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罗杰萨奇斯自小相识,那时的我们全都住在韦茅斯,共同就读于帕金斯盲童学校,然而,直至最近的一次专访,我才了解到,他是如何对广播与声音产生浓厚兴趣的。
七岁的时候,罗杰大部分时间都呆在父母在韦茅斯创办的维克多剧院里。那时,这个年幼的孩子对剧院里的放映室十分迷恋。如今已经年过半百的他回忆道:“所有的音响设备都放在那儿。经常有人通过麦克风发布实时通告,通知的内容大多是有关即将开映的影片以及由于放映改期,糖果柜台将于某一时刻打样等信息。”每当听到广播喇叭响起的时候,罗杰总是暗暗地想,“有朝一日,我也要成为一名广播员。”不久之后,他向父亲提出:“我希望能够通过麦克风讲话。”这一小小的要求很快就得到了满足,小罗杰在自家剧院的广播室里播报了当日的棒球比赛结果和天气预报。作为一名忠实的电台节目爱好者,他还幻想着能够通过剧院的广播播出一档自己制作的节目。他再三恳求,表示自己愿意利用学校假期制作广播,最终,父亲终于为她提供了一个娱乐大众的机会。节目一经播出,便受到了如潮的好评,甚至连成年人都十分欣赏其中的音乐,听的如痴如醉。每逢寒暑假和周末,他总是会用这档节目为人们带来欢乐。
高中时代,罗杰经常在自己的课余时间参加帕金斯盲人学校组织的业余广播俱乐部,与同样才华横溢的盲孩子们共同登台演出。他们不仅前往波士顿广播电台表演,还参与过一档名为“社区试镜”的电视节目。在电视与广播上崭露头角的成功经验萌发了他矢志不渝的广播梦。
在1969年学生艺术节的开幕式上,他那从容自如的主持风格给我们留下了难以忘怀的深刻印象。毕业之后,罗杰成为了一家名为WJDA的南岸广播电台的暑期工,他回忆道:“在此期间,我什么都得自己做。那家电台定位于社区广播,以播放流行音乐为主。”尽管工作十分紧张,然而,他总能按时完成任务,每天制作一期长达一小时的新闻节目。1969年的时候,新闻报道的主要来源往往是电话录音,而他却坚持使用“原生录音”制作节目。
进入伍斯特的圣母学院之后,罗杰不但同时主修了英语和心理学专业,还辅修了教育学。然而,他依旧难以割舍自己对于广播的浓厚情怀,决定于同学们一起创办一家学生电台。1971年的万圣节之夜,名为WACR的校内广播正式与听众见面了,节目内容包括音乐与新闻两大类。
同学们了解到罗杰喜欢表演,鼓励他参加大学的混合演出团。罗杰回忆道:“那个主唱的水平简直糟糕透了,于是,我便战战兢兢地提出,希望能有一个上台试唱的机会。”感谢上帝,当他一步步地走近麦克风的时候,台下的人们纷纷嚷道:“让那个盲人试一下吧!”完整演唱了一曲吉姆·莫里森的《点亮我的火焰》之后,他毫无悬念地成为了乐队的主唱。
随着大学生活的结束,罗杰走上了工作岗位,成为了马萨诸塞州的一位全职社工,广播与表演只好变成了他的副业。晚上的时候,他还前往夜校,教授英语和心理学。后来,罗杰取得了心理健康咨询专业的硕士学位,在她看来,这个行业有着无尽的工作机会。
上世纪八十年代,他的生活轨迹再次发生了重大的转变。为了筹办即将到来的婚礼,他转而开始从事销售和技术支持工作。方兴未艾的电子计算机与无障碍技术为视障者打开了一个崭新的世界。没有想到的是,这项工作竟将它重新带回了自己钟爱的波音事业。
多年后的梦想实现
上世纪80年代,罗杰投身到了蒸蒸日上的无障碍技术领域中。如今想来,那段时光显得尤其美妙。他不仅于1982年建立了自己的小家庭,还抓住了一次重回播音事业的大好机会。正逢麻省大学波士顿校区的新电台W-U-M-B发布招聘启事,罗杰与帕金斯盲人学校的校友大卫·巴哈芮恩携手合作,以精彩的表现赢得了周四下午3至6点的节目主持职位。他们在自己的节目中安排播放了大量的乡村音乐,获得了听众们的热烈响应。1983年3月,罗杰受聘成为了该电台的新闻部主任,负责主持每晚一小时的新闻节目。无论是当地报纸上的信息,还是与市政议员、行政委员或是当地各组织的通话记录都成为了他的新闻素材。
1983年,罗杰还对斯普林菲尔德举行的民主问题大会进行了全面报道,并采访了当时的马萨诸塞州州长迈克尔·杜卡基斯。
当年年末,他离开了原先的电台,前往佛罗里达接受培训,成为了一家新近成立的公司——Triformations的东北地区经理。他在公司波士顿的办公室工作了两年,同时,还受雇于波士顿信息技术公司(BIT)。1984年,萨奇斯拥有了自己的房产,1986年,爱女安德莉亚降临人世。在罗伯特看来,这一切“来的正是时候”。
1986年,丰富的波音经验使得它重新回到了录音的世界。结识了一位供职于麦克米兰出版社的女士之后,罗杰开始为卫斯理学院和珍·贝克尔女子中心录制磁带和音频讲座。
与此同时,他还在沃特敦建立了一个名为“声音艺术”(Sound Craft)的录音棚,面向商业市场制作音频读物成了他工作的重心。随着事业的不断发展,他逐渐意识到了自己对于录音盒磁带翻录工作那无与伦比的热爱之情。80年代末,罗杰与大卫·巴哈芮恩共同整理了一部名为《编钟记忆》的圣歌集,登上了帕金斯的舞台。
1979年,俭·克隆海姆与罗杰相识于艺术博物馆,前者从俄亥俄来到马萨诸塞,在帕金斯盲人学校负责盲幼儿教学工作。很快,他们就成为了好朋友。身为一位艺术家,俭创作了大量每页都配有可触式插图的枕边故事集,而罗杰则为这些有趣的图书录制了100多个动听的故事。
2009年,当他们再次相遇的时候,俭表示:“如果你有兴趣的话,我计划创建一家录音棚。”这正是罗杰矢志不渝的梦想。谈及启动资金,俭回应道:“你会失去些什么呢?这恐怕已经是你可能遇到的最佳情况了。”他们不顾险阻,开始追寻自己的梦想。然而,罗杰每况愈下的听力却又为这一事业蒙上了新的阴影。幸而,马萨诸塞州的一家机构为他们提供了低利率的贷款,这样,罗杰才能有机会最终购置了设计精巧的助听器。如今,但凡身处严格控制的低噪音环境,他的听觉功能依然显得十分敏锐。
当他们在俭位于新罕布什尔的家中安装录音棚的时候,罗杰对于学院建筑与电台管理方面的丰富经验为她提供了巨大的帮助。他又有了一个“新的身份,成为了她的声学设计师。”他们的工作室被称为“经验之声”。他们从各种磁带、录音、八轨音带以及录像中提取音频,将之复制到激光唱盘上。罗杰还需为其消除杂声,提高声音质量。除此之外,他也进行现场录制,添加画外音,最近,他们为复活节封印协会制作了一本无障碍手册,其中对相关图片进行了描述。
罗杰坚信一个有关成功的简单公式,那就是:“自身的踌躇不前才是通向成功的最大羁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