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五官科病证(1)
第一节麦粒肿
麦粒肿是以感受外邪,胞睑边缘生小硬结,红肿疼痛,形似麦粒,易于溃脓之眼病,又名针眼、偷针、土瘠。多生于一眼,且有惯发性,患者以青少年较多见。
[病因病机]
素体虚弱,或有不良卫生习惯者,常易罹病。亦有因风热外袭,或热毒炽盛,或脾虚湿热上攻于目,热毒塞阻于胞睑而发本病者。
1.风热外袭 风为阳邪,热后火性,风热之邪客于胞睑,火烁津液,变生疖肿。
2.热毒炽盛 过食辛辣炙烤之物,脾胃积热,或心肝之火循经上炎,热毒结聚于胞睑,营卫失调,局部酿脓。
3.脾虚湿热 脾气虚弱,健运无权,湿浊化热,气血不和,反复为患。
【辩证治疗】
1.风热外袭
症状和体征 针眼初起,痒痛微作,局部硬结微红肿,触痛明显,或伴有头痛发热、全身不适,苔薄黄,脉浮数。
征候分析 风热之邪客于胞脸,气血变阻,故胞睑红肿痒痛、生小硬结。所见全身症状及舌苦、脉象,均为风热袭表之象。
治法疏风 清热,调和营卫。以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穴为主。
处方 合谷 天井 风池 少泽
随证配穴 头痛重者,加太阳。麦粒肿若在上睑内毗部,加睛明、攒竹;在外毗部加瞳子(骨谬)、丝竹空;在两毗之间,加鱼腰;在下睑者加承泣、四白。
刺灸方法 针用泻法。少泽可点刺出血。
方义 合谷疏风清热,调和营卫。天井通达三焦气机,以助解表清热。配风池流风解表,以治目疾。刺少泽出血,可清热解毒。
2.热毒炽盛
症状和体征 胞睑红肿,硬结较大,灼热疼痛,有黄白色脓点,或见白睛壅肿、口渴喜饮、便秘渡赤,舌红,苔黄或腻,脉数。
证候分析 心、肝、脾胃积热,上攻手胞睑,阻滞脉络,故现局部红肿掀痛,进而可腐熟酿脓。白睛壅肿,系火乘其肺。内蕴热毒,故见口渴喜饮、便秘溲赤、舌红苦黄、脉数等。
治法 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以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穴为主。
处方 曲池 内庭 行间 支沟 少泽
随证配穴 根据患病部位,其配穴参照本病“风热外袭”型。伴有发热者,加大椎。
刺灸方法 针用泻法。少冲点刺出血。
方义 取手阳明经合穴曲池,足阳明经荣穴内庭,足厥阴经荣穴行间,旨在泻热解毒。支沟通腑祛实以泻胃肠实热。刺少冲出租,以泻心火。
3.脾虚湿热
症状和体征 麦粒肿反复发作,但症状不重,多见于儿童,面色少华,好偏食,腹胀便结,舌红,苔薄黄,脉细数。
证候分析 宿患麦粒肿,余邪内伏,或脾虚生湿,湿法化热,不时上攻胞睑,阻滞脉络,故麦粒肿屡发。脾失健运,化源不足,故面色少华。偏食积滞,则腹胀便结。舌红、苦费、脉细数,皆为阵虚湿热之象。
治法 健脾利湿,清热解毒。以足太阳牌经、足阳明胃经穴为主。
处方 阴陵泉 曲池 足三里 大横
随证配穴 兼有腹胀、府征者,加四缝。
刺灸方法 针用补泻兼施法。足三里施以补法,余穴施以泻法。四缝用三棱针点刺,挤出粘液或血水。
方义 阴陵泉、足三里为足太阳、足阳明经合穴,健运脾胃而利湿。泻曲池清热解毒。大横调脾胃治疗大便秘结。
[其他疗法]
1.耳针 眼、肝、脾、耳尖。强刺激,四针20min,留针期间运针2次,每日1次。亦可耳尖、耳背小静脉刺络出血。屡发者可用工不留行籽贴压法。
2.拔罐 取大椎,用三校外散刺出血后投皑。。
3.挑刺 在肩呷区胸l~7两侧探寻淡红色疹点或敏感点。用三棱针点刺,挤出粘液或血水,用棉球拭去,可反复挤3~5次,亦可用消毒的缝衣针挑断疹点处的皮下纤维组织。
【医案举例】
例 1·王X X,女,16岁,学生。主诉;昨天开始右眼发痒微痛,今晨红肿疼痛加重.眼科诊断:外麦粒肿。治疗:用氯霉素眼药水点急眼2~3滴,用消毒棉签擦干。医者左手将眼睑外翻,暴露睑缘病变部位,右手拇、食指夹特1寸毫针,中指固定外身,针尖与睑权平行,轻拔睑板晚开口处及病变周围胜线部,反复针投10~30次,见患者有眼泪溢出即可停止,每日1次。针拨后用氟霉素眼药水点眼,每日2~4次。结果:治疗1次后,患者自觉眼睑舒适,疼痛红肿明显减轻。第二日疼痛红肿完全消失。1个月后随访无复发。本法适用于麦粒肿未化脓者。【中国针灸,1996,(3):48】
例 2.刘X X,男,32岁。患针眼时好时犯,近日又作,疼痛难忍。查其友目上眼睑靠近睛明穴处,生一麦粒小疖,尚未化脓,逐在背区发现了3个出血点,用外挑出血,2次治愈后,讯知3个月内未再发。(中医针法集锦)
【按语】
