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大量假設性理論驗證以及進行非人體試驗後,看來仿生眼植入技術,終於可以首先在歐洲打開市場,並預期即將進入美國。儘管這只能惠及數以百萬計的老年人所患上因黃斑變性的視網膜受損;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或其他退行性眼疾所造成的失明,這些植入物可以使完全失明患者恢復視力。
這類首先由第二視力公司(Second Sight)所開發的第二代阿格斯(Argus II) 植入物手術,現在已經在歐洲推出。患者須要付出115000美元費用,以及要接受4小時的手術來安裝在眼球背後的天線;配合安裝在眼鏡上的一雙特殊攝像頭,經過天線發送信號到視網膜,以60個電極組成的矩陣,可提供相當於一個60像素的圖像顯示給患者大腦來進行轉譯。接受第二代阿格斯仿生眼植入手術後的首批患者報告,他們可以看到物體粗糙的形狀、跟踪着它的移動,並且能夠緩慢地閱讀大字體的文字。
第二代生化視網膜仿生眼植入術,由納米視網膜公司(Nano Retina)所開發,更是一項令人興奮不已的突破。生化視網膜的成本較低 - 約60000元 – 它不是一個外置攝像頭,取而代之的恢復視力傳感器實際上是放在眼球內的視網膜上,可以在局部麻醉下進行的手術只需要30分鐘。
基本上,黃斑變性和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會導致視網膜上的光感桿細胞與錐細胞停止工作。在受損視網膜上植入的生化視網膜,是分辨率為24乘24(576像素)的傳感器,再將這片576個電極的傳感器植入到視神經的背面。一個嵌入式圖像處理器把每個像素轉換成電脈衝,通過這種方式,大腦便能感知不同層次的灰階編碼數據。
雖然設計是如此的慎密,最精彩的一點,是傳感器如何取得供電。生化視網膜系統配備一對經改良的可矯正視力的標準鏡頭,可以發射近紅外線激光束,通過患者的虹膜傳送到在眼球後面的傳感器。傳感器上有光電池可產生三毫瓦電流 - 這個電流強度雖然不是很大,但應付工作已經綽綽有餘。紅外線激光是無形、對人體無害的光束。
歐洲在人體上進行的生化視網膜試驗將在2013年開始 - 屆時,登上一架飛機飛到歐洲尋找眾多提供仿生眼植入手術的診所之一雖然很是容易,但在美國,一如當年「第二視力」手術獲得批准時一樣,可能還需要一段頗長的時間。
在前進路上,多個研究小組正在對仿生眼的發展不斷努力;但只是聚焦於更多的電極數目,以及有更高的分辨率方面,現時似乎還沒有任何可以創建一個彩色圖像傳感器或編碼器芯片的進展。不過,在了解視網膜、視覺神經、以及大腦如何傳遞和轉譯所感知的圖像這個範疇上,大家已經做了大量工作 — 所以有誰能知道其中奧秘就可能掌控未來。
參考由 Virtual Point 所製作以英語介紹的納米視網膜恢復視力短片,可造訪 YouTube的上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