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铁生的这篇《我的遥远的清平湾》,读罢之余总不知不觉被那字里行间的脉脉温情所深深感动,就如同一杯苦味茶,品时苦涩,回味时却丝丝带甜,让人回味无穷,欲罢不能。那点点滴滴似乎将时空穿越,把人重新带回了那地方、那时光,重新勾起了人们对旧时贫苦生活的丝丝回忆,偶尔淡然一笑,偶尔亦忍不住流出泪水……
清平湾其实并不遥远,它在作者心里,也在读者眼前。那一道道的黃土高坡,那一群群慢慢行进的牛群,那一孔孔窑洞中住着的婆姨娃娃,那整天唱个不停的破老汉,都让人觉得那么亲近,甚至嗅到了那里的黄土味。破老汉是为新中国建立出过力的人,他曾跟着队伍一直打到广州,若不是恋着家乡的窑洞,他就不是现在这个拿一根树枝赶着牛,走一路唱一路的破老汉了,也不会让他的留小儿吃不上白肉,穿不上条绒袄了。而留小儿羡慕城里人啥时想吃肉就吃,不明白为什么北京人不爱吃白肉。人愁了才唱得好山歌,那里的人们没有过多的奢望和要求,心里熬煎得受不住了,就放开嗓门唱一段。
清平湾是苦的、穷的,陕北黄土高原上的清平湾,没有几棵树,没有多少野物,有的却是受不完的苦,唱不完的愁。一股劲儿地吃上白馍馍,老汉儿家、老婆儿家都睡上一口好棺材,这都是一个个遥远的梦。然而,受苦的不仅仅是受苦人,还有那一群群竭力耕耘,争着抢着添地上渗出的盐碱的老牛。穷山穷水,好光景永远只能是受苦人的一种盼望。但受苦人虽苦,受苦人却能够乐观地面对苦难,甚至顾不了自己的苦难也要帮人。
清平湾又是可爱的,温情的,甜美的。在这个偏远穷困的陕北农村,没有大城市的繁华和冷漠,却有着对苦难坚韧的承受,对生命顽强的追求,对生活淳朴的向往以及美好的人性温情。这里的人纯美,这里的野物生灵也充满灵性。这条流淌着的清平河,有着自己的生命,让清平湾不仅被穷苦充满,也被这顽强的生命充满,被这美好的人性、淳朴的温情所充满。
从清平湾人民的身上,我感受到了一种民族精神,体会到了美好、纯朴的情感,看到了苦难中乐观的心态以及那坚韧不拔的毅力和顽强的生命力。保留着2000多年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承袭着勤劳质朴的品德,生活的苦难并没有让善良的人们倒下,相反,经过一次次千折百回地历练,人们的脊梁越发坚实,生存的信念也越发坚定。把苦难视为一种理所当然,毅然吞噬下生活的苦果,抚平旧日的伤口,清平湾的人们似乎能够感悟到一种别人可能永远无法悟到的真谛。
合上书本,遥远的清平湾似乎越来越远,苦味茶的淡淡甜味却那么悠远悠远。作者用充满感情的笔触写了陕北的古风,以一个陕北知青的视角观察这片古老而贫瘠的土地,从而发掘出了整个民族生存的底蕴。那种自强不息的精神传承了一代又一代,如今又强有力地震撼着我,活在当下的人们想想那些祖祖辈辈生活在那块土地上的农民,是否应该思考:我们究竟该做些什么?
生活在大都市的人们享受着科技进步发达的成果,体验着生活丰富多彩的乐趣,生活的优越感似乎让人无法理解这样的处境:放弃城里无忧虑的生活,回到荒芜的农村,肚子填不饱却不停地哼着民歌……有句老话“忆苦思甜”,斟酌其中的内涵,我渐渐悟到:轻易舍弃这杯苦味茶,也许会有遗憾的一天;品味苦涩,才能回味到那份甜是那么弥足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