(l)麦粒肿初起至酿脓之后,急处切忌挤压以免脓毒扩散,变生他症。
(2)平素应注意眼部卫生,增强体质,防止发病。
第二节 上睑下垂
上睑下垂是因气虚不能上提,血应不能养筋,或风邪中络所致,以上睑提举无力或不能自行始起,以致睑裂变窄,甚至遮盖部分或全部履神,影响视力的一种眼病。又名上跑下垂,古称雕目、侵风,重者称睑废。有先天、后天之分,可单眼或双眼发病。
现代医学的重症肌无力眼肌型、眼外伤、动眼神经麻痹等引起的上睑下垂,可参照本节治疗。
【病因病机】
本病可因先天不足,或因风邪外袭,或因脾虚气势,经筋受损所致。
1.风邪袭络 肌腠开疏,风邪客于胞睑,阻滞经络,气血不和而致上睑下垂。
2.脾虚气弱 中气不足,筋肉失养,经筋弛缓,睑肌无力。
3.先天不足 先天禀赋不足,脾肾两虚、以致饱睑松弛。
【辩证治疗】
1.风邪袭络。
症状和体征 起病突然,多为单侧上睑下垂,重者出现目珠转动失灵,目珠外斜,视一为二,常伴眉额酸胀,或兼有其他肌肉麻痹症状,舌红,苔薄,脉弦。
证候分析 风为阳邪,善行数变,有向上、向外的特性。若汗出当风,或肝虚血少,风邪袭络,气血不和,则出现上睑下垂、目珠转动失灵等症。舌红、苔薄、脉弦,为风邪袭络之象。
治法 流风活络,调和气血。以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穴为主。
处方 丝竹空 阳白 合谷 风池 隔俞 攒竹
随证配穴 面部麻木不仁者,加地仓、颊车
刺灸方法 外用泻法。攒竹、丝竹空、阳白可透刺至鱼腰。
方义 本方取丝竹空、阳白通经活络。取手阳明经合谷、足少阳经风地,以直通经络,疏风解表。攒竹调和局部气血。隔俞为血之会穴,能活血熄风通络。
2.脾虚气弱
症状和体征 起病缓慢,上睑提举无力,遮掩瞳神,妨碍视瞻,朝轻暮重,休息后减轻,劳累后加重,伴有面色少华、眩晕、食欲不振、肢体乏力,甚至吞咽困难等症,舌淡,首薄,脉弱。
征候分析 “约束”为肌肉之功,胞睑为肉轮属脾。牌虚中气不足,脾气不能升发,肉轮失养,胞睑无力提起,故下垂掩及瞳神、妨碍视瞻。晨时气血旺盛,午后阳气始衰,故朝轻思重。脾不能转输精气于四肢,故肢体乏力。咽主通利水谷,脾胃阳虚,故吞咽无力。舌淡、脉弱,均为脾虚气弱之象。
治法 补脾益气,养血荣筋。以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穴为主。
处方 三阴交 足三里 脾俞 百会 攒竹 丝竹空 阳白
随证配穴 吞咽障碍者,加天突、膻中。
刺灸方法 针用补法,加灸。三阴交、足三里。脾俞、百会,针灸并施。阳白可用麦粒大的艾径施无瘢痕灸。
方义 三阴交、足三里及脾俞健运脾胃,补气养血。取管脉百会升提阳气。配眼周的攒竹、丝竹空、阳白等穴以调和局部气血。
3.先天不足
症状和体征 多自幼双侧或单侧上睑下垂,眼无力睁开,终日木能抬举,眉毛高耸,额部皱纹加深,小儿或伴有五迟、五软,舌淡,苔白,脉弱。
征候分析 先天禀自父母,与生俱来,命门火衰,脏腑、经络阳气不足,肉轮失养,故胞睑垂级难睁。由于眼无力睁开,视物时须仰首皱额,患者为脂视,常用手提起上睑方能看到,久之使额部皮肤皱精,故眉毛高耸、颇纹加深。
治法 益肾培本,补益气血。以足少阴肾经、足阳明胃经穴为主。
处方 太溪 命门 脾俞 足三里 攒竹 丝竹空 阳白
随证配穴 眩晕者,加气海、百会。
刺灸方法 针用补法。足三里、太溪、命门、脾俞针灸并施。
方义 太溪为足少阴经原穴,配督脉命门,益肾固本。针灸足三里、脾俞调补脾胃,以资生化之源。攒竹、丝竹空、阳白以激发局部经气。
[其他疗法]
1.神经干电刺激 取眶上神经与面神经刺激点(位于耳上切迹与眼外角连线中点处)。眶上神经接负极,面神经接正极。电流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度。每次20min左右,隔日 1次,10次为 1疗程。
2.皮肤针 患侧睛明、港竹、盾冲、阳白、头;临泣、目窗,目内毗由上眼睑至瞳子(骨谬)。头部穴施以中等叩刺,眼区穴及部位施以轻度叩刺,每次15min,每月1次。
【医案举例】
王X X,女,58岁。自诉:5年前感冒发热。热退后两眼上睑下垂,不能睁眼视物,早轻晚重,看东西时需用两手捏起眼皮,生活起居不便。曾服药、打针不见好转。检查:两眼上睑下垂遮盖瞳孔,舌嫩无苔,脉虚无力。诊断:眼肌型重症肌无力。辨证:脾肾两虚。治法:调补脾肾。取穴:风池、头临泣、阳白、太阳、攒竹、合谷、脾俞、肾俞、三阴交,足三里。得气后行捻转手法,辅以震颤运针,留针30min,每10min行针1次。结果:针2次后,借助张口上眼睑可以抬起,但不能久视。针至 10次时上睑已不下垂。用上方连针动次恢复正常。(现代针灸医案选)
