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五官科病证(2)
3.外伤瘀滞
症状和体征 有外伤病史,伤后目偏斜,或有胞睑、白睛瘀血,头痛眼胀,眼球活动受限,视一为二,或有恶心呕吐,舌红,苔薄,脉弦。
证候分析 外伤气血瘀滞,维系于目的经筋、脉络受损,则出现自偏斜等症。
治法 活血化瘀,通经活络。以眼区穴位为主。
处方 睛明 承泣 瞳子(骨谬)球后
随证配穴 眼内肌麻痹者,加印堂。上直肌麻痹者,加攒竹。下直肌麻痹者,加四白。外直肌麻痹者,加太阳。下斜肌麻痹者,加丝竹空。上斜肌麻痹者,加四白。
刺灸方法 针用泻法。
方义 睛明、承泣、瞳干啥、球后皆为眼周穴位,针之有行气活血化瘀之效。
【其他疗法】
1.电针 以眼眶周围穴位睛明、承泣、瞳子(骨谬)、球后等为主,亦可配合四肢远端穴位如太冲、太溪、足三里、合谷等。进针得气后,选用疏密波或断续波,电流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度。每日或隔日 1次,每次 20~30min。
2.皮肤针 取眼眶周围穴位及太阳、风池等,用中、强度刺激叩刺。或选用电梅花针。
【医案举例】
郭X X,男,3岁。代诉;1979年 12月 20日孩子自床上摔下后发生呕吐,经检查诊断为左侧枕骨骨折,同时发现左眼球运动明显受限,左眼外展时瞳孔路目外毗约2mm。取穴:丝竹空(左)、太阳(左)、承泣(左)、合谷(双)。针法:平补平泻法,留针20mh。结果:经治4次后,左眼外展可达距外毗1.5mm处。针治7次时,左眼外展可达外毗,眼球运动已协调,唯走动时颈部有时向左歪。后又针百会、四白(左)、瞳子(骨谬)(左)、合谷(双)8次。共针15次,经眼科及神经科检查,诸症消失,治愈。(现代针灸医策选)
【按语】
(1)针刺治疗本病,效果肯定,对病程短者疗效较为满意。眼肌麻痹针刺治愈后,远期疗效稳定。
(2)多数报道认为,眼周邻近取穴效果较好。
第十节色盲症
色盲症是指视物时辨色的功能发生障碍,又称色觉障碍。患者每无自觉症状,只是在工作中或体检时才发现。古称本病为视物易色或视赤如白症。辨色能力缺如者为色盲,辨色能力减弱者称色弱,临床上红绿色盲较为多见。本病发病率男性远高于女性。
【病因病机】
本病病因主要由于心肝肾亏虚,影响元神之府功能,目络气血不和,以致不能辨别五色。
[辩证治疗]
症状和体征 色觉障碍分两类,一是全色盲,临床罕见;二是部分色盲,较为多见。部分色盲临床常见有三种:丧失红色辨色力者,为红色盲;丧失绿色辨色力者,为绿色盲;如红绿均不能辨认者,为红绿色盲。
证候分析 《素问·脉要精微论篇》说:“夫精明五色者,气之华也。”盖五脏六腑之气血,皆上注于目。若先天禀赋不足,发育不良,目安失养,故不辨五色。后天亦有由目系或目衣病变而引起者。
治法 补益心肝肾,调养无神。以眼区穴位及手少阴心经、足厥阴肝经和足少阴肾经穴为主。
处方 睛明 瞳子(骨寥)风池 承泣 光明 神门 太冲 太溪
随证配穴 气血瘀滞者,加三阴交、隔俞。气血两虚者,加足三里、气海。
刺灸方法 针用补法。
方义 睛明、瞳子股、风池、承泣是治眼病的常用穴,疏通络脉,以治其标。光明为明目的效穴。神门、太冲、太溪为心、肝、肾三经的原穴,调补心肝肾,濡养目劳,调养元神,以治其本。
[其他疗法]
1.耳针 屏间前、屏间后、眼、肝。轻刺激,间歇捻转,留针15~20min,隔日1次。
2.电针 取眼周围穴位为主,可配合足厥阴、足少阴经穴,如睛明、瞳子(骨寥)、丝竹空、承泣、攒竹、风池、无漏、光明、臂德、足三里、太冲、行间、太溪。每次选取3~5穴,用疏密波或断续波,中度刺激,10~20min,每日 1次。
【医案举例】
王X X,男,16岁,全色盲(其父兄均为色盲)。选穴:① 风池、资明、攒竹、太阳;② 色光(位于耳壳前缘,屏间切迹直下0.1寸处,左右计2穴)、睛光(位于睛明穴上0.3寸处)。方法:两组穴交替应用,捻转进针,平补平泻,要求针感放散至眼部或前额部,留针30min,加用电针,经针23次,痊愈。(中国针灸处方学)
[按语]
(1)某些实验表明,针刺眼区附近的穴位可影响感光器官对红绿光线的感受性,故针刺治疗本病有一定效果,近期疗效较好。红绿色弱较红绿色盲疗效为佳。
(2)本病患者不适合交通、化工、医学、美术等需要辨色的专业。
第十一节 耳胀、耳闭
耳胀、耳闭为临床常见病证,是因邪犯耳窍,气血失畅所致,以耳内胀闷、闭塞感为特征。耳胀发病较急,病程较短,是以耳内胀痛为主,又称耳胀痛。耳闭系由耳胀遗患而来,或起病缓慢者,病程较长,以耳内阻塞、听力下降为主,又称气闭耳聋。
