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二岁的丹·罗依是一名先天性失明患者。自儿时起,他一直饱受反复性失眠与白天困倦的困扰。长期以来,失眠、困倦与良好的睡眠、保持白天清醒的状态总是周期性交替出现。
“有时我能睡得着,可以一觉睡到天亮。可有时,我睡几个小时后就醒来了,接着就再也睡不着了。”他说道,“虽然白天很多时候我觉得累,可到了晚上仍然无法入睡。”
罗依四处求医多年,均无显效。
罗依现住在伊利诺伊斯州的德斯普兰斯,他说:“医生们告诉我,‘你的睡眠习惯不正确。你一定是过度熬夜或太晚睡觉了。
罗依现就职于“盲人视界”组织,负责盲文翻译。他说,他在精力旺盛时会加倍努力工作,以此补偿困倦时较低的工作效率。“我努力与我的睡眠抗争着。” 他说道。
“这就像患了关节炎,”他补充说,“我很想治好它,但没有办法。”
麦兰妮·布兰森,先天失明,是弗吉尼亚州阿灵顿市“美国盲人委员会”的执行主管与律师。她是个早产儿,因吸氧而引发晶状体后纤维增生(PLF)病变(现称为:早产儿视网膜病变)。
布兰森今年五十七岁,她说,记得约15年或20年前,她的睡眠与白天的警觉性才开始发生周期性变化。
“有几个月我可以睡上好觉,”她说,“但接着几个月我就难以入眠了。”她谈道,有时白天困意难耐,幸亏她能交待助理,“现在,我将办公室的门关上三十分钟。我必须打个盹。”
布兰森说,许多盲人朋友在零晨3:30以失眠为笑柄互发电邮。然而,他们中的一些人对白天的困倦避而不谈,因为他们不想让人知道自己在工作时间睡觉。
罗依与布朗森都来到了位于波士顿的“布莱根妇女医院(Brigham and Women's Hospital)”,找到了“哈佛医学院的神经科学专家”史蒂芬·洛可里。洛可里从事盲人睡眠/觉醒周期障碍研究已有十五年。起初在英国,近期在美国进行研究。
罗依与布朗森所表现出的症状正符合睡眠专家们所称的“非24小时睡眠觉醒紊乱症(N24HSWD)”的病征。该病在盲人中的发病率远远超过明眼人。美国估计有5万至10万名、欧洲有14万名盲人患有“非24小时睡眠觉醒紊乱症”。
洛可里领衔的一个多中心临床试验正在检验一种新药的安全与有效性,用以帮助盲人在他们想睡觉的时间拥有有规律的充足睡眠。
人体生物钟如何运作?
对明眼人来说,光照安排着他们的日常生活。它调节着人体生物钟的指针,使人体生理节律与地球24小时的光/暗周期相适应。人体生物钟是大脑中心的一对微小神经核团调控下形成的。
人体生物钟掌管着人体睡眠与觉醒、体温、血压、激素的分泌水平、饥饿、排尿、细胞分解、情绪与其他上千种生理与心理功能的变化,使它们与地球(自转形成的)24小时周期保持同步。这些日常节律称为“昼夜节律(circadian)”,它来自拉丁语“Circa”,意为:一天的;“结束”一天。
人类与其它日间活动的物种体内都有昼夜节律时钟,它通常比24小时稍长,一般在24至25小时之间。这一内在的灵活性使人们能够随心所欲地迟睡早起、跨越时区旅游、在不同纬度地区生活、适应一年四季白昼长度的变更。
研究人员对处于洞穴中与无窗的研究实验室内的人体生物钟进行了研究,周围没有时钟与其它时间提示物。参加试验的明眼人与盲人总会逐日推迟几分钟至一个小时入睡与起床。每个人的作息时间都不一样。
在外部世界中,光照阻止了明眼人体内生物钟发生偏移。每天,日照使人体生理节律与行星的光/暗周期保持同步。
洛可里说,“眼睛,只有眼睛的光感对此发挥作用。光照信号通过一个特定的途径从眼睛传送到人体生物钟,这个途径与用于传输视觉信号的途径不同。”
洛可里说,盲人完全没有光感,就相当于失去了双眼。55%无光感的盲人患有“非24小时睡眠/觉醒紊乱症”。
有一小部分无光感的盲人仍然具有感光能力,这使他们的内在节律与昼夜节律保持一致。而具有光感的盲人患“非24小时睡眠/觉醒紊乱症”的机率很低。
1977年,斯坦福大学的罗顿·麦尔斯与他的同事发表了一篇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报告。报告称:“处于正常社会环境中的盲人体内生物钟周期是24.9小时。“尽管他严格按照作息时间睡觉,起床,工作,吃饭,但他的生物钟还是会逐日发生偏移。”
如果一个人的生物钟周期是25个小时,那么他每天睡觉的时间将逐日往后推一个小时,25天为一个周期。于是,他/她就会有两周好睡眠,两周不好睡眠,周而复始,月月如此。
