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译自国外盲人刊物上的文章,值得盲人朋友了解。
一、世界第一所盲校
有人问:世界第一所盲校是谁创建的?什么时候?什么地方?
1771年的一天,法国教育家范伦丁·海叶,在巴黎集市上看到一场特殊的表演。参加表演的是一群盲人。他们穿着古怪,化妆奇特,还戴一副大大的用硬纸板做成的眼镜,令人感到滑稽可笑。他们拉着破旧的手风琴,唱着粗俗而不成调的歌,无非是向观众乞讨几个活命钱。
范伦丁看了感到深深的悲哀。也就这时候,他萌发了要让盲人受教育的思想,还盲人以人的尊严。
后来有一次,范伦丁见到一位奥地利的盲人女钢琴家和作曲家,不但聆听了她美妙的演奏,还亲眼目睹她用针尖扎写出的字母。盲女的才华增强了范伦丁的信心。他想:盲人能用手指鉴别突起的字母,就有能力读和写。他们应该受教育,应该成为文明社会中的一员。
就这样,范伦丁经过一番准备,1784年在巴黎创建了世界上第一所盲校:皇家盲青年专科学校。
这开天辟地的创举,为盲人打开了知识大门。当时的盲校虽然不可能培养出大学生和博士生,却孕育了一位了不起的天才、世界盲人的造福者路易·布莱尔,因为他是该校的学生。
二、马德里盲人博物馆
在西班牙首都马德里,有一座耗资巨大、工艺精美的盲人博物馆,吸引游客纷至沓来。
在这座博物馆里,陈列着世界伟大建筑的微缩模型(1比150),如埃菲尔铁塔、伦敦桥、克里姆林宫、金字塔、自由女神像等等。盲人有幸在此亲手触摸这些微缩景观,如身临其境一般,既增长知识,又是绝妙的艺术享受。
博物馆的建造者是谁?西班牙盲人协会。人们吃惊地问:一个盲人组织哪来那么多钱?说来西班牙盲协走运,在一次抽彩中得了大奖!他们决定把奖金用在盲人身上,建造了这座博物馆。它动用了4万8千人,历时4年半,耗资美元90个亿。工程浩大,非同小可。
三、盲人农场主
尼日利亚有个盲人叫米奇欧·武德,曾上过专门的盲人农学院,还在伦敦学过园艺栽培和热带农业学。他拥有一个很大的农场,栽种土豆、山芋、车前草、木薯等。他饲养家禽,开办禽产品加工厂。
四、乡村盲教师
阿贝特·柬·罗杰卡是印度一位盲教师。他在乡村一所国立小学三年级教书,学生都是健全人。他每天乘公交车上班。学生们早早在车站等候,见到老师下车,孩子们急忙过去接过他手中的盲杖和公文包,搀扶她进学校教室。下午放学,学生送他上公交车回家。有几次恰逢下雨,学生们挽留老师在村里过夜,阿贝特谢绝了。可是孩子们不干,抢走她的盲杖和公文包,高兴地说:“看你怎么回家?”
阿贝特刚来学校的时候,村民们怀疑地望着她,不相信盲人能教书。时间一长,阿贝特取得学生家长的信任。他们看着那密密麻麻的点字,听见那语音表的报时,真是惊讶不已。村民们感叹地说:“你看不见,却有知识;我们睁着双眼,却愚昧无知。”
五、盲人电视主持人
也是在印度,有一位21岁的盲姑娘安鲁达·高波,在一家BPN电视台的新闻频道主持新闻广播。她英语很好,荣获金奖。安鲁达手摸盲文稿,用流利的英语播报新闻。
六、盲人跳伞
一位名叫盖尔·太傅雷杰的盲人,在美国科罗拉多州跳伞中心,以每小时140英里的速度跳伞成功。有一位经验丰富的教练陪同他跳伞。
刚打开跳伞锁离开机舱门的时候,盖尔的确感到害怕。后来逐渐放松下来,竟然陶醉于降落的状态。风在耳边呼啸,他与教练说话都很吃力。盖尔在登机之前受过训练,此时教练大胆地让他自己驾驶降落伞,直到离地250英尺时才由教练亲自操纵。他们以坐姿稳稳地降落在目标的中心点。霎那间,盖尔感到无比的兴奋与满足。他说:“跳伞真好。盲人也能胜任。”
七、救人的盲英雄
带轮·海尔宾是澳大利亚的一位盲工人。他严重弱视,眼前的东西都看不清。
一天下午三点钟左右,带轮在站台上等火车,要赶去悉尼上班。这时候,一辆机动轮椅驶上站台,轮椅中坐着一位肢残女子。不知为什么,那轮椅突然翻倒,连人带车掉到站台下的铁轨下。此刻,火车很快就要进站,残疾女子命在旦夕。就在人们的惊呼声中,带轮跳下站台,扶起轮椅和受伤的女子。在众人的帮助下,那女子被担架抬走了。这时候,火车呼啸着进了站!