本病相当于现代医学的急、慢性卡他性中耳炎。
[病因病机】
本病多因风邪外袭,痰浊积聚或肝肾阴虚而引起。
1.风邪犯耳 肺卫失密,风邪乘之,循经袭耳而致。小儿体嫩,故罹病者居多。
2.痰浊积聚 形体肥胖,多痰多湿,或嗜食肥甘,痰浊上扰,耳窍失聪。
3.肝肾阴虚 年老体衰或房劳太过,精血不足,不能上充于耳窍。
[辩证治疗]
1.风邪犯耳
症状和体征 突然发病,耳中胀闷不适,或胀痛,耳鸣如风声,听力下降。本证初起常有发热恶寒,鼻塞流涕,或有咳嗽咯痰、头痛等,小儿则哭闹不宁,苔薄白,脉浮。
证候分析 风邪乘耳,少阳经气闭阻,气血失畅,故耳闷胀痛、听力下降。肺气不宣,正邪抗争,则出现发热恶寒、鼻塞流涕等表证。苔薄白、脉浮,均是风邪袭表之象。
治法 疏风解表,调和气血。以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肥经穴为主。
处方 耳门 风池 听会 翳风 外关
随证配穴 风热耳胀、耳痒者,加上星、合谷。发热者,加曲池、大椎。头痛者,加头窍阴。
刺灸方法 外用泻法。上星、大推可刺络出血。
方义 耳门、听会、国风调和耳窍气血,有聪耳启闭作用。风他为足少阳经与阳纸脉交会穴,外关为八脉交会穴之一,通阳维脉,两穴共奏疏风解表之功。
2.痰浊积聚
症状和体征 耳胀不适,听力不聪,头晕头重,或有咳嗽咯痰,胸脘痞闷,答白腻,脉漏或滑。检查见鼓室积液,量多难消。
征候分析 痰浊为病,无处不到,上犹于耳,耳窍不通,则耳胀本适。听神失守,则听力不聪。痰浊湿邪为患,故头晕头重、鼓室积液。痰法停于肺胸,则咳嗽咯痰、胸脘痞闷。苔腻、脉漏或滑,皆水湿痰浊之象。
治法 蠲痰降浊,利湿聪耳。以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穴为主。
处方 耳门 翳风 颔厌 丰隆 中渚
随证配穴 心悸者,加内关、膻中。咳嗽、咯痰多者,加肺俞、天突。
刺灸方法 外用泻法。
方义 耳门、钱风流利耳房,是治疗耳病的要穴。额厌疏通少阳经脉之气。配丰隆和胃理脾,化浊祛痰。中请调三焦经气,以助气化。
3.肝肾阴虚
症状和体征 耳闭,听力下降,咽干舌燥,头晕眼花,腰膝酸软,手足心热,或有遗精,阳座早泄,月经不调等,舌红,答少而干,脉细致。
证候分析 耳胀失治或反复发作,邪气滞留,气血循行失畅,经气闭阻,投耳闻耳聋。髓海不足,故头晕眼花。阴虚易生内热,故手足心热。肾阴亏虚,相火妄动,干扰精空,则腰酸遗精,重者则阳症早泄、经带为病等。舌红、苔少、脉细数,皆为肝肾阴虚之象。
治法 滋补肝肾,填精聪耳。以足少阴肾经穴、背俞穴为主。
处方 太溪 三阴交 听宫 完骨 肝俞 肾俞
随证配穴 伴有咽干声嘶者,加照海、廉泉。
刺灸方法 针用补法。
方义 太溪为足少阴经原穴,配三阴交以调补三阴之不足。听宫为手足少阳与手太阳交会穴,配完骨以开通耳奔。肝俞、肾俞补益肝肾。
【其他疗法】
1.头针 取额后统,自率谷穴向前下方沿皮刺向曲鬓。留针20min,其间行针2次,每日或隔日1次。
2.耳针 内耳、神门、肺、肝、肾等穴或耳郭上的压痛点。每次取l~3穴,用中强刺激。或用埋针,埋针期间每日可按压埋针处3~5次。
3.鼓气吹张法 即捏鼻、闭唇、鼓气,使气进入耳窍内,此时耳膜可有向外膨胀的感觉。
本法适用于鼓膜内陷者,耳塞涕多者不宜使用。
[医案举例]
李X X,男,41岁。耳鸣耳胀 1周余。l周前症发头痛目胀,口燥咽干,失眠烦怒,耳麻,摸鼻时耳部刺激感,自听数倍增强,走路时双耳震响。检查:语言流利,面赤唇干,忧虑烦躁,舌红少津,脉细数。耳鼻喉科检查:鼓膜正常,耳咽管隆突轻度萎缩。诊断。耳鸣(耳咽管开放异常)的肝肾阴虚型。治法:滋肾养阴,平肝潜阳。取穴:太溪、肾俞、命门、合谷、听宫、完骨。 操作:命门加灸,余穴毫针刺,留针30min。结果:共针4次,诸症消失而愈。(中国当代针灸名家医案)
【按语】
耳胀及时发现,施以针灸治疗,可以治愈。如延至耳闻,且听力损失较重,恢复较慢。耳胀、耳闭若治疗不及时,有的可能转为脓耳等疾病。
第十二节 脓耳
脓耳是因邪热上犯耳窍,血腐化脓所致,以鼓膜穿孔、耳内流脓为特征销疾病。又名跨耳、耳瘠,泛指耳窍化脓性疾病。
本病相当于现代医学的急性或慢性化脓性中耳炎。
【病因病机】
肾开窍于耳,少阳经脉绕耳循行。急者多为肝胆火盛所致,病程较久则以脾虚湿困、肾阴亏虚为多。小儿脏腑娇嫩每易罹病。
1.肝胆火热 风热湿邪侵袭,引动肝胆之火,内外邪热搏结于耳安,熏灼鼓膜,耳内化腐生脓。
