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一次可怕的劳动事故夺去了帕特·弗莱彻的视力。如今,一项令人惊叹的新技术使她成为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她依靠自己的双耳,又一次真正看到了整个世界。前不久,笔者有幸与家住纽约州水牛城的帕特进行了一次面对面的谈话。
出人意料的是,帕特追寻光明的旅程始于上世纪90年代末,当时,她将大部分的经历都放在了自己的衣柜上。她谈到:“我想发明一种方法,能够通过扫描仪探知颜色,因此,我在互联网上找到了一款名为“the Voice”的软件。当时,我只知道,它具备探查颜色的功能,对于软件的其他功能我既搞不懂,也根本没有兴趣了解。下载完成之后,我将自己的一件衬衫放到了扫描仪上,一切搞定!”
这款软件的开发者是荷兰软件工程师彼得·梅耶尔博士,前文帕特提及的“其他功能”就是其中的一套将视觉图像转换为声音信息的解决方案。不久以后,帕特就开始从梅耶尔的网站上下载声音影像图(soundscape)的范例。虽然这些范例的测试结果足以引起她继续一探究竟的兴趣,但是,直到她亲身体会到了这些声音图的益处,才最终打破了自己心理上的桎梏。帕特对一个塑料杯进行了扫描,利用“the voice”软件进行了分析,她谈到:“打开该程序,我就可以用光标键在相应的声音影像图上来回移动。我的手指也会随着光标键的上下移动在杯子上不断地变换位置,时时地将所听到的内容与所摸到的东西整合起来,这样子才能形成有效的整体印象。”
当帕特决定带着“the Voice”走出自己狭窄的生活圈的那一刻,她迎来了人生中最为重要的一次突破。她从网上购买了一个小型的摄像头,连上了自己的笔记本电脑。帕特回忆道:“新技术和新兴的电子设备彻底使我有了全新的感受。我把摄像头架在鸭舌帽的帽檐上,背上了笔记本电脑,带上了耳机。原本,我并没有奢望过奇迹的发生,我想,“天知道会发生一些什么事情。”一走出自己的房间,我就朝大厅的方向看了过去,那一瞬间,我差点跪了下来,因为,我真真切切地看到了挂在墙上的百叶窗。诚然,我的确知道大厅的墙壁上面挂着百叶窗,但是,盲人由于看不见周遭的事物,会很容易忘记周围环境的许多细节。我禁不住热泪盈眶,从那时起,我下定决心,一定要好好使用这项技术,与它形影不离。我发现,随着软件使用时间的不断增长,用家的大脑对于眼前所见事物的理解程度也会日渐加深。
虽然这款软件的名称叫做“the Voice”(语音),但是,不论是真人发出的语音,还是电脑合成的语音都与它毫无关系。其实,应该说,学习“the Voice”软件的使用方法就像学习一门新的语言一般:语言本身的含义就摆在那里,但是,你却无法在第一时间做出正确的理解。
尽管其所用到的科学技术也许十分复杂,但是,就理念而言,“the Voice”却显得相当简单。它的工作原理如下:首先由一个小型的摄像头对用户面前的图像进行捕捉,这些图像将会被传输至相应的电脑上,接下来,“the Voice”软件就能够把影像信息转换成动态丰富、层次多样的高质量立体声音效。声音的音高与物体的实际高度相对应,高音代表位于上方的物品,低音代表位于下方的物品。音量则与图像的亮度相对应,图像越明亮,其中的声音也就越大。因此,假使从耳机里面收听某个院子的声音影像图,院子右侧高高的橡树与左侧洒满阳光的车道必然会呈现出明显不同的声音效果。如今,计算机每一秒钟就可以生成并刷新一次声音影像信息。自然,无论用什么样的语言对这些声音信息进行描述,也都比不上亲耳聆听来的有效。
帕特解释道:“只需两到三周的时间,用家就可以掌握阅读声音影像图的方法。如果能够给他们提供三个月的适应期,那么,想要看到并分清周遭转瞬即逝的物品也将逐渐开始成为现实。”
事实上,这就是“通过声音看世界”这一理念的本质所在。帕特用到了“看”这个词,从根本上讲,他的确是在“看”。 帕特强调说:“我确定自己所获得的是光信息,因为,我还能够记得看到光线时的感觉。”
