翌年一度的世界读书日又到了,在这个日子里同盲人朋友们交流一下与盲人阅读相关的话题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
人们常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所以读书对于人的全面发展与进步、对于提高民族素养和国家的兴旺发达都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人的智慧大小,除了先天形成的因素外,更主要的还是取决于后天的学习,取决于持之以恒的阅读。由于视力缺陷,与明眼人相比,盲人的阅读生活有着较多的障碍。曾几何时,盲人只能听广播了解外部信息,通过摸盲文书学习有限的专业知识。由于盲文书的出版发行非常有限,加之它厚、大、笨、重,因此受到极大限制。在书店里看到一本自己非常想看的书,因为不能读汉字而只能放弃。
盲用电脑的出现给盲人的阅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盲人不但可以读自己想读的盲文书,更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通过语音合成软件听读电脑上存储的大量电子书、听读网上的新闻、评论、参与论坛讨论等;不仅如此,又有了专为盲人设计生产的盲用听书机,这样就极大地扩展了盲人的视野,丰富了盲人的文化生活,对全面提升盲人的综合素质,促进平等参与和实现共享人类物质文化成果大有裨益。
但是,当计算机和网络在盲人中间日益普及的形势下,轻视盲文、忽视提高传统读写能力的思想倾向和言论在网络上、在盲人中间逐渐产生,我把这种言论概括为“盲文无用论”。人们忽视盲文作用的主要理由是:现在大家已经用上了盲用电脑了,掌上电脑也越来越普及,谁还用盲文呢?2006年11月,网络上刊出了《北京娱乐信报》一篇题为“盲人上网写博客交流畅 盲文何去何从引关注”的报道。一位从事盲用软件开发的人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盲文不是盲人的文字。因为有的盲人不是先天性失明,而是后来成人以后才变盲的,他们没有学习过盲文。即:盲文并不适合所有盲人。”他还列举了盲文的其它缺点,以进一步证明盲文的劣势。的确,对于盲文,我们真是既爱又烦。爱它,是因为只有掌握并用好它,我们才能掌握专业技能,才能步入知识和文化的殿堂;也正是有了通过运用盲文学到的那点科学文化知识为基础,我们才掌握了计算机,步入了信息时代。烦它,是因为它厚大而笨重,一本汉字书变成盲文版往往要装订许多册,携带起来极不方便;由于出版能力的限制,盲文书种类也不能满足广大读者的需求;且近十多年来,盲文书价格昂贵,少则二三十元,多则上百元,买盲文书对收入低的盲人实在是不小的负担。自从出现了盲用电脑和听书机,极大地扩展了盲人获取信息的渠道。需要查找什么资料,到互连网上转一圈,许多问题都解决了,人们把盲文抛到了一边,似乎这辈子再也不用它了,就连我自己用盲文的时候也比过去少多了。那么,盲文的价值何在?传统阅读方式的价值何在?我们真的能把盲文彻底抛开么?真的要和盲文断交么?按我个人的看法,尽管我们已经可以用盲用电脑和听书机等设备来获取各种信息,并且也能在计算机上撰写文章,记录亲朋好友的联络信息,但是计算机并不能取代盲文,传统读写方式仍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
其一,尽管计算机在盲人当中日见普及,但我们并不能时时都不离计算机。且不说因停电或计算机出现故障,就是在一些场合,盲人使用计算机仍受到限制。大家是否知道,眼下会议发言、课堂讲课等,许多情况是看着笔记本电脑完成的;甚至电视节目主持人和节目嘉宾也是人手一台笔记本电脑,一边看一边主持和参与节目。当看着明眼人边操作电脑边发言和说话时,我们盲人就只有羡慕的份儿了。一次,跟一位朋友聊天的时候,听说有些盲文不很熟练的盲人朋友在会议发言时边听耳机里的电子语音读讲稿边发言深感惊异。我个人认为,这种办法即使可以完成一些会议发言,但可能会或多或少地受到会场环境等条件的影响,精神必然要相当集中才行,不如摸盲文发言来得轻松便利。
其二是用耳朵听读和用触觉摸读的效果不同。常用各种听书机听书的盲人可能会有这样的体会,当文章引用某人的讲话或文章原文时,我们往往只知道引文从哪里开始,但却不知道引文到哪里结束,读盲文则不会发生这样的尴尬事。我们知道,触觉和视觉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感知方式,但就读书而言,二者却有些共同性,即二者都能感知书面符号的形态。由于这个特性,摸读盲文不仅可以像视觉阅读那样通过识别不同形态的盲文符号来读取文字信息,还可以感知由突点组成的图形、表格、标点符号等,调动盲人头脑中的形象思维,这对盲人掌握以公式和图形为主要表达手段的数学、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知识和阅读相关文章都是非常必要的条件。通过摸读,还可以真切地感受报告、申请、书信等文体的不同书面形式和表达效果,有利于盲人熟悉和掌握这些应用文体的书面写作形式,从而为在计算机上完成这样的写作打基础,有利于明盲之间的交流与交往。而用耳朵听书是无法做到这些的。