如果一个人的生物钟是24.1小时,那么他睡觉起床的时间将逐日推迟6分钟,一个周期持续241天(约8个月)。这个人可能有四个月的好睡眠,接着四个月将难以入眠,然后又有四个月好睡眠,接着又辗转难眠。这样的失眠患者,医生们也许会将他们的睡眠障碍归咎于普通的失眠,而不是生物钟紊乱。其实,普通的失眠并不具有如此的规律性。
人类的生物钟有时也会短于24小时。这些人睡觉与觉醒时间逐日向前推。总的来说,无交替性睡眠障碍的盲人体内生物钟均接近于24小时。他们的生物钟不是通过光线,而是通过每天24小时内有规律地睡觉、工作、吃饭与锻炼等时间提示来实现与昼夜节律同步。
寻觅重设生物钟的方法
1986年,德瑞克·纳史密斯在观赏社区烟花表演时,被飞来的烟花炸伤了脸。他说:“我能活下来算是幸运的了。”但他的双眼却无法保住,不得不被摘除。当年,他33岁。
来自苏格兰爱丁堡的纳史密斯很快就发现自己的睡眠周期发生了变化。“我的睡觉时间与起床时间往后推迟了,”他回忆道。“有时,我在白天睡觉。这种睡眠模式周而复始,周期为24天。我变得烦躁不安,我的生活节奏与工作、家庭完全乱了套。”
纳史密斯原本是一名土壤物理学讲师。失明后,他转行进入了信息科技领域,成为了一名计算机分析家与数据库系统设计师。
“英国盲人计算机协会”向会员招募志愿者,参与位于吉尔福德镇的“萨雷大学”所进行的睡眠研究。纳史密斯报了名,因而结识了史蒂芬·洛可尼。该研究于1995年开始进行,纳史密斯参与了研究。他填写问卷,写睡眠与情绪日记,记录体温,提供尿样。研究显示:他患了“非24小时睡眠觉醒紊乱症”。
根据研究需要,他开始服用褪黑素。褪黑素是一种人体激素,它具有调整人体生物钟的功能。纳史密斯说:“褪黑素让我的生活变得舒适惬意。”
“我的孩子还小,”他提到,“服用褪黑素之前,我时常没有时间与孩子们共处。因为孩子们放学时,我可能还在睡觉。”
现年57岁的纳史密斯仍在服用褪黑素,每天晚上九点半服用4毫克。“我现在晚上十点至十二点之间睡觉,早上六、七点起床,我有了正常的作息时间。”他说道。
目前,他是一名计算机顾问,致力于改善视障人访问网络的无障碍性。同时,他还负责开发将图片、表格中的数据转化为音频与触摸式图像。
早在八十年代末,研究人员就已经开始使用褪黑素来调整盲人睡眠觉醒周期。之前的实验研究已经表明:每天注射一定量的褪黑素能够让长期呆在黑暗中的老鼠保持生理节律。
据1988年“萨雷大学”生物化学家杰色芬·阿伦特与同事们的报告称:一位盲人患者在服用他们所给的褪黑素后,在正常的睡觉时间,他体内开始自然分泌褪黑素了。褪黑素令他的睡眠与觉醒时间重新复位了。接下来的研究显示:褪黑素的补充有助于恢复盲人体内的生物钟。
褪黑素是人脑松果体分泌的一种自然激素,是黑夜到来的生化信号。同时,它也是人体体内区分昼夜的信号。而由于夜晚长度在一年中发生的变化,所以褪黑素也是区分夏天与冬天的体内信号。
对明眼人来说,褪黑素的分泌通常在入睡时间的前几个小时开始分泌,时间一般在9点半至10点左右。夜间褪黑素的分泌水平一直处于高位,随着白天的临近,它的分泌量也慢慢地减少。如果晚上处于亮光中,褪黑素将停止分泌。
人类是日间活动的动物。体内的褪黑素将告诉人们,现在是晚上了,睡觉的时间到了。无论是盲人还是明眼人,晚上入睡的睡眠质量通常会比白天好。服用片剂褪黑素后将产生嗜睡感,由于人体在白天一般不分泌褪黑素,所以服用褪黑素后,其嗜睡感在白天尤为明显。
目前,研究人员们正在重点研究褪黑素的潜在疗效,包括:帮助轮班族适应作息时间的变化,帮助跨越多个时区的旅游者们避免时差,帮助其他患有周期睡眠障碍的失眠患者恢复他们体内的生物钟。对于以上的各种情况,服用褪黑素的剂量与次数影响着疗效。服用某些特定剂量与次数的褪黑素将有助于人体生物钟的调节,其他的则不行。
治疗新攻略
凯伦·卡什是丹弗市的一名歌手,作曲家与钢琴家。她的生活忙碌——她说,她太忙了,手头的工作不能因夜间失眠与白天困倦而停滞。今年59岁的卡什,先天失明,现任科罗拉多“美国盲人协会”主席。
“我未被正式诊断为患有‘非24小时睡眠觉醒紊乱症’,” 卡什说道,“但我却有此疾病的所有症状。”
“有时我的睡眠很正常,可有时却频繁醒来,”她说道,“当我白天累得筋疲力尽,我也不会硬撑着。我会打个盹。”
15岁时,卡什就是一名专业歌手。她曾与“科罗拉多交响乐团”同台演出,为“ABC 丹希尔”唱片公司录制唱片。