2.脾虚湿困 素体虚弱或病后未复,脾虚失运,湿邪内生,泛溢耳窍成脓;或因沐浴,水入耳中,湿浊滞留,腐蚀鼓膜而致。
3.肾阴亏虚禀赋不足或房劳伤肾,耳房空虚,痰湿滞留,腐败化脓。
【辩证治疗】
1.肝胆火热
症状和体征 急性发作,耳深部剧烈胀痛,伴头痛、耳鸣、听力下降、发热、面红耳赤、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脉弦数。检查见鼓膜充血、穿孔,流脓较多。
证候分析 内外合邪,邪热亢盛,灼烁鼓膜,则耳底疼痛剧烈。鼓膜穿孔,气机失调,则头痛、耳鸣、耳聋。血肉化腐,则流脓较多。发热、舌红、苔黄、脉弦数等,皆为肝胆火热之象。
治法 清泻肝胆,除火开窍。以足厥阳肝经、足少阳胆经穴为主。
处方 行间 侠溪 翳风 风池 外关
随证配穴 高热者,加大椎、合谷。头痛甚者,加太阳。
刺灸方法 针用泻法。
方义 行间、侠溪分别为肝胆两经荣穴,清泻肝胆,导热下行。据风、风池、外关疏风通络,清利耳窍。
2.脾虚温困
症状和体征 耳内流脓,量较多,清稀不断,日久不愈,鼓膜穿孔,伴面色萎黄、倦怠乏力、食少便清,舌淡红,苔白腻,脉细无力。
证候分析 脾虚则清阳不升,耳奔失养,加之不化水湿,故日久不愈,流脓清稀,甚者如水样。面色美货、食少乏力、便沉、苔自减、脉细弱,皆为牌应湿因之象。
治法 健脾利湿,通络开窍。以足太阳脾经、足阳明胃经穴为主。
处方 阴陵泉 足三里 翳风 听宫
随证配穴 食少无味者,加下脘、脾俞。眩晕者,加风池、太白。
刺灸方法 针用补法,加灸。翳风用艾卷灸,灸前先用消毒棉签擦拭其外耳道脓液,然后再加以艾卷温和灸10~20min。灸毕置放引流条,以利排脓。
方义 针灸足三里、阴陵泉健脾利湿,托里排脓。取手少阳之翳风、手太阳之听它以通络开窍,调和气血。
3.肾用亏虚
症状和体征 耳内流脓,缠绵不愈,混有豆渣祥物,带秽臭味,伴神疲、头晕头痛、腰酸乏力,舌红,苦薄,脉细数。检查见听力减退明显,呈混合性耳留或传导性耳聋。X线乳突摄片见骨质破坏。
证候分析 耳内余毒滞留B久,故缠绵不愈。肾明亏应,浮火内生,与耳内余邪为伍,侵犯耳窍,腐均脉络,故腐败成脓,脓液污浊或成块状,如豆腐渣样,有臭味。肾虚而仅海不足,故神疲及头晕头痛。舌红、脉细数,为阴盛内热之象。
治法 滋阴补肾,清热化浊。以足少明肾经穴为主。
处方 太溪 头窍阴 翳风 肾俞
随证配穴 造精、早泄者,加志宝。痰湿病请者,加中偏、丰隆。
刺灸方法 针用补法,并灸。
方义 太溪为足少阴经原穴,配肾俞以滋阴补肾。近取头窍阴、翳风以通络开窍,调和耳房气血。
【其他疗法】
1.耳针 肝、胆、脾、肾、内耳、内分泌。每次取2~3穴。中等刺激。每日1次,留针 20~30min;耳背小静脉可刺出血。
2.穴位注射 用0.5%盐酸普鲁卡因注射液,按穴位封闭要求取耳区l~2穴,配患侧或健侧合谷穴,交替使用,每穴0.5~1ml,每日1次。
[医案举例]
张X X,男,23岁。因两耳疼痛流脓 3日就诊。患者 6目前发热,两耳剧烈疼痛。检查;双耳道有大量脓性分泌物流出,外耳道及鼓股充血,鼓膜紧张部穿孔,舌红,苔黄,脉数。诊断:急性化脓性中耳炎(肝胆湿热)。治法:清胆化湿,通利耳奔。取穴:风地、听会、耳门、翳风、足临泣。方法:用泻法,留针30min,每日1次。结果:针1次后耳痛减轻,脓液减少。针治3次,耳痛、脓性分泌物消失。又针2次症状消失,治愈。(针灸集锦)
[按语]
(1)预防本病,应避免水、泪进入耳内。擤鼻时两鼻翼用手指交替压紧,分别掷出。
(2)早期治疗,鼓膜可愈合,听力能恢复,多可治愈。如治疗不当,可转为慢性或变为他证。
(3)经久不愈者常完手术根治。
第十三节暴聋
暴聋是因邪犯耳窍,起病迅速的感音神经性聋。临床多为单耳发病,或伴有耳鸣。
本病主要指特发性暴聋(即突发性耳聋人)
[病因病机]
本病由清志不遂、暴怒惊恐、过劳、风寒、震击、噪声等原因,使少阳经气闭阻而致。
1.风邪外犯 耳为宗脉所聚,宗脉应,则风邪乘之。
2.肝胆火逆 清志不遂,肝郁化火,或暴怒伤肝,肝胆火逆,蒙蔽耳窍。
3.气滞血瘀 由清志抑郁,突然精神刺激,耳窍经气阻滞,或突然而强大的响声使内耳发生急性破坏,皆能造成气血瘀滞。
[辩证治疗】
1.风邪外犯
症状和体征 起病较速,突发耳聋,伴鼻塞流涕,或有头痛、耳胀问,或有恶寒发热、身疼,苔薄白,脉浮。
证候分析 风邪自口鼻而入,首先犯肺,因官房相通,邪气病及于耳窍,则突发耳聋。鼻塞流涕等症状及苔白、脉浮,皆为风邪外犯之象。
