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加拿大人权博物馆(CMHR)馆长表示,该馆所采用的全纳行设计方案将有可能在本国乃至世界范围内形成新的通用型无障碍标准。
博物馆将利用可触式的标签标注出馆内的展品及展厅。设计者还希望能够在标签内植入计算机芯片,向位于其附近的参观者所携带的移动设备发送提示信息。
尖端的技术水平、来自全国各大残障人社区的意见反馈以及加拿大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的科研能力确保了该馆在其设计的最初阶段就充分地考虑到了各类人群截然不同的体验需求。
在近日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人权博物馆馆长兼首席执行官斯图尔特·默里向来自博物馆全纳行设计顾问委员会以及加拿大残障人理事会的成员们表示:“在我们馆内,残障将被视为一种影响着每一个人的普遍生命状态,而非是一种特殊情况。无论参观者的年龄和个人能力有着什么样的差异,我们都必须一视同仁,将他们视作独特的个体存在,拥有着争取更丰富体验感受的权利。这就意味着我们必须使用多重感官技术以及专门的设计方案,以保证无论是视障、听障,还是肢残、智障,乃至来自多源文化环境的每一位参观者都能够获得平等的参观体验。迄今为止,加拿大尚无任何一家组织机构能够对无障碍理念拥有如此深刻的认识。”
人权博物馆的无障碍设计水平完全能够满足甚至超越美国史密森尼学会制定的无障碍设计指南中的准则,即使是最为严苛的《国家建筑规范》以及《基于网页的无障碍标准》上的要求也难以与之相悖。目前,相关部门已经成立了一个国家级的测试小组。
与此同时,默里还表示,他们已经与安大略艺术及设计学院签署了一份谅解备忘录,共同开发面向触摸屏及橱窗展品的用户界面和输入设备。中心主任尤塔·特雷维拉努斯认为,通过加拿大人权博物馆的使用,他们这种充满了加拿大风味的独具匠心的数字化无障碍设计已经成为了美国、欧盟以及世界各国政府部门此类建设的范本之一。他表示:“相较于在后期不断加入无障碍元素的方法,人权博物馆这种从建筑开始阶段及考虑到此类需求的大胆而又全新的做法使得无障碍理念能够更好地贯彻到整个建筑物的方方面面。此次尝试可谓恰逢其会,因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无障碍设计水平也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家住温尼伯市的人权律师,视障者伊冯·比德斯认为,无障碍的问题远非建造可供轮椅通过的大门这么简单。她谈到:“在博物馆参观的经历常令我感到万分沮丧,总有一种与他人格格不入的感受。我盼望能够拥有一次完全融入的参观体验,在那里,我的需求在也不会被视为无稽之谈。”
加拿大残障人理事会国家协调员劳里·毕彻对于人权博物馆在无障碍问题上所采取的及时发现,及时解决的方针政策大为赞叹,他们将整个设计分成了数个模块,以确保能够随着需求和技术水平的发展而不断地进行升级。残障人社区成员最初所关注的问题能够帮助博物馆方面主导他们当前设计的走向,其中就包括组成一个全国范围的顾问委员会,对各种广泛的问题进行分析与反馈。
毕彻表示:“对于残障人士而言,出现了一家对于人权问题有着全新认识的机构诚然令人兴奋,不过,更重要的是,那里完全符合无障碍的标准。随着对人权问题了解的不断加深,我们也对无障碍以及全那行设计有了更深的体验。残障人社群感到十分欣慰,因为,自己能够在普及全纳理念的过程中起到应有的作用。”
加拿大人权博物馆将举办一次论坛,向来自残障人社群的成员们解释全纳行设计理念以及馆内与残障人权利有关的展品信息。
位于温尼伯市的加拿大人权博物馆是全国首家专门致力于介绍人权问题的历史演进、重要事件以及未来走向的专项博物馆,它是1967年以来建立的第一家国家级博物馆,也是第一家建立在首都地区之外的此类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