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次领奖
志军主席祖籍河北,我们是老乡。听到他的名字是在收音机里,收音机里说他为了战友的安全,自己的眼睛被炸失明了。他还在广播里给大家唱了一首歌。从此,我就记住了他。后来他被选为中国盲协主席。再后来,我也失明了。于是,就想——“啥时候能见见我们的主席呢”!
2004年冬,中残联在国谊宾馆举行中国残疾人作家联谊会成立大会。李志军主席应邀出席。趁着会间休息,我找到他,说想跟他照个像,志军主席很痛快地说“好”,挽起他的胳膊,问他穿的可是军装?志军主席拿起我的手,摸摸他的肩膀,他的肩膀结实宽厚,扛着一块硬硬的牌牌。上面有两道杠,两颗星。
2011年夏,盲文出版社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京办事处一起搞了一个题为“超越自我,实现梦想“的征文活动。我侥幸荣获一等奖。颁奖活动是在新落成的中国盲文图书馆举行的。新建的中国盲文图书馆很漂亮,很气派,很无障碍。那天的颁奖会也很隆重。盲文出版社、中国盲协领导以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京办事处官员出席颁奖会。李志军主席代表中国盲协讲话。颁奖活动开始,出版社一位志愿者领我上台,耳边传来一个熟悉又亲切的声音——“东辉在哪里”,志愿者领我上前,小声告诉我“是李志军主席叫你,他要给你颁奖呢”。双手接过证书和奖品,我向志军主席致谢,他握着我的手,笑着说“祝贺你获奖”。
同年冬。中国盲协和“一加一”搞了一个创先争优优秀方案评选活动。我所在的廊坊盲协选送的活动方案被评为优秀方案。年底,该方案又获得创新奖。
颁奖仪式及交流讨论活动也是在盲文图书馆举行的。我代表廊坊盲协上台领奖。为我颁奖的还是志军主席。我向志军主席致谢,他笑着说“祝贺你再一次获奖,你真成了获奖专业户了”。我笑着说“您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这话不是客套,更不是逢迎。志军主席是英雄,是十佳杰出青年。是全军学雷锋模范……他还是一个按摩高手,自己的眼睛失明了,却有一万两千多名孩子在他精心治疗下留在了光明的世界。
难忘的午餐
认识伟洪主席,是在京东宾馆。2002年冬。中残联搞了一个全国残疾人优秀干部培训班。报道后,我就领到一大摞盲文学习资料。听说都是中国盲文出版社特意为我们这些盲人学员赶制的。然而,时任盲文出版社副社长的李伟洪却一直没有露面,直到培训班结业的晚宴上,才见到他。并且我们还是同桌。本以为他该是一口京腔,不想却略带一点外地口音,后来才知道,伟洪主席老家山东,出身将门。初次见面,伟洪主席给我最深的印象是平易近人。
第二次见到伟洪主席,是在京西宾馆。2003年夏末,中残联四大在此举行,伟洪主席当选为中残联理事,中国盲协常务副主席。他还是那么平易近人。
2009年初夏,去中残联报送“五个一”参评作品。在宣文部办完事后,就直接来到一楼。还好,一向很忙的伟洪主席居然在办公室。伟洪主席很热情,他的平易近人令陪我前往的两位明眼朋友感慨又感动。中午,我要请伟洪主席吃饭。伟洪主席说啥不肯。他说:你们到北京,该我请你们的。这又哪里使得!我知道,各地盲人都把中国盲协当成自己的家,到了北京,有事没事,也要到这里坐坐,倘都那么不客气,伟洪主席如何招架得住。见两相争执不下,苗雨生老师笑着说:“你们就别争了,都听我的,咱们一起到机关餐厅吃饭,一来省了去外面的麻烦,二来等于在家吃个便饭……”。于是,我们跟着伟洪主席来到中残联地下餐厅,直到现在,我那两位朋友说起中国盲协,说起伟洪主席,说起那次午餐,还是满心的感慨,他们总是说“那是一次难忘的午餐”!
