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需要物质保障,也需要精神食粮。感谢伟大的路易·布莱尔,他发明的盲文为世世代代盲人锻造了一把能开启知识宝库的金钥匙。
但由于盲文书体积大,成本高,携带不方便,于是有人提出制作有声读物。据盲用产品专家科兹维尔说,爱迪生当初发明留声机,就是打算做盲人的有声读物之用,结果为全社会所共享。后来录音技术日趋成熟,由美国盲人基金会牵头和推动,正式出版了一批有声读物,受到盲人读者的欢迎,也为盲文图书馆所接纳。
听有声读物磁带和看书不一样。看书打个盹儿,醒来可继续往下读;听磁带时如果打盹,醒来就找不到头绪了,因为磁带不等人,你打盹,它照样前进。
要不要解决这个看起来很小的问题,取决于商人的经营理念。美国商家很善于“钻”小空子,既盯着大钱,也不放过小钱,于是发明了小小的磁带书签。
所谓磁带书签,实际是一个小型的简易开关。它一头插在录音机里,另一头攥在听者手中。听有声读物的人一旦打盹儿,攥着开关的手自然松开,录音机便停止工作,磁带也就不转了。当收听人清醒后再次握紧开关,磁带重又转动起来,便可继续收听,不会打乱原来的头绪。这种磁带书签,每只27.95美元。
随着数字信息时代的到来,有声读物发展为数字有声读物,进一步拓宽了盲人获取精神信息的渠道。一张这样的光盘竟能连续播放25个小时,等于容纳一本上千页的大厚书。古时候秀才进京赶考,需要书童挑着沉重的书结伴而行。如今一位博士出门,手提包里装十张八张数字光盘,能抵得上多少个书童?谁也说不清。这种先进的数字有声读物,在日本、瑞典、美国、加拿大等国已经出现。
1995年5月,一个国际性组织“数字无障碍信息系统协会”成立。其目标是要制定全球统一的数字无障碍标准,促进建立全球的数字有声读物图书馆,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所有盲人共享。20世纪末,虽然发明了读书机,将印刷体文字转换为语音输出,使盲人能独立地阅读印刷品,但是据测算,全世界所有的印刷品中,盲人直接或间接能阅读的只占5%。该协会希望,盲人终有一天能享用全部印刷品,而且花费低廉,浏览便捷。
一些有着残余视力的弱视者,他们不承认自己是盲人,不愿意学盲文,不愿意听有声读物,写字、读书仍保持与印刷体打交道的习惯。商家为了迎合这些人的习惯,就在放大镜上做文章。普通放大镜多种多样,技术简单,这里介绍一种高科技放大器。
这种放大器看上去很简单,由一个带屏幕的方盒和一个专用插头组成,其方盒实际是一部小型电脑。使用时把方盒放在电视机前,然后将印刷品放在方盒的屏幕上,将插头插入电视机,打开电源。这时,电视机荧屏上显示印刷品的文字内容,能放大70倍。弱视者阅读起来很清晰,且无眼睛疲劳感。写字也一样。将纸放在方盒的屏幕上,写出的字立刻在电视机荧屏上显示,可随时修改或补充,很方便。
为满足盲人的求知欲,过去开展图书馆的借书业务,现在进一步开展网上阅读业务。美国盲人残疾人国家图书馆从2000年8月起开通互联网阅读。当时有盲文书2,700多套,以后每年增加新书目。盲文书笨重而昂贵,有一台个人电脑,盲人读万卷书成为现实。
盲人有一台个人电脑,不但能在网上读盲文书,还能天天读报,瑞典就是这样。方法是:清晨,报社印刷所印完报纸后,将报上信息通过调频无线电站发送出去。订户在家中安装调频接收器并连接个人电脑,收到的报纸信息储存在电脑里,盲人可随时打开电脑,足不出户读晨报。