八、多才多艺的盲人
盲人能做些什么?这是健全人经常提出的问题。回答这个问题,最好不谈理论,看事实。
美国阿拉巴马州的幽·雷英斯,三岁时一把剪子伤了他的左眼,后来右眼的视力也逐渐衰退,最终双目失明。令人吃惊的是,这位生活在黑暗中的人,有着极其丰富的经历,超出常人的想象。
幽·雷英斯上过盲校,也上过大学。他当过童子军领队,当过教师,当过棒球队教练,当过农场主。他甚至涉足于政界,当过12年阿拉巴马州众议院议员。作为农场主,他亲手给猪作阉割手术,做疝气切除。雷英斯还是个音乐爱好者,弹钢琴,谈吉他,吹长号。他发现吉他和五弦琴的音色各有所长,便把它们融合在一起,创造出一种新的乐器Guijo,很受欢迎。
雷英斯很有个性,具有冒险精神,对什么都感兴趣,愿意试一试,闯一闯。他最大的本事,是走路不拿白手杖。很奇怪,他身上似乎有一套天生的类似蝙蝠那样的声纳系统。走路时拍拍手,剁剁脚,就能感受到前方的物体的回声!15岁时,凭回声他能发现铁丝网和竹篱笆,绝不会碰上去。一直到50岁,他才拿白手杖走路,也仅仅是在陌生的地方和人群拥挤的场所。
雷英斯双目失明以后母亲很悲伤,他常常安慰母亲,说:“妈妈,不要哭,我不怕黑暗。”后来他写了一本传记,标题就是这句话:《我不怕黑暗》。
九、被允许携带武器的人
27岁的盲人凯瑞·迈克威廉斯,是美国北达科他州大学的学生。不久前,他被批准可以携带枪支。在美国,个人携带武器需要三个条件:一是交费,二是通过严格的背景审查,三是进行射击考试。凯瑞第一次考试失败,第二次获得成功。他的成绩是:在七码以外,向黑色目标射进了十发子弹,尽管他是个只有一点光感的人。
十、好心的出租车司机
黎巴嫩有一位好心的出租车司机,叫左佛卡·阿卜杜拉。他免费接送盲人乘客,来往于首都贝鲁特及其郊区,为黎巴嫩盲人上下班带来很大方便。黎巴嫩盲人说,阿卜杜拉的家境并不富裕,他给盲人的礼物是百万富翁所不曾给的。阿卜杜拉患小儿麻痹后遗症。1981年,他创立了黎巴嫩残疾人联盟,为争取残疾人权利而斗争。由于他的贡献,阿卜杜拉荣获2004年詹姆斯·威尔助盲奖。在接受奖状时,阿卜杜拉谦虚地说:“我做的事,别人都能做。”
十一、云游盲诗人
19世纪的 乌克兰,有一支数以千计的庞大的云游诗人队伍,他们的成员都是程度不等的视残者。这些云游诗人没有固定的演出场所,走到哪里唱到哪里,城市、乡村到处有他们辛劳的足迹。他们表演的节目,大多是长篇叙事诗,歌颂哥萨克的英雄事迹,歌颂乡村中正直、高尚的好人好事。这支云游盲诗人队伍,在乌克兰的历史上留下光辉的一页。他们中不少人活到20世纪60年代,后来就消声灭迹了。
十二、与纳粹作斗争
奥地利围堰那盲校有一个校内博物馆,陈列着许多珍贵的历史文物。其中有布莱尔盲字发明前的写字工具,有凸起的便于触摸的图表,有多种盲文书写器械,还有一副难得的盲人油画……二次大战期间,德国法西斯占领奥地利时,围堰那盲校被迫解散,学校为德国军队所占用。那时为了保护这些珍贵的文物,不被纳粹分子所践踏,盲校教职员工冒着极大的危险,将文物隐藏到全国各地。直到希特勒垮台以后,盲校复课,这些珍品才又重见天日。历史文物固然可贵,师生们向恶势力作斗争的精神更可贵!