治法 疏风解表,调和气血。以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穴为主。
处方 风池 耳门 听会 翳风 外关
随证配穴 兼高热者,加大推、偏历。
刺灸方法 针用泻法。
方义 耳门、露风、听会皆为少阳经穴,可通调耳窍气血。配风地、外关疏风解表。
2.肝胆火道
症状和体征清志抑郁或恼怒之后,突发耳聋,伴们头痛、日苦、鼻咽发干、便秘、尿黄、面红目赤、易怒,舌红,答黄,脉弦数。
征候分析 胆经循行“上抵头角,下耳后”,“从耳后入耳中”,肝胆之火随经上逆,犯于情奔,故暴聋、偏头痛。胆热,则口苦。肝经循行“上入颃颡”,肝胆之火上炎,故鼻咽发干。热邪内犯,故便秘、尿黄。火盛炎上,故见面红目赤。舌红、苔黄、脉弦数,为肝胆有热之象。
治法 清肝泻胆,通经活络。以足少阳胆经、手少阳三焦经穴为主。
处方 听会 翳风 中渚 侠溪太冲 丘墟
随证配穴 兼见胸闷纳呆、眩晕、苔黄腻等痰火盛者,加丰隆、劳宫。
刺灸方法 针用泻法。
方义 手、足少阳经脉均绕行于耳之前后,故取足少阳之听会、侠溪和手少阳之中清后风,疏导少阳经气。肝经原穴太冲、胆经原穴丘墟,以清泻肝胆之火。
3.气滞血瘀
症状和体征 耳聋,伴耳中胀闷感、耳鸣不休,或因强大声音震击而成,耳痛拒按,舌黯红,脉涩。
征候分析 《灵枢·口问》篇说:“耳者宗脉之所聚也”,说明耳与经脉、脏腑的密切关系。暴聋,耳中胀闷疼痛,耳鸣不休,为气机阻滞所表现的局部征候。暴震可使耳劳经气逆乱,甚致络破血溢,或血行不畅,塞遏于脉络中,出现血瘀耳痛。舌黯红、脉涩,为气滞血瘀证之象。
治法 行气活血,通络聪耳。以耳周围穴为主。
处方 听宫 翳风 听会 耳门 合谷 三阴交 太冲
随证配穴 胸胁串痛者,加期门、膻中。
刺灸方法 外用泻法。
方义 泻耳区经穴,以开窍启闭。配合谷、三阴交、太冲行气活血通络。
[其他疗法]
1.耳针 内耳、神门、皮质下、内分泌、肝、胆、肾或耳郭上的反应点。每次选2~4穴。强刺激,或用电针,留针20~30min,隔日1次。
2.穴位注射 听宫、翳风、听会、完骨、肾俞等穴。每次选2~3穴,用维失素B12。注射液,每穴注入0.2~0.5ml。每日或隔日1次。
3.头针 取额后线,间歇运针,留针20min。每日或隔日1次。适用于神经性耳鸣、听力下降者。
【医案举例】
韦X,男,33岁,农民。1977年5月某日因哈欠而致右耳听力突然减退,自觉说话如在“室中言”,有塞闭感。诊断:突发性耳聋。取穴:听宫、据风。方法:针刺有针感后留针30min。结果:针后症状消失,听力恢复而愈。【四川中医,1985年,3(10): 43】
[按语]
(1)针灸治疗暴聋、耳鸣耳聋有较好疗效。因听神经中毒、动脉硬化等引起者,较为难治。
(2)预防暴聋应避免震击,注意劳动保护,同时调节清志,注意起居。
第十四节 鼻渊
鼻渊是因邪犯鼻窦,窦内湿热蕴积,酿成痰浊所致,以鼻流浊涕量多为特征的鼻病,又名脑渗或脑漏。
本病主要包括现代医学的急、慢性鼻窦炎和某些鼻炎。
【病因病机】
肺开窍于鼻,鼻渊的发生与肺受邪有关;或因腿经郁热,上犯情奔而引起。
1.肺经风热 外感风寒,郁而化热,循经上犯,灼伤鼻窦,酿成痰浊;或风热之邪袭表犯肺所致。
2.胆经郁热 《素问·气厥论篇》说:“胆移热于脑,则辛额鼻渊。鼻渊者,法涕下不止也。”指出胆经郁热也是本病的原因之一。
【辩证治疗】
1.肺经风热
症状和体征 多见于发病初期或慢性鼻渊因外感而急性发作,鼻塞,涕多白粘或微黄,伴头痛、咳嗽、哈痰,苔薄白,脉浮数。检查见鼻粘膜充血,鼻甲肿大。
证候分析 民热袭肺犯鼻,病在初期,热势不甚,故涕多白粘或微黄。风热灼伤鼻窦,涕滞鼻道,伤及粘膜,故粘膜充血、鼻甲肥大。肺失情肃,肺卫失宣,故出现咳嗽哈痰、脉浮数等表证。
治法 疏风清热,宣肺通窍。以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大为主。
处方 尺泽 会谷 迎香 印堂 风池
随证配穴 眉棱骨痛者,加攒竹。咳嗽频者,加天突、风几
刺灸方法 针用泻法。尺泽可刺络出血。
方义 取手太阴经子穴尺泽、手阳明经原穴合谷,以宣肺清热。迎香位于鼻旁,印堂位于鼻根,以利鼻通窍。配风池疏流风解表。
2.胆经郁热
症状和体征 多见于急性鼻渊或慢性鼻渊急性发作,鼻塞头痛,涕黄粘稠如脓样,量多,有臭味,伴身热口渴、大便干燥,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检查可见嗅觉缺失,鼻粘膜充血明显,且肿胀,鼻腔内可见较多脓性分泌物。