有位网友说过这样一句话,比较好地说明了听书为什么不同于摸书:“用手触摸盲文获取到信息传达到大脑,和用听觉获取语音信息传到大脑,在记忆的时候分属不同的记忆类型。所以优劣之势立判。”我理解这句话的意思是:听书是通过声音记忆对信息加以存储,而摸盲文则是通过形态记忆来存储信息,因此摸书留下的印象更深刻。触觉摸读也像视觉阅读一样,思和读始终是同步进行的。没有思考的阅读是毫无意义的阅读。人们不仅是在阅读完毕之后才掩卷沉思,更多的则是在阅读过程中边读边思考,尤其是阅读逻辑严密的理论文章更是这样。在读书过程中,当一个思考过程进行的时候,摸书的手便自然而然地停在了一个地方,读书暂时停止;当一个思考过程进行完毕,摸书的手便继续读后边的内容。在这个过程中,读书的手和大脑之间的配合是极其默契的,是在人的无意识当中进行的。人们正是在这样的阅读过程中完成对阅读内容由浅入深地分析、归纳、综合、概括等理性思维过程,进而达到深入理解阅读内容的目的。有朋友提到:用电脑听文章,当需要对一些内容进行深入分析时,用挪动左右光标键逐字听读的方法也是可以达到读与思同步的效果的。对此,我也有类似体会;不仅如此,当需要时,还可以在计算机上通过一些操作知道组成某个词的汉字字意。但从感觉上说,逐字听读和用手摸读相比,后者语感更强些。因为摸读是在心里轻声默读,需要时还可以念出声音,这样进入大脑的信息更联贯,语感更强,便于前后意义的联系。同时,用手摸读还能在头脑中留下自然段落的整体形象,使记忆更有层次。总而言之,较之用电脑等设备听书而言,盲文更有利于深入而精细的阅读,特别是学习型阅读,而这一类型的阅读不论是对明眼人还是对盲人都是极重要的。如前所述,明眼人的电脑应用程度已经达到一个相当的水平,但传统书籍在明眼人的阅读中仍然占有重要地位。盲人读盲文书就相当于明眼人读汉字书。因此,不能因为盲文书与电脑相比呈现出某些缺陷就彻底否认它的价值。
诚然,盲文书厚大而笨重,不容易收藏,而从事盲文出版翻译的人员也屈指可数,这些都是盲文受限制的重要原因;然而事物的发展不是一成不变的。计算机和网络不仅方便了明眼人的阅读、让盲人利用听觉用上了电脑,也产生了运用信息技术处理盲文的手段。我们的盲用计算机软硬件开发者不仅研发盲用语音软件,而且还在努力研发能够处理和显示盲文点字的盲文软硬件产品,如盲用笔记本电脑和点字显示器,也叫点显器,并且用计算机按照盲文分词连写规则处理盲文分词的准确性也较高,从而使传统的盲文与先进的电脑相结合,使传统的盲文传播方式发生了革命性变革。当然,现在的点显器只能逐行显示盲文,还达不到像读传统盲文书的效果,但随着电子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科学家们一定可以制造出更好、更先进、更便宜的点字显示器。我们目前通过计算机只是能听读些文字信息,实现了同健全人一般的文字交流,但还不能阅读数理化等内容并与健全人交流,而这种交流或许会通过将来的点显器来实现,而不是语音软件。如果真正的盲用电脑和点显器得到广泛应用,我们不仅可以用耳朵听,还可以用手摸,那时候,我们能够获得的信息种类和表达形式会比现在更多,盲文也不再是厚大而笨重的了。
既然盲文仍有其不可替代的使用价值,我们就应当重视提高自己的盲文读写能力,提高运用盲文的水平。但是,盲人群体的盲文水平却不容乐观。由于盲人教育水平滞后,文化水平偏低,许多盲人没有机会系统地学习盲文知识,相当多的盲人只是初步掌握一些盲文拼写和标点符号的知识,盲文摸读熟练程度不高;写盲文时,拼写词语不规范、分词不正确,意思表达混乱不清,错点漏点连篇。有的盲人朋友竟然自从学校毕业二三十年再没摸过盲文、写过盲字。这种情况说明,盲人群体的读书条件急需改善、读书意识亟待增强。我们有的盲人同志在按摩方面获得了考核中级和高级职称的资格,而盲文水平却相当低,答卷时不能正确表达自己的意思,别人无法为他改卷,影响了考核成绩。另一方面,盲人当中识盲文者比例也不高。全国许多地方开设了盲文阅览室,但却光顾者寥寥,其原因固然与盲人出行不便有关外,也与盲人盲文基础若和读书意识淡漠有关。据我了解,国家有关残疾人事业的发展规划中虽有扫除文盲的内容,但在实际工作中针对成年盲人的扫盲班却没有办过,半路失明的盲人学盲文无门,这对盲人个人的发展时分不利。由此可见,提高广大盲人群众的盲文水平仍然任重道远,需要广大盲人群众的不懈努力和社会各方面的鼎立支持。在这种形势下,宣传盲文无用论是非常有害的。
我在这里大谈盲文阅读的种种好处和重要性,并非是要大家只摸盲文而不用电脑,而是试图从阅读规律上阐述二者的区别,进而认识读书与听书的差异。中国盲人协会副主席李伟洪说:“盲书也和明眼人的汉字书一样,是不会被电子读物完全取代的。盲书毕竟是盲人最主流的信息承载工具。而且和听来比较,盲人摸字等同于明眼人的看和写,是加深记忆的最好方式,所以盲书是他们最适合学习的工具。网络是对盲书阅读方式的一种更好的补充,说二者是相互弥补的形式更为贴切。”电脑给盲人带来的好处是人所共知的。因此,我希望有条件的盲人朋友都要掌握电脑,那样可以极大地拓宽我们获取信息的途径和数量,而且对于拓宽盲人就业领域,实现盲人职业多样化具有重要意义。但是,我们在充分享受计算机带来的便利的同时,还要清醒地看到盲文所起到的作用,这样才能做到相互补充,取长补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