【按语】
(l)本病用针灸治疗有一定疗效。
(2)对先天性重症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
第三节 胞轮振跳
胞轮振跳是因气血不和,致眼睑不自主李拽跳动的疾病,又名目瞩。本证为一侧罹病,偶然发生者无需治疗。振跳频繁,重者可牵动口角乃至面颊部肌肉发生跳动。在情绪紧张、疲劳、久视、睡眠不足等情况下加剧,入睡后消失。少数病例日久不愈,于病程晚期可有(口窝)偏之变。
本病即现代医学的眼轮匝肌痉挛。
[病因病机]
气血衰弱,血虚生风,筋脉失养,为本病的主要病理机制。
1.心脾两虚 久病、过劳、清志不送等损伤心脾,心脾两虚,筋肉失养,以致筋惕肉(目闰)。
2.血虚生风 肝脾血成,日久生风,虚风内动,牵拽胞睑而振跳
【辩证治疗】
1.心脾两虚
症状和体征 胞睑跳动,时疏时颇,劳累或紧张时加重,心烦失眠,征忡健忘,或有纳差乏力等,舌淡,脉细弱。
征候分析 血主濡之,若心脾两虚,血虚则筋失所养,故筋肉拘挛目瞩。思发于降而成于心,思虑太过,不但伤脾,亦耗心血,故情志不迭时意动神行,症状加重。心血虚而虚火上犹,故为心烦失眠。血不养心,则征仲健忘。脾虚食少,则乏力。舌淡、脉细弱,为心脾两虚之象。
治法 调养心脾,补虚安神。以手少阴心经、足太阴牌经穴为主。
处方 神门 内关 三阴交 百会 心俞 脾俞
随证配穴 上胞振跳者,加丝竹空、阳白、鱼腰、攒竹。下胞振跳者,加承泣、四白、因风、下关。
刺灸方法 针用补法,加灸。
方义 神门、内关、心俞宁心安神。三阴交、脾俞健脾补虚。百会调神解痉。
2.血虚生风
症状和体征 病程较长,胞睑振跳频繁,牵拽面颊口角,眉紧肉跳,面白无华或美黄,唇色谈白,头昏目眩,舌淡红,苔薄,脉弦紧。
征候分析 肝脾气血亏虚,虚风内生,上枕头面,筋脉收引,故胞轮振跳频繁,重者摇动不已。血虚生风,故出现头昏目眩等症。面色及舌脉均为血虚风动之象。
治法 养血平肝熄风。以足厥阳肝经穴、背俞穴为主。
处方 太冲 合谷 膈俞 肝俞 脾俞 申脉
随证配穴 兼有头胀耳鸣者,加百会、听会。
刺灸方法 外用补泻兼施法。大冲、合谷、申脉用泻法,余穴用补法。
方义 合谷、太冲,名曰四关,可平肝媳风止痉。隔俞为血之会穴,配肝俞、脾俞养血活血,血行风自灭。路脉司眼睑开合,阳财脉主动,申脉通阳跨脉,故泻申脉可止眼睑瞻动。
[其他疗法]
1.耳针 眼、神门、肝、心、脾。每次选2~3穴。胞轮振跳频繁者用强刺激,留针20~30min;或理批针,每日按压数次。
2.穴位注射 翳风、阳白、下关、足三里。采用丹参注射液或维生素B族药物,每穴注入0.5~1ml,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1疗程。
3.离子透入 用钙离子透入,或用直流电中药离子导人,对部分患者可减轻症状。目前常用的正极性中药,如草乌、丹参满藤等;负极性中药,如五味子、酸枣仁、陈醋等。但对于心区、孕妇腹部应慎用。
4.头针 取枕上正中线、枕上旁线,沿皮剥1.5寸,每日或隔日1次。
[医案举例]
例1.李\,男,36岁,工人。右眼睑跳动年余,每分钟跳动20余次,视力略有下降。诊断:眼睑(目闰)动。治法:循经和局部取穴,养血舒筋。取穴:阳白、攒竹、丝竹空、三阴交、阳陵泉,均用补法,留针10min,针之症状缓解,起针后随之又如同前。复诊选取八脉交会穴申脉,配经外奇穴鱼腰。手法:鱼腰用补法,申脉用泻法。针刺得气后,眼睑润动随之消失。至今未见复发。[陕西中医,1984,(12):30]
例2.张X,男,30岁,工人,1987年5月6日来诊。自述左下眼睑跳动持续1周,入睡即止,醒后即发,个患者心烦意乱,严重影响工作。曾于本厂卫生所治疗,服地西洋、维生素E,效果不显,随来求诊。检查:眼球活动自如,脉沿数。以腕踝针治疗,取左上肢1区。该部常规消毒,选1.5寸毫针,平刺快速进入皮下,针体贴近皮肤表面。以针下有松软感,患者无酸、麻、胀、沉、痛等感觉为宜,将针体全部刺入皮下。下针后,患者眼睑瞻动立止。为巩固疗效,将针柄用胶布固定,埋针2日。来诊自述理针后眼睑再未跳动人陕西中医函授,1990,(1):35」
[按语]
(1)本证的病因较为复杂,病程较长者,较为难治。
(2)局限性运动性癫痫可引起局限性面肌抽搐,以口角部位为多见,但常伴有头眼转动,有时可累及肢体抽搐,脑电图见有癫痫波发放,以资鉴别。
(3)伴有烦神经受损症状者,为继发性面肌痉挛,应进一步检查。
第四节冷泪症
冷泪症是因肝虚泪窍约束无力,或风邪引起泪波频频外溢,但无效感,目无赤痛的眼病。本病是眼科常见病证之一,又分为无时冷泪和迎风冷泪。