十三、抗战盲英雄
第二次世界大战希特勒占领法国以后,法国出现一位年轻的抗战盲英雄,他叫杰克斯?路西让。八岁失明的路西让当时才16岁,居然领导一个由数百名身体健全的男女青年组成的地下组织——法国抵抗运动。他们办地下报纸,在公交车上、大教堂门前、巴黎地铁站等向群众散发。报纸揭露希特勒罪行,猛烈抨击德国法西斯的侵略行径,号召民众起来抗战,解放祖国。当时形势很残酷,战友们一个个被捕,慷慨就义,而路西让巧妙地躲过劫难生存下来。战后,他写了一本自传,题为《光明》,描述了这段光荣的经历。
十四、盲文信不免费
一位以色列读者写信向《西格勒》杂志编辑反映,以色列盲人遭受不公正待遇。盲文信和盲文读物邮寄免费,是世界各国共同的政策;而以色列则不然,盲文信也要付邮资。盲人们向以色列邮政总长提抗议,邮政总长回答说:“你们盲人为什么要写信?有收音机听就行了。”
十五、俄罗斯盲人
“全俄盲人社团”成立于1925年,可说历史悠久。前苏联时期,其业务范围比较广,包括盲人工厂、盲人诊所和盲人中小学。苏联解体后,业务范围日趋萎缩。1990年以前,全俄盲人社团所管辖的盲人工厂有工人五万,1993年降到三万。盲工人的月工资平均为40美元,最低者15美元。俄罗斯盲人就业率只有20%,几乎都集中在专门的工厂里劳动,无其它职业可选择,就是受过高等教育的盲人也不例外,就业单一化。
俄罗斯盲人可读的盲文书很少,全俄盲人社团的机关刊物《我们的生活》,成了盲人主要的读物,当时有一万个订户。刊物的编辑们在办公室工作时,常常传来刺耳的电锯声和叮当的敲击声。来访的外宾问主编为何在噪声中工作,主编苦笑道:“为了生存,我们的楼房有一部分出租了,是一家木制品加工厂。”
十六、新西兰政策
新西兰对盲人的定义很严格。政府规定,视力在0.05以下,视野不得超过五度角,方为合法盲人。这一点比其它国家都严格。
新西兰的盲人福利,仍使用那陈旧的术语“残废人救济金”。在政府看来,盲人是救济对象,而不是创造财富推动社会进步的劳动力。新西兰的《社会保障法》规定,发放救济金时,不考虑盲人本人的收入,而要考虑其家庭和配偶的经济状况。若配偶收入高,救济金就减少。“新西兰盲公民联合会”认为这种规定不合理,要求纠正。
十七、西方的残疾歧视
看似英国是个发达国家,但社会对残疾人的歧视触目惊心。1995年在被调查的残疾人中,有54%的人说他们遭到过暴力威胁,有56%的人说他们受到精神虐待。一位45岁的盲人说:“有人向我扔石子。一些地痞流氓向我身上吐痰。”一位26岁的盲女说:“亲戚们拽我的头发,对我拳打脚踢。”一位55岁的肢残者说:“有一次,一个陌生人追上来骂我,抢我的轮椅,迫使我离开轮椅自己走。”
据1996年调查,有50%的老板不愿意雇用残疾人工作。有些店主,讨厌残疾顾客到他商店买东西。他们说:“快走开!看你这个样,真令人恶心。以后别再来了,免得打扰别的顾客,影响我的生意。”瞧,老板宁可不挣钱,也不想见到残疾顾客。更难以置信的是,一家著名的杂志公然使用“瘸子、瞎子、聋子”这一类陈旧而粗俗的语言。可见,英国歧视残疾人现象令人发指。
在自我标榜民主自由的美国,盲人同样难逃被歧视的厄运。
一天,麦柯里盲人夫妇到朋友家参加婚礼回家晚了,便想到旅馆过夜。可是旅馆经理死活不让住,理由是:旅馆有规定,不接待残疾人,因为残疾人行动不便,磕磕碰碰容易受伤,便以此要求赔偿医疗费。
有一次,一位盲人牵着导盲犬去一家私人诊所看病,被拒之门外。同样,有一次他牵着导盲犬去餐馆用餐,也不被接待。
一位盲人拿着支票去银行兑换现金,出纳员要求出示证件。盲人拿出身份证和信用卡,出纳员却坚持要看驾驶执照。盲人说:“我看不见,不能开车,哪来驾照?”怎么解释,出纳员就是不予办理。盲人向银行高管交涉,并向有关部门反映,但无济于事。打电话,写信,来来回回折腾了四、五年,银行方面才答应修改对盲人的政策。这么一件不大的事,前后花了好几年的时间。
工厂里不能同工同酬的现象,在《美国残疾人法》颁布之前很严重。盲工人和残疾工人每小时工资60美分,而健全人每小时1.5至2美元。
盲女杰尼斯是一所普通公立学校的十年级学生。她爱唱歌,是学校合唱队中惟一的盲歌手。一天,她向老师提出领唱的要求。老师哈哈一笑:“你连调都唱不准,还要求领唱,真是异想天开!我看你是个盲人,照顾你,你却得寸进尺。这学期就算了,下学期你别来了,合唱队里夹杂着瞎子有碍观瞻。”
当天夜里杰尼斯自杀了。没有留下一句话,一张字条。事情就那么简单。
盲生遭歧视,盲教授也不例外。一所大学新闻系主任培基·彼得,是该校的一流教授,社会上颇有名气。由于他是盲人,有一次,一名学生竟然当众向他提出这样的问题:“眼瞎、耳聋、缺胳膊少腿,你认为哪一种残废最糟糕?!”