证征候分析 胆腑郁热,循经上炎,蕴结鼻窦,熏腐粘膜,故见涕黄而浊、量多有臭味、香臭不闻。热灼鼻窍,故肿胀红赤。胆火上攻头目,清窍不利,故鼻塞头痛,并有身热口渴、便燥、舌红、苔黄减、脉弦数等热象。
治法 泻热利胆,疏通鼻窍。以足少阳肥经穴为主。
处方 风池 侠溪 上迎香 上星 印堂
随证配穴 兼有目眩头痛者,加头临泣、百会。头昏头沉挟湿者,加三阴交、阴陵泉。鼻渊日久不愈者,可用小艾拉灸印堂、卤会、上星、百会、迎香等穴。
刺灸方法 针用泻法。上迎香、上星、印堂可用三校外点刺出血。
方义 风池为胆经穴,侠溪为足少阳之弟穴,两穴治胆利鼻。取督脉的上星及近处的上迎香、印堂,通经活络而利鼻窍。
【其他疗法】
1.耳针 内鼻、肾上腺、额、肺、屏间。每次选取2~3穴,重刺激,留针20-30min,或埋揿针3~5日。
2.穴位注射 肺俞、印堂、迎香、未施。每次选2穴,注入血腥草注射液0.5ml,或复合维生素 B注射液 0.3~0.5ml,隔日 1次。
3.三校外上星、迎香、巨施、履子核、少商。用三校针点利,挤压出血数滴,隔日1次。用于实证。
4.头针 取额中线或额旁一线,沿皮刺1寸,隔日1次。
[医案举例]
梁X X,男,18岁。患者鼻涕多,冬季为脓性涕,鼻塞不通 3年,有时头昏头痛。检查:鼻粘膜暗红色,轻度水肿。X线摄片:双侧上颌窦透明度减低,沿窦壁内缘可见一层致密阴影。苔薄白,脉弦滑。诊断:上颌窦炎(鼻渊)。治法:疏风清热,化浊开窍。取上迎香用点刺法,针后打喷嚏,并由鼻孔流出数滴血,当即通气,再针风地、合谷,用平补乎泻法,留针20min,而日1次。并针9次症状消失。8个月后随访未复发。(针灸集锦)
【按语】
(l)针刺治疗急、慢性鼻窦炎有一定疗效。
(2)嗅觉异常或嗅觉过敏,多属神经或精神因素所致,原发病治愈后,嗅觉多可恢复。
第十五节 鼻衄
鼻衄是以鼻腔出血为主要症状的病证,是耳鼻喉科常见的急症。一般小量出血称鼻衄,大量出血不止称鼻供或鼻大衄。
[病因病机】
由于肺经热盛,冒火炽盛,通血逆行,或虚火上炎等原因,使血溢出鼻窍。
1.肺经热盛 肺气通于鼻,肺素积热,复感风热,或为燥热所袭,肺热上蒸,壅塞鼻窍,血液妄行。
2.胃热炽盛 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之交额中,平素胃有积热,热伤阳络,血从鼻出,或嗜食烈酒辛辣之品而诱发。
3.阴虚火旺 肝肾阴虚,或久病阴虚,虚火上炎,血防火升,从清窍溢出。
[辨证治疗]
1.肺经热盛
症状和体征 鼻衄点滴渗出,血色鲜红,伴有鼻塞、口鼻干燥、咳嗽,或有发热,舌偏红,脉数。
证候分析 热邪灼伤鼻窍脉络,则鼻扭。血热,则血色鲜红。邪热在表,故出血不多。肺气上通干鼻,肺热盛,则口鼻子燥、咳嗽。发热、脉数等,均为肺热之象。
治法 清肺泻热,止血。以手太阴肺经穴为主。
处方 少商迎春风地合谷孔最
随证配穴 咽喉痛、咳嗽、发热者,加尺泽、天府。
刺灸方法 针用泻法。少商、迎香点刺出血。
方义 手太阴与手阳明相表里,取迎香、合谷、少商清泪肺热。风池疏风清热。孔最为手太阴经郄穴,善治鼻衄。
2.胃火炽盛
症状和体征 鼻中出血量多,血色深红,身热烦躁,口渴口臭,牙宣,大便燥结,舌红,首黄,脉洪数。
证候分析 胃火内燔,循经犯鼻,迫血离经,故鼻衄。因阳明之火炽盛,放血量多色深红。热烁胃阴,故口干口臭、便秘、苔黄。里热盛,故身热烦躁而脉洪数。
治法 清胃泻火,止血。以足阳明胃经穴为主。
处方 内庭 二间 巨(骨蓼)上星 天枢
随证配穴 衄血不止者,加大椎、囱会。因急躁恼怒诱发者,加内关、膻中。
刺灸方法 针用泻法。上星、巨(骨蓼)点刺出血。
方义 二间、内庭分别为手足阳明经的荣穴,劝善泻热。胃经的巨(骨蓼)主治鼻衄。阳热亢盛,迫血妄行,故取督脉上星以泻上亢之热邪。天枢穴属胃经,又为大肠之募穴。泻之通腑去实。
3.阴虚火旺
症状和体征 鼻衄量少或时作时止,口干咽燥,头晕眼花,手足心热,失眠多梦,耳鸣,心悸,舌红,苔少,脉细数。
证候分析 虚火上炎,伤及鼻窍血络,故衄血量少,或时作时休。阴虚少律,故口干咽燥。虚火上扰清窍,故见头晕眼花及耳鸣。水不济火,心肾不交,故失眠多梦及心悸。舌红、苔少、脉细数,均为阴虚火旺之象。
治法 滋阴降火,止血。以足少阴肾经穴为主。
处方 太溪 太冲 三阴交 素(骨蓼)通天
随证配穴 梦魇夜惊者,加隐白、神门。
刺灸方法 针用平补平泻法。
方义 足少阴经原穴太溪与足三阴经交会穴三阴交,以滋补肾阴而降肝火。通天、素核主治鼻衄。太冲清泻虚火。
【其他疗法】
1.耳针 内鼻、肺、胃、肾上腺、额、肝、肾。每次选2~3穴,抢转1~2min。每日1次。