电脑帮助阅读,也能帮助创作。瑞典有一位优秀的脑瘫音乐家,他能作曲而手臂不听使唤。某公司为他建立一套特定的处理系统,不但将他创作的曲谱记录下来,而且合成整曲通过电脑演奏出来,以便他修改定稿。当然,脑瘫音乐家能如此,盲人作曲家更能如此。
电脑的应用,促进了盲文印刷业的发展。美国一家公司能将一页书的正反两面同时印译成盲文,速度之快,每小时达几百页。他们服务周到,大小业务概不拒绝:小到一两页的资料,大到整个图书馆的转译,并承揽电子书业务。
说到读印刷体书,聋盲人更感到困难。要解决他们的问题,最好的办法是电脑加无纸点显器,将语音输出改成点字输出。这样,阅读速度尽管慢一些,却也能读万卷书,使聋盲人共享现代科技文明。
最早的一种叫Alav,体积类似一台录音机。它的点显器一次只能呈现40个盲字格,也就是说,一次最多出现40个盲文字母。然后按一下前进键,才能第二次出现40格。这样,读一篇文章,一本书,需要不停地按前进键,很费事。
后来出现换代产品Optacon,意思是视觉、触觉转换器。它的先进在于多了一个微型摄像机,多了一个自动化功能。摄像机把印刷品中的整页书拍摄下来,立刻转成点字显示,而且点字不断更新,不断前进,无需人工操作。经过训练的聋盲人,每分钟能读45个字,最快的超过80字。
说起点显器,日本东京大学的研究人员用极好的塑料薄膜制造一种柔韧的能抗电振的轻型点显器。其尺寸4×4厘米,厚1毫米,重5.3克。这种点显器一次只能呈现24个盲字格(等于4个六点),但能连续不断地呈现盲字点。研究人员预言,有了这种超薄型点显器,就能研制口袋式电子书,走到哪里读到哪里。
书报中常有插图、照片、图表等难以转译,虽然当代已经有了制作浮雕图案的机器,能印制地图、人体解剖图和一些简单的表格,而复杂的图案尤其是绘画作品,盲字就无能为力了。这就是说,盲人注定不能获取美术信息。对于这一点,科学家始终没有放弃探索,现在总算有了一些眉目,出现一丝曙光:
日本KGS公司研制成世界上第一台盲用电脑图像显示器,其体积为6×8英寸。它有三千多根微型塑胶棒,能上下活动,构成多种多样的图形,使盲人能触摸复杂的图表,乃至活动中的图像。
无独有偶。美国马里兰州“国家标准与技术学会”的研究人员,也正在探索盲人触摸图像问题。该学会以电脑工程师约翰·罗伯兹为首的研究小组,所涉及的图像显示器是这样的:上面是一块布满网眼的金属板,下面有3,600根细棒,棒的上端是纤细的圆形平帽。当细棒上升时,那些圆平帽恰好穿过金属板的网眼,并且轻轻地被卡住,免得细棒回落。这样,凭借数千根细棒或上或下地轮番活动,使用者可随心所欲地创造出千变万化的图像。由于显示器与电脑相连接,最终电脑纸上可出现能触摸的画面,从而解决了盲人不能摸图、制图的难题。
以色列有一位前苏联的移民罗曼·高斯门博士,他自己就是盲人,很理解盲孩子们对电脑游戏的渴望。于是他开发不少软件,使所有的Windows游戏都具有音频输出功能。同时在电脑上增加点显器,让盲孩子不仅听到声音,还能触摸图像,比如人的头像,甚至面部表情等。
高斯门博士的软件能玩许多游戏。比如:捉迷藏游戏,扫雷游戏,跨越障碍的赛车游戏,在涉猎场击毙鸭子和狼群的游戏;更有太空大战游戏,射击飞速移动的目标……所有这些游戏,盲孩子和明眼孩子可以共同玩耍而无障碍。
总之,神通广大的电脑是盲人忠实的好帮手,好朋友。当前,研究电脑,开发软件,在全世界盲人中蔚然成风。盲人上大学,读博士,当律师,成为科学家等等,都离不了电脑。可以说,有了电脑,盲人的就业范围将无限制地拓宽,盲人的潜能将无穷无尽地被挖掘,终有一天,能与明眼人平起平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