卡什也是“艺术家驻访”计划参与者之一,她受邀在丹弗市各公立学校执教,教授作曲已有30年。
她还是一名出镜记者。她在丹弗“KUSA-9新闻台”创建并主持一档名为“无名英雄”的周播节目已有三年半了。该节目曾荣获“1992年年度甘尼特广播创新奖”。
卡什已经成家,有个25岁的儿子。繁忙的工作,志愿者活动以及家庭琐事令她每天总要迟睡早起。
当她持续受到睡眠问题的困扰时,她会服用一粒安眠药以打破她的睡眠周期。她说:“一夜又一夜的辗转难眠实在太难受了。”她的医生告诉她,偶尔服用安眠药不会产生药物依赖性。医生的话令她在服用安眠药时不再担心。
她服用了数次褪黑素,但没有效果。她承认说,她并没有定时服用它,不知道服药的最佳时间。
在目前进行的研究中,科学家们设法确定:哪些盲人服用褪黑素具有最佳疗效、合适的剂量是多少、睡眠周期中何时服用褪黑素才能起到最好的稳定生物钟的效果,以及它是否有急性或者慢性副作用。
由“国家眼科研究所(NEI)”提供资金支持,2008年开始的一项为期五年的研究旨在描述盲人体内生理节律的变化,评估服用0.025毫克至20毫克的褪黑素在恢复24小时生理节律的效用。研究者希望招募200名参与者。
“俄勒岗健康与科学大学”的乔那森·伊门斯是“国家眼科研究所”的一名研究员。他说,目前研究表明:与大剂量服药相比,服用小剂量的褪黑素在重设24小时生物钟周期方面具有同等甚至更佳的疗效。相对服用大剂量褪黑素而言,小剂量服用如: 0.3毫克、0.5毫克的褪黑素可以为人体传送更多离散的时间信号。
在美国,褪黑素可作为日常保健品出售。“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委员会”(FDA)尚未批准它作为治疗任何疾病的药品来使用,未对其销售进行管理。而在英国、大多数的欧洲国家、加拿大、澳大利亚与新西兰等其他国家,褪黑素被视为处方药,作为治疗其它荷尔蒙疾病的药物,其销售受到控制。
“美国睡眠医学院”在2007年发表的《临床评估与生理节律睡眠疾病治疗指南手册》中称,“目前尚无服用褪黑素产生极大风险的医疗文献。”“因此,”指南中写道,“其益处具有良好保障,风险低。”
所报道的褪黑素最常见的副作用有头痛、恶心、多梦以及白天感到乏力等。
褪黑素具有重设人体生物钟的功效促进了褪黑素类似药物的研发。
对褪黑素类似药物的研究进展
褪黑素能够改变生物钟的功效促进了相关药物的研发。
“这些药物可能具有与褪黑素相同,甚至更好的功效。药监部门可对它们进行管理、控制、对其安全性进行监控,”“哈佛大学”神经科学家史蒂芬·洛可里说道。
2005年,“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FDA)”批准了一种名为“雷美尔通(Ramelteon)”的褪黑素类似药物,用于治疗以入睡困难为特征的失眠。据研究者们报道,它可帮助失眠患者更快入睡,保持更长的睡眠时间,从而使患者不再受到白天困倦无力的困扰,且不产生药物依赖性。
2010年,FDA批准另一种名为“他司美琼(Tasimelteon)”类似褪黑素药物的研发,此药物被指定为“罕见疾病药物(又称:孤儿药物)”,用于治疗全盲“非24小时睡眠觉醒紊乱症”的成年患者。FDA给予某些专门治疗罕见疾病的药物 “孤儿药物”资格。
目前进行的一个随机临床试验将对“他司美琼(Tasimelteon)”在增加全盲“非24小时睡眠觉醒紊乱症”成年患者总的夜间睡眠时间的安全性与有效性进行评估。在试验中,研究者们将把“他司美琼(Tasimelteon)”与一种安慰剂(一种形状相像但没有药效的片剂)进行对照。该研究将耗时六个月。
现该研究正在美国的25家医疗机构与德国的6家医院机构中进行。该研究由“万达医药公司”提供赞助支持。研究者们希望招募到100名志愿者参与试验:50人为一组,一组服用有效药物,另一组服用安慰剂。
重要提示:睡眠问题通常要与你的主治医生进行探讨。在去医院之前,你至少要提前两周对你的睡眠做好纪录,以便医生可以更好了解你的睡眠状况。
记录下你睡觉与起床时间,白天打盹的时间。写下咖啡、酒与其他药物的用量。
你的医生可能会介绍你到睡眠疾病中心就诊。睡眠专家们会评估你的褪黑素分泌模式,提出改善睡眠与提高白天警觉性的治疗方法,告诉你目前正在进行的相关医学研究,或许你想参与部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