2011年秋,我邀请伟洪主席来廊坊出席市盲协举办的“我的盲协我做主”主题演讲。本想先陪他们去天下第一城看看,伟洪主席婉言谢绝,说直接去活动现场。
演讲活动很成功,伟洪主席给予好评。他还赠给每位参赛选手一副精致的磁铁象棋。
就在构思这篇征文的时候,省盲协主席常东亮给我打来电话,他说:今年是中国盲协成立六十周年,要举办一系列庆祝活动。他刚接到伟洪主席的电话,伟洪主席说,要给全国各地盲校的孩子们送一个礼包,中国盲协成立六十年了,也让孩子们高兴高兴!
一次访谈
说来有趣,第一次读到伟民主席的作品,竟然把他跟当年与彭德怀、黄攻略一起发动平江起义的革命前辈藤代远联系到一块了,因为伟民主席也姓藤。这有些荒唐,所以从未跟伟民主席说过。与他相识之后,明知他与藤代远是同性各家,还是不自觉地将他俩往一块想。想想缘由,大概因为藤伟民主席十分魁伟高大,气度着实不凡。不仅如此,伟民主席记忆力相当好,许多盲人朋友都这样说——只要跟他见过一面,再见面时他就能说出你是谁,并且是直呼其名,让你倍感亲切。
伟民主席是性情中人。好饮酒,且海量。豪放中满是诗人的气度与情怀。他是乐手,参加过北京残奥会开幕式的演出;他是演员,出演过林兆华导演的国内第一部由盲人演出的话剧。其实,伟民主席还有着一份鲜为人知的英雄情结。几年前,我在当地电台主持一档晚间热线直播节目,名叫“爱在人间”。趁他来廊坊,我把他请进直播间,说起自己的青春岁月,伟民主席娓娓道来,他说当年的珍宝岛事件燃起了他满腔豪情,义无返顾地报名去了东北建设兵团。虽未成为守土保疆的英雄,却也在开发北大荒、建设北大荒的伟大事业中贡献了自己的满腔热情和宝贵的青春年华。他的作品集《向北方》是一部优美的散文集,也是他青春岁月的一份备忘、一帧永不褪色的照片。那晚的访谈,也成为一段难忘的记忆,一份美好的见证。
杨佳老师
中国盲协有两位主席接受过我的采访。一位是藤伟民主席,另一位是杨佳老师。说不清缘由,自打2009年夏在去往烟台的列车上第一次见到杨佳主席,我就称她老师。直到现在,也改不过来。
早在2002年的全国残疾人优秀干部培训班上,就听人说起杨佳老师。有人说“杨佳了不起,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女子”;有人说“杨佳气质优雅,就是有点傲”。所以,初次见她,我话说的小心谨慎。然而,杨佳主席却是谈吐自如,音色优美,透出的是从容与自信,睿智与博学,不知不觉中,就叫她杨佳老师了。
四年前的11月11日,杨佳老师随全国自强模范报告团冒雪来到廊坊,二十分钟的演讲,她征服了现场千余名听众。一次次发自内心的掌声表达着人们对这位哈佛大学建校300多年以来第一位获得MPA学位的外国盲人学生的敬佩与赞叹。
演讲结束后,我和妻子向她祝贺,杨佳老师笑着把少先队员敬赠的鲜花转送给我妻子。与我一同主持节目的主持人阳光小声对我说“咱们应该请杨佳老师做一期节目”。
三个多月后,杨佳老师通过热线,走进了“爱在人间”,我给那次访谈起了一个名字——“心眸善睐,生命如花”。结束语则引用了杨佳老师演讲里的一段话“一个人可以看不见,但不能没有见地;可以没有视野,但不能没有眼界;可以看不见道路,但绝不能停止前进的脚步!100次摔倒,可以101次站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