本病相当于现代医学的泪道不通或不畅以及泪囊功能不全引起的溢泪。
【病因病机】
靠近内毗处,上、下胞睑的弦部各有泪窍一个,为排泄泪液的孔窍。因泪为肝液,放冷泪多与肝血不足、肝肾亏虚和风寒侵袭有关。
1.肝肾亏损 年老体衰,下元不足,或房劳伤肾,不能约束其液而致。
2气血两虚 大病或产后,气血不足,肝目失养,泪失约束。
3风邪外表 亲来阳气不足或悲泣过频,风邪外袭,或各月寒冷,冲风泪出。
【辨证治疗】
1.肝肾亏损
症状和体征 眼泪常流,溢泪清稀,视物模糊,头晕耳鸣,腰膝欧楚,舌红。苔获,脉细。
征候分析 泪为肝液,肾立五液,目为肝窍,耳为肾窍。平素肝肾经气不足,约束无权,故泪自流出、头晕耳鸣、腰膝酸楚。舌脉亦为肝肾不足之象。
治法 补益肝肾,固摄敛泪。以足太阳膀脱经、足少明肾经穴为主。
处方 睛明 承泣 肝俞 肾俞 太溪
防证配穴 阳康、造带者,加布门、志室。耳鸣、耳聋甚者,加听它、听会。
刺灸方法 针用补法。肝俞、肾俞、太溪针后施灸。
方义 睛明、承汝能调局部气血以通泪窍。肝俞、肾俞、太澳壮肾水养肝木,灸之有补益精血的作用。
2.气血两虚
症状和体征 无时泪下,泪水清冷稀薄,不耐久视,目无赤痛,面色无华,头晕心悸,健忘,神疲乏力,舌谈,甘薄,脉细弱。
征候分析 泪窍位近内机,周血轮,内应于心,心肝之血不足,目窍虚损,不能收摄其液,放冷泪额下。气血不兼,故面色无华。肝血不足,故不耐久视。心脑失养,放心悸健忘。去谈、脉细弱等,皆为气血两座之象。
治法 补气养血,收摄止泪。以足阳明胃经穴、背俞穴为主。
处方 承泣 睛明 神庭 脾俞 足三里 肝俞
随证配穴 目规不明者,加养老。兼有失眠者,加内关
刺灸方法 针用补法。神庭、脾俞、足三里、养老针后施灸。
方义 取足阳明经之承泣、足太阳经之睛明,能调节局部气血以通泪窍。神庭宁神止泪。脾俞、足三里健运脾胃,助生化之源。肝俞益肝血,养目窍。
3.风邪外袭
症状和体征 冷泪绵绵,平日双眼常感隐涩不爽,见风头痛,迎风泪出剧增,舌红,苔薄,脉弦。
证候分析 阳气不足,则冷泪绵绵、隐涩不爽。风邪外袭,则见头痛。阳虚中风,泪窍应损,放冷泪增多。风为阳邪,故舌红、脉弦。
治法 调养肝脾,祛风止泪。以手阳明大肠经、足少阳胆经穴为主。
处方 合谷 风池 睛明 攒竹 三明交 肝俞
随证配穴 头痛泪多者,加神庭、头临泣。
刺灸方法 外用泻法。肝俞、三阴交可灸。
方义 近取睛明、攒竹以调节局部经气。合谷为手阳明经原穴,配足少阳与阳锥之会风他,祛风活络,兼调气血。三阴交、肝俞理牌养肝。
【其他疗法】
1.火针 患侧睛明穴。选取28号火针烧热,待温后再针,直刺0. 5~0. 8寸。得气后出针,或留针15min。
2.耳针 眼、肝、脾、肾。强刺激,留针20min。
【医案举例】
成X X,女,15岁,学生。门诊号:439605。患者双眼迎风冷泪已《年左右。门诊检查:视力正常,双泪点位置正常,双泪囊、双泪腺检查明性,双泪道冲洗均通畅。诊断。双眼迎风冷泪症。治疗经过;取双侧睛明穴。操作方法:个患者端坐椅上,头微向后仰,闭目。术者左手持一块消毒干纱布,右手持1.5寸毫升在酒精灯的火焰上烧红,随即用左手之纱布块指拭一下毫针,缓缓压人睛明穴1寸,以得气为度。留针5min后起针。复诊:双眼溢泪已完全停止,为巩固疗效,第二次火针睛明穴。患者高兴而去。(中医外法集锦)
【按语】
(l)泪窍未受阻而冷泪者,针刺治疗效果佳。中老年人因眼睑皮肤松弛,失去正常的张力,导致泪道功能不全,出现溢泪者,针灸效果较好。
(2)如排泪窍道高度狭窄,已完全阻塞,泪液满眶,可考虑手术治疗。
第五节 天行赤眼
天行赤眼是因外感天行疫病之气,白睛红赤,相互传染,容易引起流行的眼病。简称“赤眼”,又名天行赤眼,俗称“红眼病”。本病多发于夏、秋之季,患者有天行赤眼接触史,多双眼或单眼先后发病。
本病相当于现代医学的流行性角膜结膜炎、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等。“暴风客热”等眼病引起的目赤肿痛,亦可参照本节治疗。
[病因病机]
本病是由外感天行疫病之气所致。
1.外感风热 风热之邪侵袭目奔,疫毒变滞脉络而成。
2.热毒炽盛 体内素有积热,火毒循经上扰,复感疫毒,内外合邪,交攻于目。
【辩证治疗】
1.风热外袭
症状和体征 初起自觉眼部不适,继而胞睑微肿,白睛红赤,沙涩热痒,羞明流泪,眵多清稀;重者两目灼痛,头额胀痛,舌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证候分析 初感疬气,热邪炎上,但内热不重,故局部之病变较明显,出现白睛红赤、够多清稀、两目灼痛、头痛等。看脉均系民热袭表之氛
