法》。至于《子午流注》、《灵龟八法》两书的来源与上述著作有关。其中有些著作虽已散佚,亦可概其全貌。可以说,宋、金是子午流往针法的鼎盛时期。
明代,针灸名家辈出,各家在前代子午流注成就的基础上,进而对针法的运用和机制作了赋予新意的论述,如高武的《针灸聚英》曰:“使人知某病直针灸某经某穴,当用某日某时开方针。”其在选穴方面提出了木同见解,所论五输穴的补虚泻实,为钢支法的取穴开创了先例。又如徐风的《针灸大全》、杨继洲的《针灸大成》以及李极的《医学入门》等,对有关于午流注外法都有不同程度的发挥。其中《针灸大全》所载子午流注逐日按时走穴歌10首,对子午流往外法的开穴,提出了简明合理的方法。获得了后世医家的遵信。
清代,由于遭受“针刺、艾灸,究非奉君之所宜”的谬论影响,针灸学术逐渐衰落,针灸著作有《刺灸心法要诀》、附灸逢源》、《针灸集成》、《针灸易学》等,其与明代比较,已显著减少。子午流往针法也无可幸免,几乎陷入失传的境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的中医政策的实施,推动了针灸事业的复兴和繁荣。子午流注针法重新受到众多学者的关注。数十年来发表的论著,超过了历史上任何时期,促使这一古老的针术流派,在新时期结出了新的果实,继续为人民健康作出贡献。
二、子午流注纳子法的运用
子午流往纳于法,又称纳支法。其运用是按十二地支时间的推移配合十二经脉的气血运行顺序开穴施术,还可按五输穴配合五行相生的母子关系取穴针刺。其与纳甲法有相辅相成的关系,而具体应用较纷申法简便。纳子法可分为按时循经取穴法和补母泻子取穴法两种,现分述如下:
(-)按时循经取穴法
按时循经取穴法又称一天六十六法。按一天分为十二时辰,一个时辰分配一经,即肺属寅时,卯属大肠,辰属胃,已属脾……。这种配属关系是固定不变的。
气血流注有盛有衰,肺气旺于黄时(清晨3~5点)而终于卯时,如肺经发生病变,选取肺经的有关购穴,当其方盛之时,采用“迎而夺之”的泻法;肺气衰退时则用“随而济之”的补法。各经病变可依次类推。
(二)补母泻子取穴法
补母泻子取穴法是根据五输穴与五行的相生规律法于“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的治疗原则,以子母穴作为基础。如肺经病变属实者,取肺经的子穴尺泽(水穴)用污法;虚证则取肺经的母穴太渊(土穴)用补法。各经病变可依次类推。为便于参考,列表8-l如下。
表8-1补母泻子取穴法
经脉
五行
流注时间
证候
分析
补法
母穴
补法
时间
泻法
子穴
泻法时间
本穴
原穴
肺
辛金
寅
咳喘、心烦、胸满
太渊
卯
尺泽
寅
经渠
太渊
大肠
庚金
卯
齿痛、咽喉及面口鼻疾患
曲池
辰
二间
卯
商阳
合谷
胃
戊土
辰
腹胀、烦满、
脚气
解溪
巳
厉兑
辰
足三里
冲阳
脾
己土
巳
舌本强、腹胀满、体重、黄疸
大都
午
商丘
巳
太白
太白
心
丁火
午
咽干、舌痛、掌热
少冲
未
神门
午
少府
神门
小肠
丙火
未
项强、颌肿、肩痛
后溪
申
小海
未
阳谷
腕骨
膀胱
壬水
申
头项腰背(月国)(月喘)疼、癫疾
至阴
酉
束骨
申
足通谷
京骨
肾
癸水
酉
心悸、腰痛、少气
复溜
戍
涌泉
酉
阴谷
太溪
心包
丁火
戍
痉挛、心烦、肋痛、妄笑
中冲
亥
大陵
戍
劳宫
大陵
三焦
丙火
亥
耳聋、目痛、喉闭、癃闭
中渚
子
天井
亥
支沟
阳池
胆
甲木
子
头痛、肋痛、疟疾
侠溪
丑
阳辅
子
足临泣
丘墟
肝