尽管人们对这种说法争论不休,对声音影像图的效果也难以置信,但是,这并非是简单的主观臆断或是光怪陆离的奇闻异事,而是用户实际的使用感受。这只是在神经可塑性方面拓宽了人们的知识面,表明了人类的大脑在可塑性与适应性方面远远超出了科学家们长期以来的固有认识。
七年前,帕特与一位先天失明的盲人共同参与了哈佛大学的一项研究。利用磁共振成像技术,身处该领域前沿的研究专家阿尔瓦罗·帕斯奎尔-莱昂内发现当声音以如此方式呈现在受试者面前时,其激活的并非是大脑的听觉中枢,而是人脑内负责将接收到的信息转化成为视觉图像的区域。
帕特表示:“无论是聆听到不同的声音影像图,还是触摸物体或是听到哨音的时候,我们的脑海中就会实实在在地形成图像,结果证明,听完所有图片后,我大脑中被激活的区域与健全人看完这些图片后的情况完全相同。”
为了表明“the Voice”系统在她的日常生活中所起到的巨大作用,帕特维为我们描述了她最近一次乘车旅行的经历。她表示,自己能够看到驶过的汽车,能够看到路面上画的标志线,甚至可以分辨出这些线段之间的差异。坐在汽车后排座位上的她能够感到驾驶员的手搭在方向盘上,就连车内仪表板的形状也能感受得到。她解释道:“只要过了一个临界点,对于用户来说,声音影像图所表达的将不再是原本的声音图像。他们看到或是听到的并不是代表图像的声音,而是图像本身,这是真正的视觉信息。带上这套设备总是令我感到无比美妙,每时每刻,我都能感受到光线。尽管,目前,我仍然只是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中使用这套装置去看世界,但是,我也曾经好几次无法辨识出所看的物体。”
“the Voice”系统便于拆卸的过程令帕特十分欣赏,使人难以置信的是,她将这一过程称为“失明”。她谈到:“当我不想看周围的事物或是想要看电视的时候,就可以把她取下来,放到一边。此时此刻,我的大脑并不能瞬间适应黑暗,而是需要大约1分钟的时间来逐渐习惯周围的环境。”
几年来,从小就心灵手巧的帕特一直在想方设法将一些组件与“the Voice”进行整合,以期能够使该系统的外观和佩戴舒适度得到进一步的改善。就这方面而言,她是毋庸置疑的专家。在与科学界以及各大媒体的广泛交流过程中,她不但机敏善谈、思路清晰、热情洋溢,而且乐观开朗、谈吐得体,俨然已经成为了“通过声音看世界”这一理念的形象大使。如今,这一理念似乎正走到了一个发展的十字路口,很有可能得到主流社会的接纳。两位供职于加州帕萨迪纳的计算机科学家已经建立了一家名为“MetaModal”的公司,他们以“the Voice”的研究成果为基础,希望最终能够将软硬件有机组合起来,设计出一个一体化的、符合商业需求的产品,例如:一副结构精密的太阳镜等等,并能够指导个人用户进行合理的使用。在国家科技基金会(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的资助下,恩里科·迪·贝尔纳多教授与路易斯·冈萨尔维斯教授的第一台原型机已经试制成功。他们采纳了帕特的建议和意见,与定向行走专家通力合作,对“the Voice”的用家进行培训,探索该设备的最佳使用模式。
迪·贝尔纳多教授操着浓重的意大利口音表示:“我们十分希望这项研究能够使最终用户从中获益,提升他们的独立生活水平。我们设想中的设备之所以能够问世,完全有赖于科学技术在最近10年里的飞速发展,尤其是手机相关技术的巨大进步。如今,我们可以将摄像头、电池乃至各种电子设备方便地装入背包,随身携带,若是没有手机制造技术所引发的电子设备小型化的风潮,那么,我们的一切设想就将完全成为空谈。‘MetaMode’这个词由帕斯奎尔-莱昂内教授原创,我们的团队只是借用了他的理念。我们认为,利用此项技术,我们并非通过某种特殊的、单一的模式或感官来了解世界,我们所看到的一切是多种感官综合反映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