治法 疏风散邪,清热解毒。以手阳明大肠经、足少阳胆经穴为主。
处方 合谷 风池 太阳 睛明 少商。
随证配穴 兼有鼻鼽、鼻衄、加迎香、印堂。
刺灸方法 外用泻法。太阳、少商点刺出血。睛明压火式进针,产生针感即可。
方义 合谷、风池调阳明、少阳经气。以流泄风热。太阳刺血清热明目。睛明为足太阳、阳明经交会穴,宣泄局部之郁热。少商为手太阳经并穴,解表泻热,空通气血。
2.热毒炽盛
症状和体征 发病迅速,胞睑红肿,白睛赤肿,白睛点状或片状出血,甚至鲜红满布,羞明刺痛,热泪流溢,够多胶结,舌红,苔黄,脉数。若日久不愈,每易并发黑暗星既兼有头痛,心烦。口渴,或尿赤便秘。
证候分析 肝、胆、心、胃等经,皆与目相关,肝热则肿,心热则眵,火盛则痛。足阳明经又旁纳太阳之脉至目内附,今脏腑、经脉积热,又复感疫毒,放眼部症状颇重,络破血溢,则白睛赤肿、赤丝满布。病及风轮,肝目受损,则黑睛生圈。头痛、心烦、口渴、便秘尿赤、舌红、苔黄、脉数等全身症状,皆里热实证之象。
治法 清热泻火,散邪解毒。以足厥阳肝经、足少阳胆经和手阳明大场经穴为主。
处方 侠溪 行间 合谷 曲池 上星 太阳
随证配穴 兼有腹胀、胁痛者,加支沟、天枢。
刺灸方法 针用泻法。太阳、上星用三棱针点刺出血。
方义 目为肝窍,阳明、太阳。少限经脉均循行于目。行间、侠溪分别为肝胆两经的荣穴, 旨在泻热解毒。取手阳明经合谷、曲地,以泻阳明腑热。邻近取太阳、上星泻血,以宣泄火毒。
【其他疗法】
l、耳针 眼、耳尖、肝,胃。强刺激,留外30min,或耳尖、耳背小静脉刺络出血。
2.挑刺 可在肩胛间寻找敏感点挑治,或在大推穴及其分开0.5寸处选点挑治.
【医案举例】
刘X X,男,38岁。昨日起眼部烧灼疼痛,夜不成寐,今晨头痛,眼痛发胀,流泪县光。检查:眼睑水肿,结膜充血,兼少许脓性分泌物。诊断。急性结膜炎。取穴:太阳、睛明、合谷。重刺激,留针30min。起针后,头痛、眼痛减轻。5h后重针以上穴位,留针30min,其痛几乎完全消失。次日结膜充血和眼睑浮肿明显减退,复针睛明、合谷,留针30min,第三日痊愈。(针灸学简编)
[按语]
(1)针刺治疗缓解病情快,可明显缩短病程,还有预防发病的效果。
(2)本病流行期间应隔离患者,毛巾、脸盆等需煮沸、日晒或消毒,羞明重者应避强光刺激忌食辛辣食物。
第六节 青盲
青盲是指患眼外观无异常而视力逐渐下降,以致失明的眼病。多由视瞻昏渺、高风雀目等瞳神疾病日久失治演变而来,亦可由温热病、头眼部外伤引起,为致盲率较高的一种眼病。
本病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视神经萎缩。凡原发性视神经萎缩和视神经乳头炎、初网膜色素变性、青光眼等眼底病的后期所发的视神经萎缩,均可参照本节治疗。
[病因病机]
本病多因肝气郁滞,或肝肾阴虚,或气血两虚等因,以致神光耗散,视力缓降。
1.肝郁气滞 凡事不遂意,抑郁好怒,怒则气上,肝气不舒,致神光不得发越。
2肝肾阳虚 久病过劳或禀赋不足,精血虚少,不能荣目,以致目窍废闭,神光达没。
3.气血两虚 久病或产后,气血亏虚,目窍失养,神光耗尽。
【辩证治疗】
1.肝郁气滞
症状和体征 双眼先后或同时发病,视物模糊,眼前阴影,中央有大片遮挡,日渐加重,首无所见,伴清志不舒、急躁易怒、郁闷胁痛、日苦等,舌红,答薄,脉弦。眼底检查可见视乳头色谈或苍白。多曾有目珠转动时牵拉痛和压病史。
证候分析 肝气不舒,气机失调,气滞血瘀,神光不得发起,则目规不明、眼前阴影、眼底出现视神经萎缩的病变。目系脉络不通,则目珠疼痛。肝气流泄失调,则急躁易怒或郁闷。肝脉不利,则胁痛脉弦。气郁化火,则日苦、舌红。
治法 流肝理气,通经活络。以足厥阴肝经、眼部穴位为主。
处方 承泣 睛明 球后 风池 大冲 期门 合谷
随证配穴 兼有胸满、腹胀者,加内关。
制灸方法 针用泻法。眼周穴位,直压火式进针,做捻针,不提话。
方义 承泣、隋明、球后皆为局部选穴,旨在通调局部气血。风地为足少阳与阳维之会穴,活络明目。规门为肝之募穴,太冲为肝经原穴,配合谷开郁行洽,通络活血。
2.肝肾阴应
症状和体征 双眼昏蒙,眼前有黑影遮挡,视觉障碍,渐至失明,伴双眼干涩、头晕耳鸣、咽干额红、遗精腰酸,舌红,苔薄,脉细数。眼底检查可见视现头包谈或苍白。
征候分析 肝肾阴虚,精血减少,目失滋荣,故视物渐昏。日久目系枯萎,神光熄灭,眼底则见树林经萎缩的改变。全身症状及脉象,皆系肝肾阴盛之象。
治法 滋补肝肾,填精明目。以足少阴肾经、眼部穴位为主。
处方 承让睛明球后肝俞肾俞光明大溪照海行间
随证配穴 眩晕甚者,加翳明、风池。