2.冷敷法 以水袋或冷湿毛巾敷子患者的前额或颈部。
3.压迫法 用手指按压患者的上星、自会,或紧接鼻翼,或用鼻腔填塞法。
【医案举例】
例1.执中母氏忽患鼻衄,急取药服,凡平昔与人眼有效者皆不效。因问《集效方》,云口鼻出血不止,名脑衄,灸上星50壮。尚疑头上不宜多灸,止灸7壮而止。次日复作,再灸14壮而愈。有人鼻常出脓血,予教灸自会亦愈,则知囱会、上星皆治鼻衄云。(针灸资生经)
例2.张X X,男,34岁。因打喷嚏致鼻腔出血不止,当时自行压迫止血无效。即送往医院急诊,经五官科检查未见异常。送行鼻腔填塞压迫止血,仍无效,如将鼻孔阻塞则血从口出。患者面色苍白,头晕目眩,又注射肾上腺素和维生素K也未见有效果。经采用艾卷温和灸法,灸风府30min后,出血逐渐停止,1次即愈。观察1个月,未见复发。(针灸医学验集)
(1)针刺和艾灸治疗鼻衄有一定效果。但应注意病因治疗。由血液病引起者,禁用针扎;和刺血法。
(2)中老年人反复鼻衄者,应注意排除鼻咽部肿瘤。
第十六节 咽喉肿痛
咽喉肿痛是口咽部和喉咽部病变的一个主要病证。乳蛾、喉痹、喉暗均可发生咽喉肿痛且在病因病机等方面有相同之处,故可参照本节治疗。
本病包括现代医学的急慢性扁桃体炎、急慢性咽炎和单纯性喉炎,以及扁桃体周围服肿等。
【病因病机】
咽喉为肺胃所属,咽接食管,通于胃;喉接气管,通于肺。外感风热,肺胃实热,肺肾阴虚,皆可引起咽喉肿痛。
l.风热外袭 外感风热,邪毒循口、鼻而入,首先犯肺,搏结咽喉。
2.肺胃实热 外邪入里化热,或肺胃热盛,热邪上灼煎津成痰,搏结于咽喉;或多食炙烤,过饮热酒,热毒上攻咽喉。
3.肺肾阴虚 肺肾精气耗损于内,虚火上炎咽喉。小儿形气未充,故罹病者居多。
[辩证治疗]
1.风热外袭
症状和体征 咽喉红肿疼痛,有干燥灼热感,吞咽不利,当吞咽或咳嗽时加剧,伴恶寒发热、头痛,舌红,苔薄,脉浮数。
证候分析 风热搏结于咽喉,故咽部红肿疼痛、吞咽不利。风热在表,肺气不宣,故恶寒发热、头痛、舌红、脉浮数等。
治法 疏风清肺,清利咽喉。以手太阳肺经穴为主。
处方 少商商阳尺泽合谷
随证配穴 声音嘶哑者,加廉泉、扶突。咳嗽者,加风门,针后拔罐。咯痰不爽者,加天突。
刺灸方法 针用泻法。少商、尺泽用三棱针点刺出血。
方义 少商、商阳分别为手太阴、手阳明经井穴,刺血可清泻肺热。尺泽为手太阴经合、水穴,取实则泻其子之意。合谷疏风解表,清咽止痛。
2.肺胃实热
症状和体征 咽喉赤肿疼痛,痛连耳根和颌下,领下有思核,压痛明显,伴高热头痛、烦渴、咽于口臭、咯痰黄稠、腹胀便秘、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脉洪数。
证候分析 热邪传里,肺胃经热,热灼津液成痰,痰火结聚,故咽喉赤肿疼痛、环核肿痛。阳明腑热,则出现腹胀、大便秘结等症。舌红、苔黄、脉洪数,均为肺胃热盛之象。
治法 清胃泻热,消肿止痛。以足阳明胃经穴为主。
处方 内庭 天突 丰隆 天鼎 少商
随证配穴 便秘、腹痛者,加支沟、天枢。
刺灸方法 针用泻法。少商点刺出血。
方义 取足阳明经荣穴内庭,配手阳明经少商、天鼎,清阳明郁热,以消肿止痛。天突为任脉与阴维脉交会穴,可清利咽喉。丰隆为足阳明的络穴,泻之以清热涤痰。
3.肺肾阳虚
症状和体征 咽喉稍见红肿,色暗红,疼痛较轻,伴口干舌燥、颧颊红赤、手足心热8状加重,或有虚烦失眠、耳鸣,舌红,答少,脉细数。
证候分析 虚火上炎于咽喉,故红肿较轻。阴虚肺燥津少,放口干舌燥、颇颗红赤。肾阴不足,水不济火,虚热内生,心火内动,神不安宁,故出现虚烦失眠等症。舌红、苔少、脉细数,均为阴虚火旺之象。
治法 滋阴降火,清利咽喉。以足少阻肾经穴为主。
处方 太溪 照海 鱼际 天突
随证配穴 伴有失音者,加通里、廉泉。
刺灸方法 针用平补乎泻法。
方义 太溪为足少阴经原穴,照海通于阴雕,两穴滋阴降火,引虚火下行,为治虚热咽喉痛的要穴。鱼际为手太阴经荣穴,旨在清肺利咽。无穷为任脉与阴维脉交会穴,以助清利咽喉。
【其他疗法】
1.耳针 咽喉、心、肺、神门。中强刺激,留针10~20min。适用于慢性咽喉炎。急、慢性扁桃体炎可去心、肺、神门,加扁桃体、轮1~4。中强刺激,捻转2~3min。留针见,每日l次。
2.穴位激光照射 取增音(甲状软骨两侧凹陷处)。用氦-氖激光治疗机,输出电流1~10mA,照射距离10~20cm,电流量8mA,每次照射1~3min,每日或隔日1次。适用于慢性咽喉炎。
【医案举例】
