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八月11日至13日,在中国盲协的组织下,有幸与来自全国各地的盲人文学爱好者一起踏上赴江西瑞金接受红色教育之旅。此次参观采访的沙洲坝、叶坪等几处革命旧址均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尤其享誉中外的红井,更是令我感触至深。
参观红井那天是8月12日,清晨六点,采访团便从鹰潭出发,驱车三个多小时,顺利抵达瑞金沙洲坝。当听说马上就可以见到红井时,我内心激动不已,不由得加快脚步。红井,一个多么熟悉、伴随我成长的名字。上世纪80年代初,还在读小学的我便在老师的领读下,在教室里大声朗读“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学会了“饮水思源”这个成语。我记得课本里毛主席带领群众挖井的插图。那口井,就是红井。那时的我年纪尚小,还不太明白什么叫“饮水思源”。但我记住了挖井的故事,记住了红井这个名字。
“旧社会,沙洲坝流传一首民谣:沙洲坝、沙洲坝,三天不下雨,无水洗手帕,旱死老鼠渴死蛙,有女莫嫁沙洲坝。说的是沙洲坝是个干旱缺水的地方,住在沙洲坝的人吃的是又脏又臭的塘水,群众因为迷信,不敢打井……”随着讲解员的娓娓道来,红井的故事更加清晰地浮现脑海,深化了我儿时对红井的记忆。听完讲解,老同学玉领我来到一块石碑前,执起我的手,让我触摸石碑上的刻画。“这是毛主席,这是士兵,这些是群众,大家都拿着工具在挖井……”玉耐心地轻声告诉我。我的手在她的引领下渐渐有了感觉,那些凹凸起伏的线条忽然灵动起来,霎时间与儿时脑海中的课文插图对上号,仿佛多年了无音讯的朋友不期然间重逢,我的心中充满喜悦和惊讶。我仿佛看到毛主席领着警卫员为群众寻找水源,看到军民一起挖水井,群众喝上清甜的井水后笑逐颜开;看到1934年红军长征离开瑞金后,国民党反动派填埋红井,群众与反动派斗争,看到解放后,群众在井边立碑刻字纪念毛主席……
正在浮想联翩之际,玉又牵着我来到红井边,舀起一瓢水,缓缓倒入我的手心。井水清凉,一扫暑天的酷热。我掬起一小捧,送至唇边,呵,好甘甜的红井水!清甜惬意直沁心田。大家纷纷聚集井边,或打水饮水,或拍照留念。听讲解员介绍,红井直径85厘米,深约五米,是当年党和苏维埃政府关心群众生活,为人民群众办实事的历史见证。站立井边,我感慨万千。回顾第一次阅读课文《吃水不忘挖井人》,到此刻亲临红井边,三十余年岁月悠悠,我,一位普通中国公民,见证了党和政府改革开放,带领人民群众奔小康的三十多年。如今,国家一天天走向繁荣昌盛,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就我个人而言,从小学、中学、大学到成为人民教师,无论是个人成长还是生活水平,无一不随着国家的繁荣而日益改善。两年多前,我因病双目失明,不得不告别我热爱的三尺讲台,这是我人生的大不幸。一个眼前一片黑暗的人还能做什么?若在旧社会,也许我早就不得不沿街乞讨,受尽凌辱,或是给人掐指算命了。然而不幸中之大幸是,我赶上了一个好时代,好社会,在这个时代和社会里,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和发展残疾人事业,尊重、关爱残疾人。失明后的我不仅在经济上得到最基本的生活保障,还在残联的指导下很快学会使用电脑,并通过电脑和网络写文章,做翻译,辅导学生……重塑自我的过程使我感到人生仍然充满希望,我这条几乎要迷失在黑暗汪洋中的小舟又看到了彼岸的灯塔,我何其有幸!曾经在书里读到过一句话:个人的命运总是与时代、国家、社会的命运休戚相关。此刻的我对这句话较之从前更是深刻认同。风云变幻,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到今年,中国共产党已建党九十周年,共和国也已走过风雨六十二载,跨入了新世纪。红井水历经风雨依然甘田盈满,像幸福生活的源泉,从瑞金源源不断流向祖国各地,惠泽八方。饮水思源,国家的日益强盛,个人的幸福生活,今天回眸看去,不正是从这革命圣地开始,从红井开始的吗?
三天行程很快结束,大家不得不依依惜别瑞金。回到家,我的心情依然难以平静,遂打开电脑,记下心中感悟。正在键盘上敲击文字之时,广西图书馆“光明行”活动小组的工作人员来访,他们是来为我更换一台新款盲用读书机的,多年来他们一直义务上门为盲人送电子书。党、国家和社会的关怀再一次感动和温暖我心。何以为报,唯有珍惜现在,努力工作,好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