刺灸方法 针用补法。
方义 承泣、睛明、球后疏调眼部气血。肝俞、肾俞滋养肝肾。配足少阳经络穴光明,肝经荣穴行间,有调肝明目之功。太溪、照海底肾经穴,滋阴清热,填精明目。
3.气血两虚
症状和体征 视力渐降,日久失明,伴面乏华泽、神疲乏力、懒言少语、心悸气短,舌谈,苔薄,脉细。眼底检查可见视乳头苍白。
征候分析 气血俱虚,目窍失养,则神光衰竭而失明。脉象及全身症状,均为气血两座之象。
治法 补益气血,通络明目。以眼部穴位、背俞穴为主。
处方 承泣 睛明 球后 心俞 膈俞 脾俞 足三里
随证配穴 怔仲者,加内关、郄门。失眠者,加神门、三明交。兼腰膝酸软者,加命门。
刺灸方法 针用补法。
方义 承泣、隋明、球后流调局部气血。取心俞、隔俞、脾俞、足三里以调补气血,资助生化之源。
【其他疗法】
1.耳针 肝、肾、皮质下、枕。埋批针,每日按压2~3次,每次3~5min,5日更换1次。
2皮肤针 目眶周围、胸5~12两侧、风池、仅俞、肝俞、胆俞。眼区轻度叩刺至潮红,其余部位及经穴施以中强度叩刺。
3.头针 取额旁二线、枕上正中线、枕上旁线,隔日1次,10次为1疗程,疗程之间休息3~5日。
【医案举例】
苏xx,男用5岁,住院号:0522号。自诉:视物不清2年。2年前自觉视力下降,眼球发干,浙至不能阅读文件,经某医院诊断为视神经萎缩,眼西药2年未效。检查;双眼视力4.0(0.l),除瞳孔对光反射迟钝外,外眼未见其他异常。眼底视乳头界清,颜色谈白,血管变细。诊断:青盲。辨证:肝郁内热证。治法:清肝明目,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取穴;风池、风府、印堂、太阳、睛明、合谷。方法:用平补平泻法,留外20min,每日1次。结果:经30次治疗,双目视力恢复至4.9(0.8),眼底检查同初诊。(现代针灸医案选)
【技语】
(l)清盲至今尚无满意的疗法。针灸有一定近期疗效,可控制病情发展和促进恢复。
(2)慎起居,戒恼怒,不过劳,可延缓致盲。
第七节 暴盲
暴盲是眼科的常见急症之一,是由视农、目系脉络阻滞,气机郁闭,导致神光离散,而出现视力急剧下降而失明的内障眼病。可单眼发病,亦可双眼罹病,临床多见于单眼。
本病多见于现代医学的多种急性视力障碍眼底病,主要指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眼底出血和急性视神经炎等。
由癔病、脑炎、鼻窦炎、糖尿病、各种中毒及其他传染病,或维生素缺乏等原因引起的暴盲,可参照本节治疗。
【病因病机】
本病多由暴怒惊恐,气滞血瘀;或热邪上空,肝阳风动;或气血两虚引起。
1.气滞血瘀 常由情志抑郁,怒气伤肝,气滞血瘀;或忧思太过,惊恐失神,气机逆乱,致目系脉络阻塞。
2.气血两虚 气血瘀阻日久,视衣、目系脉络闭塞,致气血俱虚,目窍失荣。
3.肝阳化风 平素肝阳偏亢,每因酗酒、怒气、过劳而易动肝风。小儿为纯阳之体,感受外邪,邪从阳化,火炎生风,上乘于目,终至神光离散。
【辩证治疗】
1.气滞血瘀
症状和体征 患者情志不舒,或暴怒、惊恐之后突然发病,视力骤然丧失,兼见清志郁结、头晕头痛、耳鸣、胸胁胀满,舌紫黯,答薄,脉细。眼底检查可见动脉阻塞性改变,视神经现头色淡,视网膜动脉变细等。
征候分析 怒则气上,惊则气乱,血随气逆,目中脉络阻塞,气血骤断,故暴盲。头部血流不畅,故头晕头痛、耳鸣。舌脉皆为气滞血瘀之象。
治法 通络行气,活血明目。以足厥阴肝经、眼部穴位为主。
处方 睛明 瞳子(骨谬)肝俞 膈俞 内关 太冲
随证配穴 兼有头痛、目胀者,加神庭、关冲。院闷、胁痛重者,加上院、期门。
刺灸方法 针用泻法。隋明用压火式进针法,关冲用三校外点刺出血。
方义 睛明、瞳子(骨谬)为治眼病的要穴,有疏肝行气明目的作用。肝俞、膈俞活血化瘀,配内关理气开郁散结。太冲为肝经原穴,降逆活血明目。
2.气血两虚
症状和体征 瘀阻日久,视力未复,伴头晕乏力、面色谈白,或有自汗,舌淡,苔薄,脉细弱。眼底检查可见视神经乳头色苍白,视网膜水肿已消。
证候分析 上述证候,系由目系脉络日久不通,目窍失养,气血俱应所致。
治法 补气养血明目。以足阳明胃经、眼部穴位为主。
处方 睛明 瞳子(骨谬)肝俞 睥俞 三明交 足三里
随证配穴伴有心悸者,加内关。失眠者,加神门。
刺灸方法 针用补法。肝俞、脾俞、三明交、足三里,针后施灸或温针灸。
方义 睛明、瞳子(骨谬)为治眼病的要穴,有调节眼部气血之作用。肝俞养肝明目。脾俞、三阴交、足三里健运脾胃,补养气血,以资生化之源。
3.肝阳化风
