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床头柜上,总是摆放着一本书。每天早晨起床后,我都要习惯性地用手摸摸书皮,然后打开,深深地嗅一嗅书中散发出的淡淡纸墨香。随之,心间便似有一股热情与力量在升腾、激荡。这本书就是前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文革”后我购买并阅读的第一部外国小说书。书中所生动描述的那异域深厚的人文历史、独特的风土人情、别样的自然景象,特别是主人公保尔·柯察金身残志不残的顽强精神,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但我真正与之结缘并视其为“枕边书”,却是在我人生发生重大转折以后。
1985年,我29岁,是驻浙江某海防部队的一名营职干部。领导的器重、部属的拥戴、工作上的得心应手,令我春风得意,踌躇满志。然而此时,命运之神却无情地将我从事业的高峰推下人生的低谷,我在一次执行抢险任务中,不幸头部负重伤,最终导致双目失明。后经组织批准,我怀揣一等伤残军人证书,离开火热的军营,回到久别的家乡——江苏省东台市长期休养。
但是,浓郁的乡情、亲人的抚慰、宁静的乡村生活,并没有减轻我因身残而造成的心灵创伤,相反,过分的冷清、寂寞和无聊,却加重了我内心的忧伤与痛苦。我焦躁不安,悲观失望,整天是愁眉不展,无精打采,甚至不愿走出家门与外界接触,整个人就像是一只被霜打过的茄子,蔫巴巴,软塌塌的。善良、贤惠的妻子见我这副模样,心里很是着急,可她除了对我好言相劝和柔情相拥之外也想不出更好的办法帮助我走出这人生的沼泽地。
这年夏季的一天,妻子在曝晒我从部队带回的几大箱子书籍时,突然问我:“你不是闲得荒吗,我给你念念书好不好?”书?!我平生最爱的就是书,当兵十几年间,我省吃俭用购买各类图书近千册。我平时的业余时间大多也以书为伴,书确实是我在部队得以快速成长和进步的阶梯啊。可伤残的沉重打击和精神上的消沉颓唐,却令我万念俱灰,“读书”之好也似乎遗忘殆尽了。如今妻子的这句发问有如闪电划过夜空,重又唤起我对书的美好记忆和对读书的渴望。于是,我兴奋地应道:“好啊!”“读哪本书呢?”“嗯,——,就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吧。”打这起,妻子每天都挤出时间为我读书,而我更是乐此不拒。三十分钟,我不嫌短;一两个小时,我觉长。妻子低吟浅唱、读得认真,我静心凝神、听得仔细,几乎这个身心都沉浸其中,全部情感随着书中人物命运的跌宕变化而翻江倒海。就这样,一连二十多天,妻子就把《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给念完了。真是彼一时此一时,如今我以听读方式重温这部名著,内心充盈着从未有过的强烈感触与感悟。
苦难的战争岁月、燃烧的战斗烽火、火热的建设场景、不同的思想行为、起伏的感情波澜、多样的社会风貌······,书中展现的这一幅幅栩栩如生的历史图画,让我迷醉、惊叹,自己仿佛走进了前苏联那特定的年代,而主人公保尔·柯察金的崇高思想、坚定信念、钢铁意志、无私奉献和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革命精神,更令我感动、钦佩,以致汗颜。最震撼我的是,从该书后记所介绍的背景资料中,我得知,保尔的原型其实就是作者本人,书中的故事情节大多为作者的亲身经历。奥斯特洛夫斯基15岁加入红军,当过骑兵、侦察兵,参加过无数次战斗,多次负伤和立功。后因身残而转业地方,18岁被鉴定为一等残疾。但他把残疾鉴定书给藏了起来,瞒着组织重新分配了工作,直至23岁两腿瘫痪、双目失明、疾病缠身,这才不得不离开工作岗位。即便如此,躺在病榻上,生活完全靠他人料理的他,仍以惊人的毅力和忘我的精神,创作并出版了影响广泛的长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接着又撰写第二本长篇《暴风雨的女儿》,可就在该书第一部修订工作完成后的第八天——1936年12月22日,他却与世长辞,年仅36岁。奥斯特洛夫斯基是革命的功臣,人民的英雄,更是永不下战场的勇士、真正的强者。相比之下,我有什么理由只沉迷于个人伤痛之中,而自爱自怜、自暴自弃?!又有什么脸面躺在微不足道的功劳簿上睡大觉?!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一个人的生命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终时,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烈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奥斯特洛夫斯基说得多好!他以他短暂的一生作了最好的诠释。我作为一名军人、共产党员,也应当努力这样去做啊!残月亦有光,残荷能结藕。只要精神不倒,只要发奋自强,残缺的躯体照样可以跳出美丽动人的舞姿,奏响悦耳动听的乐章。从此,奥斯特洛夫斯基的这段名言成了我励志强心的座右铭。《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成了我须臾不可离开的“枕边书”。从此,我的生命之火重又被点燃了起来,我的人生风帆再次高高扬起。
我首先从日常小事做起。以平和的心态,对待因失明而带来的种种不便与艰难。不厌其烦地学着做家务和料理自身的生活,协助妻子教育、辅导女儿的成长和学习,勇敢承担起家庭负担,全力履行一个丈夫和父亲的职责,从而给妻儿以乐观、自信、负责人的男子汉形象。
我走出家门,融入社会,积极参与家乡建设。我利用自己所掌握的政策和法律方面的知识,满腔热情地为乡亲们服务,如解答他们的各种疑问,帮助他们在脱贫致富中出谋划策,甚至代他们写诉状、打官司。我在部队从事过新闻工作,有一定的新闻写作经验,而家乡缺少这方面的人才,我便主动联系镇通信组和广播站的同志,同他们一起举办新闻报道辅导班,亲自登台授课,带着采访、用心改稿,从而为家乡培养了数十名农民报道骨干。我十分关注农村改革中出现的一些倾向性问题,并且积极向有关方面提出意见和建议。如在1988年前后,家乡的一些农村基层干部看到农民的腰包渐渐鼓起来,便犯了“红眼病”,随意提高上交收费标准,加重了农民的经济负担。我意识到这一问题如不尽快解决,将会严重挫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直接影响到农村改革与发展。于是经过深入调查,我写了一篇题为《莫让农民空欢喜》的文章,寄往《农民日报》。该报于1990年5月14日在显著位置上刊登,引起各界和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随即派人进行了查处,从而为中央关于减轻农民负担的政策真正得到落实,起到了促进作用。我还坚持写作,迄今为止,已在《人民日报》、《法制日报》、《农民日报》、《工人日报》、《半月谈》、中央电台、《中国残疾人》、《盲人月刊》等媒体上发表各类文章1000多篇,数十次获全国性新闻和征文评比大奖。
回顾返乡的这二十多年,我没有做出轰轰烈烈的大事,也没有创造出值得炫耀的业绩,但在保尔精神的感召和激励下,我做到了坦然面对伤残、积极应对困难、努力负重前行,并且尽自己所能,为家庭为社会作出了力所能及的贡献。我活得充实,活得快乐,活得有滋有味。在我今后的注定不平坦的人生旅途上,我仍会一如既往地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励志书中不断汲取养料,以滋补灵魂、营养精神、鼓舞斗志,从而满怀信心地迎接挑战,走向未来。我相信,在我告别人世时,我会这样自慰地说:我没有虚度生命,我为家人和社会做了一点有益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