由教授联想到盲聋哑学者海轮·凯勒,儿时被马戏团招去当演员,当一名“逗人笑”的滑稽小丑。
十八、澳大利亚盲人
澳大利亚的盲人组织叫“澳大利亚盲公民全国联盟”,成立于1975年。有主席一人,副主席四人,各司其职。该组织有自己的电台,每天用中波频率向全国广播,听众既有盲人、残疾人,也有健全人。“联盟”召开全国大会时,就通过电台进行直播。澳大利亚有盲孩子幼儿园,以盲为主,也接收健全孩子。这一点,和美国的幼儿园恰好相反。“联盟”还有援外任务。在越南,他们帮助建立盲文印刷所,还培训健全人学盲文,让这些骨干份子在盲人中进行文化扫盲。所有援外经费,都由“联盟”负责。
十九、盲人警察
在比利时警察部队中有一些盲人警官,他们与罪犯作斗争立下汗马功劳。
这些盲人警官的任务,不是爬山涉水外出追捕逃犯或侦查案情,而是坐在专门的“听室”里,利用高科技窃听装置,专门窃听嫌疑犯们的秘密交谈。不管嫌疑犯们躲在哪一个角落,彼此间说什么暗语黑话,或者故意拿腔拿调改变嗓音,盲人警官们都能凭借自己敏锐的听力,听懂嫌疑犯们说些什么,而且能迅速确认他们的身份。
为了圆满完成任务,盲人警官努力学习外语和各种方言。有一位叫沙夏的警官会七种语言,并正在学第八种。他们认为,人的嗓音和人的指纹一样,千差万别绝不重复,具有独一无二的特性。
二十、布莱尔纪念币
2009年美国造币厂将发行40万枚银币,以纪念盲字发明者路易·布莱尔诞辰200周年。银币正面是路易·布莱尔头像,反面用盲字点拼出发明者的名字。
二十一、盲字邮票
2005年10月15日国际盲人节,南非政府发行世界上第一批盲字邮票,共28万枚。邮票上,可触摸到突起的盲字:hello。
二十二、盲人演员
美国洛杉矶一家演艺公司,有一支盲人、肢残人剧团,2001年6月举行首次世界性公开演出,演出戏剧《揭露》的全部剧目。从2000年起,他们外出旅行演出,到过学校、图书馆、社区中心、青年营、老年居住区等50多个场所,观众有数百人之多。他们旅行演出,目的在于宣传教育公众,提高公众理解并接受残疾人的意识。该演艺公司还是一个教育机构,凡有志成为演员的残疾人都能在此受到培训。不久前,该剧团应邀参加第四届国际盲人戏剧节,受到热烈欢迎。
二十三、盲人驾车的探索
美国一位八岁失明的银行经理麦克·纽曼,在飞机场跑道上开汽车,时速达到142点8英里。纽曼开车,是在他继父—— 一位驾驶教练的无线电支援下完成的。这虽然不是大马路上真正意义上的驾车,却是一个勇敢的创举。
二十四、登山英雄
美国盲人埃里克·维很美而13岁时失明,酷爱体育运动。1985年,在盲人夏令营学习爬山产生浓厚兴趣,从此一发而不可收。1995年起,他正式开始登山生涯,五大洲的著名高山都留下他大无畏的脚印。被他征服的名山,分布于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俄罗斯、坦桑尼亚、肯尼亚和尼泊尔。最后来到西藏,和六名西藏运动员一起登上喜马拉雅山。埃里克的运动生涯很广泛,除了登山,他还喜欢长距离骑自行车,喜欢跳伞和滑雪,参加马拉松赛跑。他曾经是中学体育教师和摔跤教练。
(译自Braille Forum和Matilda Ziegler Magazine for the Bli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