症状和体征 突然失明,自然缓解,视力恢复,可能反复发生,最终失明不能恢复,伴手足麻木、头晕耳鸣、面时潮红、烦躁易怒,舌红,苔薄,脉弦。
征候分析 阴虚肝阳暴亢,骤变生风,气血迹乱,并走于上,脉道闭阻,故暴盲。风熄阳潜,脉道管通,故能缓解。风阳上扰,故头晕耳鸣;扰动心神,则易烦躁。精血不足,脉络空白,故有肢麻等症。舌脉亦为阴盛阳力之象。
治法 乎肝潜阳,炼风明目。以足厥阴肝经、眼部穴位为主。
处方 睛明 瞳子(骨谬) 百会 风池 光明 太冲
随证配穴 头晕、耳鸣甚者,加侠溪、听会。
刺灸方法 针用泻法。
方义 睛明、瞳子(骨谬)为治眼病的要穴,有疏导局部气血作用。泻百会。风池抑阳熄风而明目。太冲、光明分属于肝胆两经,平肝利胆,潜阳降逆。
【其他疗法】
1.穴位注射 ①球后、合谷;②睛明、外关后光明、风池。用维生素R或民。加外机
盐酸普鲁卡因0.2ml。三组穴交替使用,10日为1疗程。
2.耳针 取穴:①肝、胆、心、内分泌;②肝、胆、脾、胃润肝、耳尖、神门、肾上腺。根据辨证选穴,用短毫针直刺,或理批针。耳尖可点刺,然后挤出数滴血液。
【医案举例】
戚X X,女,10岁。患者 1个月前因受风后两眼发痛,视物不清,逐渐不能看路。检查:外暗无异常。视力:右眼认0.5,左眼2尺指数。眼底:视乳头明显充血,边缘模糊,乳头及周围视网膜轻度水肿。舌淡红少苦,脉弦数。诊断:视神经乳头炎,治法:清泻肝胆,散风明目。处方:风地、睡子腊、睛明、合谷、光明。方法:施捻转之泻法,每日针1次。结果:每次针治后,患者自觉头清目明,视力也逐渐恢复。第五次治疗后自觉症状全部消失,右眼视力恢复为1.0。眼底检查:乳头充血及水肿消失,境界清楚。又治疗12次,双眼视力及眼底检查均已正常。继续又针3次,双眼视力为1.5。1年后视力及眼底均正常。(实用针灸学)
【按语】
(1)本病急重,为及时抢救视力,必要时应使用西药。由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而暴盲者,宜配合应用血管扩张剂,如亚硝酸异戊酯吸入,或硝酸甘油片等。视神经乳头充血水肿者,可配合应用皮质激素之类。
(2)暴盲来势急骤,患眼外观虽无异常所见,但眼底变化却很复杂。
(3)本病发生后,及早积极治疗,效果较好。不完全性阻塞较完全性阻塞效果为好。
(4)防止惊恐,克制恼怒,增强身心健康,可减少本病的发生。
第八节 近视眼
近视眼为眼科常见疾病,是由神光不足引起,表现为视近物清晰、视远物模糊。其与远视、散光同属于屈光不正一类眼病,古称“能近怯远”症。发病年龄常见于青少年。
【病因病机】
形成近视眼的原因很多,以不良用眼习惯,如阅读、书写、近距离工作的照明不足,光线强烈,姿势不正,持续时间过久,使服过度疲劳为主要因素。或禀赋不足,先天遗传所致。
1.心阳不足 心主血脉,内寓君火,心阳衰弱,目窍失去温养,神光不得发越于远处。
2.脾虚气弱 脾主运化而统血,为气血生化之源。脾失健运,则化源不足,影响升清输布。
3.肝肾亏虚 肝藏血,开窍于目,目得血而能视;肾藏精,精生髓。久视伤目或过劳伤肾,髓海空虚,目失所养。
[辩证治疗]
1.心阳不足
症状和体征税近清晰,视远模糊,视力减退,或伴有心烦、失眠健忘、神疲乏力、畏寒肢冷,舌淡,苔薄,脉弱。
证候分析 心阳不足,目失温煦,光华不能发越于远处,故视近清晰、视远模糊。心主神明,神明不足,故有失眠健忘、心烦等症。
治法 温阳补心,安神明目。以手少阴心经、眼区穴位为主。
处方 睛明 风池 心俞 膈俞 内关 神门
随证配穴 伴有心悸、征忡者,加巨阈、部门。兼有头痛者,加攒竹、上星。
刺灸方法 外用补法。心俞、隔俞针后施灸。
方义 睛明为治眼疾的常用穴。风池为足少阳与阳维之交会穴,补之以温经养血明目。心俞调补心血。膈俞为止之会穴,通经活血。内关为手厥阴经络穴,神门为手少阴经输穴,两穴安神补心。
2.脾虚气弱
症状和体征 视近清晰,视远模糊,目视疲劳,自喜垂闭,或伴病后体虚、食欲不振、四肢乏力,舌淡红,苔薄白,脉弱。
证候分析 脾失健运,化源不足,清阳不布,故能近怯远而现诸症。
治法 补中益气,健脾明目。以足阳明胃经、足太阳牌经穴为主。
处方 承泣 四白 脾俞 胃俞 足三里、三阴交
随证配穴 前额疼痛者,加头维、神庭。
刺灸方法 针用补法。脾俞、胃俞、足三里、三阴交针灸并施。
方义 承让、四白属足阳明经穴,是治眼疾效穴。脾俞、胃俞、足三里、三阴交调理脾胃,以助运化。
3.肝肾亏虚
症状和体征 远视力下降,目视昏暗,眼前黑花飞舞,伴头后耳鸣、夜寐多梦、腰膝酸软,舌淡红,少苔,脉细。