例1.唐代刺史成君绰,忽腮颔肿大,喉中闭塞,3日水粒不下,甄权以三棱针刺少商穴微出血立愈,泻藏热也。(中华针灸学)
例 2.赵X X,男,24岁。患者咽痛 2日,吞咽时疼痛加重,身热无汗,舌红,苔黄,脉数。检查:咽部红肿,扁桃体正度肿大充血,体温37度。诊断:咽喉肿痛(急性扁桃体炎)。治法:清热利咽,消肿止痛。处方:少商、曲池、合谷。操作:少商点刺出血,曲池、合谷施提插抢转之泻法,留针20min。次日咽部不痛,扁桃体肿消,体温恢复正常。(实用针灸学)
【按语】
(1)针刺对急性扁桃体炎、急性咽炎有较好疗效。
(2)小儿急性喉炎属急危重症,若治疗及时得当,针刺也有良好效果。
第十七节牙病
牙痛是口腔疾患中最常见的症状,牙齿及周围组织的疾病、牙邻近组织的牵涉痛及全身疾病均可引起牙痛等。本证有虚、实之分。
现代医学的龋齿、牙髓炎、冠周炎、牙周炎、牙本质过敏等引起的牙痛,均可参照本节治疗。
【病因病机】
手足阳明经之循行分别人于上、下齿,肠胃积热,风邪外袭,肾阴不足等皆可引起牙痛。
1.风火 风邪外袭经络,郁而化火,循经上犯而致牙痛
2.风火 大肠、胃腑积热,火郁阳明,循经上炎,发为牙痛。
3.虚火 肾主骨,齿为骨之余,肾精不足,不能上荣于齿,更合虚火上炎,引起牙痛。
[辩证治疗]
1.风火牙病
症状和体征 牙痛剧烈,齿龈肿胀,兼形寒身热,苔薄白,脉浮数。
证候分析 风寒外客,郁而化火;或口腔不洁,垢秽蚀齿,风热引动伏邪,以致出现风火牙痛及表热证。
治法 疏风清热,止痛。以手阳明大肠经穴为主。
处方 合谷 颊车 下关 外关 风池
随证配穴 咽喉痛者,加少商、商阳。
刺灸方法 外用泻法。
方义 手阳明之脉入下齿中,足阳明之脉入上齿中,手、足阳明相接,故取合谷、颊车、下关等阳明经穴通经止痛。配风池、外关疏风解表。
2.实火牙痛
症状和体征 牙痛甚剧,牙龈红肿,兼有口臭口渴、便秘,或有牙宣肿胀,连及腮颊,出血出脓等,苔黄,脉洪。
证候分析 胃火炽盛,循经上蒸齿龈,故牙痛剧烈、牙龈红肿。火灼脉络,则出血。热伤肌膜,则化腐成脓。火热结聚,则牙宣肿胀、痛连腮颊。热伤津液,放口渴口臭、便秘。苔黄、脉洪,均为阳明腑热之象。
治法 清胃泻热,止痛。以足阳明胃经穴为主。
处方 颊车 下关 合谷 内庭 二间
随证配穴 头痛者,加太阳。梦魇者,加厉兑。
刺灸方法 针用泻法。
方义 颊车、下关、合谷皆属于阳明经,通经止痛。二间、内庭分别为手足阳明经的荣穴,清热泻火止痛。
3.虚火牙病
症状和体征 牙痛隐隐,时作时止,常在夜晚加重,或呈慢性轻微疼痛,齿龈微肿微红,齿根松动,咀嚼无力,口不臭,可兼头晕耳鸣、腰酸等症,舌红,脉细或细数。
证候分析 肾阴虚,虚火上炎,结聚齿龈,故隐痛微痛、牙龈红肿。火烁齿龈,又失溽养,龈痿骨松,故齿根松动。齿龈不坚,则咀嚼无力。因以肾阴虚为主,故有头晕耳鸣、腰酸乏力等。
治法 滋阴补肾,降火止痛。以足少阴肾经、足阳明胃经穴为主。
处方 太溪 合谷 颊车 下关 行间
随证配穴 伴有腰痛者,加肾俞。头痛眩晕者,加涌泉。
刺灸方法 针用补泻兼施法。大溪外用补法。余穴用泻法。
方义 合谷、颊车、下关皆属于阳明经,是治疗牙痛的效穴。太溪为足少阴经原穴,滋阴补肾,以治其本。行间为足厥阴经荥穴,用以清热降火。
【其他疗法】
1.耳针 牙、颌、屏尖、神门。中强刺激,留针20~30min,或埋揿针2~3日。
2.电针 颊车、下关、合谷。先行毫针刺,得气后用脉冲电流,选用密波,通电20~30min。每日1~2次,直至缓解为止。
【医案举例】
黄X X,女,68岁。门诊号:79-3-88。初诊:1979年 10月 26日。自觉牙龈疼痛已半月余,每在午后及劳累后加重。检查:无龋齿,牙龈无红肿,舌尖红,无苔,脉细数。诊断:阴虚牙痛、针太溪(双),3次后疼痛消失。(古今针灸医案医话荟萃)
【按语】
(1)针灸有较好的止痛效果。
(2)牙痛原因很多,对龋齿感染、坏死性牙髓炎、智齿难生等,应同时针对病因治疗。本证通咀嚼硬物和冷、热、酸、甜等刺激时加剧,若防护得当,可减少发作。
第十八节 口疮
口疮是口腔粘膜发生浅表小溃疡,以灼热疼痛为特征的疾病,古称日疳。
本病包括现代医学的复发性口疮和目疮性口炎。
【病因病机】
口腔粘膜受邪热熏灼,或失于气血荣养所致。
1.心脾积热 过食辛辣厚味,清志不遂,小儿喂养不当,以致心脾积热;或由感受风、火、燥邪诱发,邪热循经上攻于口;或因口腔不洁,邪毒袭人所致。,
2.阴虚火旺 素体阴虚,或病后余毒未尽,或劳伤过度,阴液不足,虚火上炎于口。
3.气血亏虚 平素体弱,或因禀赋阳虚,气化失调所致。
[辩证治疗]
1.心脾积热