乙木
丑
肋痛、疝气、呕逆
曲泉
寅
行间
丑
大敦
太冲
三、子午流注纳甲法的运用
子午流注纳甲法,又称纳于法。纳甲法的应用是按天干的演变规律和十二经脉的气血流注开穴施治。其所涉及的内容相当广泛,如天干、地支、阴阳、五行、脏腑、经络,以及肘膝以下的五输穴,熟悉这些内容及其相互关系,是运用纳甲法必须具备的条件,现分述如下:
(一)于支配属阴阳
干支是代表年、月、日、时的符号。天干始于甲而终于癸,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计10数;地支始于子而终于亥,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计12数。凡逢单数(奇数)属阳,双数(偶数)则属明,因此天干中甲、丙、戊、庚、王为单数属阳,乙、丁、己、辛、癸为双数属阴。十二地支中子、寅、辰、午、申、成为单数属阳,丑、卯、巳、未、酉、亥双数属阴。按两明相配和两阳相合的方法,形成所谓“甲子、乙丑、丙寅、丁卯……等年序,列表8-2如下:
第一书子午流注257
表8-2干支阴阳属性表
代数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天干
甲
乙
丙
丁
戊
己
庚
辛
壬
癸
甲
乙
地支
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戍
亥
(二)干支配用五万
干支配后五行,应与四时季节相联系。五行是指金、木、水、火、土,四时为春、夏(长夏)、秋、冬,其配底是甲、乙、寅、如属木为春,丙、丁、巳、午属火为夏,戊、己、丑、辰、未、戌属土为长夏,庚、辛、申、酉属金为秋,壬、癸、干、亥属水为冬。附干支配属五行图如图8-1。
春——夏——长夏——秋——冬
甲 乙 丙 丁 戊;已 庚 辛 壬 癸
寅 卯 已午 辰 戍 丑 未 申 酉 亥 子
木——火——土——金——水
图8-1干支配属五行图
(三)天于配属脏腑、经脉
天干配属脏腑、经脉是根据脏腑、经脉互为表里的理论构成的,脏腑、经脉既存在表里关系,天干也有阴阳之分润而阴干配属六脏和六阴经脉,阳干配属六腑和六阳经脉。脏腑和经脉其数均为12数,天干为10数,两数不等,可伴同属相火的心包和三焦分别归属于心和小肠。列配属歌诀及配属表8-3如下。
甲胆乙肝丙小肠,丁心戊胃己脾乡,
庚属大肠辛属肺,王属膀优势肾脏,
三焦阳火须归丙,包络从明丁火旁,
阳干宜纳阳之腑,脏配阴干理自当。
表8-3十二经脉纳天干表
十天干
甲
乙
丙
丁
戊
己
庚
辛
壬
癸
十二经脉
胆
肝
小肠
三焦
心
心包
胃
脾
大肠
肺
膀胱
肾
(四)地支配属脏腑、经脉
地支配属脏腑、经脉是按十二经脉气血流注和十二地支时辰的推移,两者数字相等,次序排列固定不变。经脉气血流注始于肺,顺序为大肠、胃、脾……而终于肝。地支的时序始为贵时,顺序为卯、辰、巳……至五时乃尽,然后再由肝而注肺,如此循行往复,环往不息。列地支配届脏腑经脉歌诀及配属表8-4如下。
肺寅大卯胃辰宫,脾已心午小未中,
申膀酉肾心包戌,亥焦子胆丑肝通。
表8-4 十二经脉配属地支表
十二地支
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戍
亥
十二经脉
胆
肝
肺
大肠
胃
脾
心
小肠
膀胱
肾
心包
三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