征候分析 目为司视之窍,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能视。肝肾两虚,持血不足,神光衰微,故视力下降、目现昏暗。目窍失养,则只花渐生。头昏耳鸣、夜寐多梦、腰膝酸软、苔少、脉细等,皆由肝肾精血亏虚所致。
治法 滋补肝肾,补虚明目。以足少明肾经、背俞穴和眼区穴位为主。
处方 睛明 攒竹 肝俞 肾俞 太溪 光明
随证配穴 眩晕者,加风池。耳鸣、耳聋者,加听宫、听会。
刺灸方法 针用补法。除睛明、现竹外,余穴针灸并用。
方义 睛明、攒竹疏调局部经气。肝俞、肾俞调补肝肾经气。太溪为足少明经原穴,滋补肾精。光明为足少阳肥经络穴,调补肝胆而明目。
【其他疗法】
1.皮肤针 眼周围穴位及风化穴等。轻度或中度叩刺,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或用电梅花针治疗。
2.耳针 眼、肝、肾、心、神门。每次选2~3穴,中等刺激。留针30min,隔日1次,10次为1疗程。
3.穴位激光照射 睛明、承泣、光明。应用小功率氦一氛激光针治疗,每穴照射2min,每日或隔日1次。
4.头针 枕上分线、枕上正中线。两区交替使用,每日1次,15次为1疗程。
[医案举例]
成X X,女, 10岁,学生。视力下降 2个月,两眼看黑板上小字模糊不清,而课本上小字则清楚可见。眼科检查,视力:左4.8(0.6),右4.9(0.8),双眼底正常。屈光度数:左一1.0DS,右一0.5DS。诊断:能近怯远(单纯性近视)。治法;益气养血,通络明目。取穴:承泣、睛明、钱明、风池。操作:承泣穴以30度角向睛明方向斜刺,有酸胀或流泪时,留针20min。翳明、风池产生针感后留针20min,每日1次,10日为1疗程。针4个疗程后,视力:左5. 0(1.0),右5.l(l.2)。l年后随访,视力:左4.9(0.9),右5.0(1.0)。(中国当代针灸名家医案)
[按语]
(1)针灸对轻度(小于一3DS)、中度(-3DS—-6DS)近视疗效肯定,对假性近视疗效显著。年龄愈小,治愈率愈高。多数患者一经配镜矫正,针灸效果往往不如不戴镜者为好。
(2)有人统计,在视力减退的学生中,近视眼占80%以上,说明防治视力减退的主要问题是预防近视。
(3)在针灸治疗同时,必须重视对眼的保护,坚持做眼保健操,做经络穴位按摩。在看书等用眼时间较长后,应闭目养神或向远处眺望,对于保护眼睛和预防近视具有重要作用。
第九节 斜视
斜视为邪中经络,气血不和,施脉失养,弛张不收,在双眼注视目标时,呈现一眼眼位偏斜的眼病。又称瞩目、风牵偏视等。
本病相当于现代医学的显斜,主要指麻痹性斜视。
【病因病机】
本病多因体虚,风邪外侵域肾阴亏应,肝风内动,亦或外伤,气血瘀滞,经筋弛级,目珠维系失衡而致。
1.风邪袭路 由于卫外失固,风邪乘虚袭络,气血不和,经筋纵缓。
2.肝风内动 可因劳累太过,将息失宜,肾元不固,虚风内动,或五志过极,或肾阴不足,肝阳偏亢,肝风内动而发。
3.外伤瘀滞 由枪弹金刃,跌打损伤,造成头眼外伤,气血瘀滞,经筋受损。
[辩证治疗]
1.风邪袭绝
症状和体征 目斜视,视一为二,或伴上睑下垂,发病急骤,或有眼痛、头痛发热,舌红,苔薄,脉弦。
证候分析 络脉空虚,风邪中络,目部的经筋弛缓不用,则目斜视甚视。风邪外袭,先伤皮毛,放初起可有头痛、发热等表证。
治法 祛风活络,调和气血。以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穴为主。
处方 合谷 风池 足三里
随证配穴 内直肌麻痹者,取睛明、印堂。上直肌麻痹者,取上明(眉弓中点,腿上线下火攒竹。下直肌麻痹者,取承泣、四白。外直肌麻痹者,取瞳子核、太阳。下斜肌麻痹者,取丝竹空、上明。上斜肌麻痹者,取球后、四白。
刺灸方法 针用平补平泻法
方义 合谷、风池疏风通络。足三里调气血,理脾胃
2.肝风内动
症状和体征 发病急骤,眼球偏斜,眼球运动障碍,不能向麻痹肌作用的方向转动,头晕目眩,耳鸣,面赤,心烦,肢麻震颤,舌红,首黄,脉弦。
证候分析 肝体阴而用阳,主升主动,升动太过则动风,故突发目偏视。因眼位偏斜,眼外肌麻痹,放眼球运动障碍。头晕目眩、耳鸣、面赤心烦、肢麻震颤和舌苔、脉象,皆系肝阳上亢、肝风内动之象。
治法 滋补肝肾,平肝熄风。以足厥阴肝经、足少明肾经穴和背俞穴为主。
处方 太冲 太溪 合谷 肝俞 肾俞
随证配穴 眼区某部位肌肉麻痹者,参照本病“风邪袭络”型治疗。呕恶痰诞者,加中院、丰隆。
刺灸方法 针用补泻兼施法。
方义 泻太冲平肝降逆熄风。合谷为治疗口服喝斜的要穴,有通经活络作用。太溪、肝俞、肾俞滋补肝肾,补益无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