症状和体征 生于唇、舌、颊内等处,如黄豆大小圆形或椭圆形的黄白色溃疡,中央凹陷,周围红肿,数量较多,疼痛剧烈,伴口干口渴、口臭、心烦、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数。
证候分析 心为君火,心脉布于舌上,苦心火上炎,熏蒸于口,则口舌生疮。脾脉连舌本,散舌下,脾湿生热,亦生口疮。因心脾积热,故口腔、舌、唇等处红肿,化腐溃烂凹陷。热盛,则溃点多、口渴口臭。热灼粘膜,则口内剧痛。舌为心窍,心移热于小肠,则舌疮,心烦而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数,皆为心脾积热之象。
治法 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以手少阴心经、足阳明胃经穴为主。
处方 少府 大都 内庭 合谷 金津 玉液
随证配穴 疳证者,加四缝。便秘者,加天枢、大肠俞。
刺灸方法 针用泻法。金津、玉液点刺出血。
方义 少府、大都、内庭分别为心、脾、胃经的荥穴,泻热解毒。合谷是治疗面口疾患的效穴。金津、玉液泻局部郁热,消肿止痛。
2.阴虚火旺
症状和体征 口内疼痛,口内粘膜溃烂成点,溃烂数量较少,1~2个或2~3个,周围颜色淡红,溃点不融合成片,但易反复发作,伴口干、手足心热、乏力,舌红,苔少,脉细数。
证候分析 阴虚生内热,座火上炎,灼伤口内粘膜,久则溃烂成点。因是虚火,故溃点较少,颜色不红。真阴不足,每劳神、劳力引起虚火上炎,故易反复为患。舌红、苔少、脉细数等,皆为阴虚火旺所致。
治法 滋阴降火。以手少阴心经、足少阴肾经穴为主。
处方 阴郄 太溪 鱼际 劳宫 金津 玉液 承浆
随证配穴 兼有心烦不寐者,加大陵、神门。咽喉干痛者,加照海。
刺灸方法 针用泻法。金津、玉液点刺出血。
方义 阴部、太溪、鱼际、劳它分别属于心、肺、心包、肾经,用以滋阴清热。金津、玉液、承浆调和局部气血,解毒生新。
3.气血亏虚
症状和体征 口疮数量不多,周围粘膜淡红或不红,轻微疼痛,口不渴,体弱乏力,或伴畏寒、便清,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证候分析 正虚邪不实,故疼痛轻微,其色也淡。气血不足,则体弱乏力、舌淡、苔薄白、脉细弱。无明显热象,放口不渴。若气虚进一步发展出现脾阳虚时,则出现畏寒、便清等阳虚征候。
治法 补气养血。以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穴为主。
处方 足三里 三阴交 膈俞 脾俞 承浆 廉泉
随证配穴 赢瘦气短者,加膏有、关元、气海。
刺灸方法 外用补法,加灸。
方义 足三里为强壮要穴,佐以三阴交、脾俞健脾强胃,以扶正。膈俞养血活血。承浆、廉泉调和局部气血。
【其他疗法】
1.三棱针 四缝、地仓、承浆。用三棱针点刺后挤出粘液或血水少许,隔日1次。
2.耳针 口、舌、神门、心、脾。中强刺激,留针10~20min,每日l次,或理批针。
3.穴位注射 合谷、曲池、太溪、足三里、承浆、地仓、廉泉、大迎。每次选近部、远部各1穴,每穴注射当归注射液或丹参注射液 0 .5ml;或维生素民、维生素 B6各 50mg。上穴交替使用。
4.穴位激光照射阿是穴(口腔粘膜病的相应部位)。激光照射 1~3min,每日或隔日1次。
【医案举例】
例1.刘X X,男,13岁。于半月前患消化不良,愈后即口舌生疮,逐渐加重。曾用青、链霉素及维生素B2治疗1周,未见好转。患者口内有数个溃疡点,大者直径约0.5cm,口流涎水不止,影响进食。用三棱针点刺双侧四维穴,放出少许黄粘液。3日后来诊时已明显好转,日内粘膜及舌溃疡明显缩小,日内而诞减轻。经点刺 3次获愈。[辽宁医药,1976,(2): 70]
例 2.高X X,女,43岁。患口腔溃疡、舌体溃疡 3个月。曾服大量中西药未效。检查:溃疡面灰白,周围红肿不显,疼痛轻微,常反复发作。舌红,脉细数。治法:滋阴降火。用消毒三棱钟点刺溃疡面和金津、玉液出血。结果:经3次治疗而愈。〔上海针灸杂志,1992,(2):19〕
(l)预防口疮要注意口腔卫生,避免进食刺激性食物,戒除不良嗜好,调整好睡眠及清末,保持大便通畅,加强身体锻炼。
(2)复发性口疮常伴有神经系统和消化系统症状,应注意整体治疗。
(3)针刺治疗可减轻症状,缩短病程,减少复发,具有一定远期疗效。但少数病例常反复发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