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幼失明的四姐妹在成长过程中,父母不断经受着邻里的冷嘲热讽和蜚短流长,经受着人们将她们视作“不祥之物”。她们唯一能够引起别人的反应就是怜悯,因为每一个人都认为她们终究只是家庭的负担。
但是这些来自吉大港帕蒂亚的女孩们却凭借着坚定不移的意志、不畏残障的精神,以及实现目标的勇气获得了成功,谱写下令人肃然起敬的诗篇。
在孟加拉国这样一个视障者辅助设施十分匮乏的国度,乌姆·哈碧芭·乔杜里取得了法学硕士学位,乌姆·塔斯里玛·乔杜里取得政治学硕士,乌姆·坦齐拉·乔杜里和乌姆·萨利马·乔杜里都在攻读社会学硕士。她们读的都是吉大港大学。
此外,她们中的三个还在帕蒂亚的一所小学从事教师职业并得到很高美誉。
她们的父母理应得到特殊赞誉,因为在女儿们立足社会的过程中他们始终不遗余力地给予支持。
“也许我们都可以做到‘有志者事尽成’,只要坚定不移,积极进取,残障人也能够立足于社会。”位于帕蒂亚乌布齐拉的南戈宾德希尔政府小学的塔斯里玛老师说道。
近日,三姐妹与其他22位视障老师参加了首都教师培训学校(TTC)为期14天的数字内容开发课程,期间英国《每日星报》得到了与之交流的机会。
这次始于1月4日的培训在孟加拉国同类培训中尚属首次,由中高等教育部运作的教学质量改进(TQI)项目和总理府运作的信息无障碍(A2I)项目联合承办。培训课程得到了教师培训学校的帮助,同时得到了社会行动青年力量(YPSA)组织和孟加拉国视障人协会的技术支持。
四姐妹和她们唯一的兄弟出生于帕蒂亚的一个名叫Azimpur的村庄,并在吉大港市长大。
她们的父亲纳西鲁·乔杜里和母亲莎米玛·艾克特·乔杜里是表兄妹。大女儿哈碧芭出生时,邻居就开始嘲笑他们。二儿子出生时则视力健全。但在第三个孩子萨利马出生后,他们就搬去了吉大港市,以避开村民们的闲言碎语,并设法确保孩子们能够接受教育。
塔斯里玛说:“父母决心让我们接受良好的教育,好让我们在社会上立足。”
她说父亲费尽心血为她们寻找最好的教育机构。
她们都在吉大港穆拉德普尔公立的盲聋学校完成小学学业。
执教于穆赫辛娜模范公立小学的坦齐拉告诉记者,她毕业于拉赫马尼亚高中,而其他三姐妹的中学则是在孟加拉森林研究所的一所学校就读。读完高中后,四姐妹全都被吉大港大学录取。
除了正规教育之外,她们还参加了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培训,这些领域的技能也是现在绝大多数教师需要掌握的。
塔斯利马说:“我们的父母竭尽全力,为的是让我们能在健视人的世界中脱颖而出。”
然而困难实在太多了。
父母送她们入校时,校方不愿录取她们。他们便努力说服校方。
接下来就是缺少教科书的问题。
塔斯利马说:“我们没有可以用的教科书,这是最大的困难之一。”
只有在小学阶段他们才有盲文教科书。但在中学、高中和大学阶段学习时,她们就没有盲文教材了。因此她们只能靠上课听讲,或是自己把少数课程内容写成盲文。
她说她们只能把上课内容录下来,或是向其他同学求助。“我们的学习仍然障碍重重。”
哈碧芭最初找工作时也遇上了麻烦。大约六年前,她想参加小学教师的招聘考试,但却被拒之门外,后来问题才得以解决。
而塔斯里马和坦齐拉则不曾遇到此类问题。
她们说在工作中还会遇到一种障碍。起初同事们并不怎么待见她们。但是后来姐妹几人能像健视者那样上课,而且能够胜任并保证工作质量,其他老师看到这一点也就改变了想法。
塔斯利马从2013年12月开始在这所学校工作,她说自己现在已成了学校里颇受欢迎的老师。
她说:“现在只要我需要帮助,就会有许多学生伸出援手。”
她学校的一位老师休曼·达斯说:“虽然塔斯利马视力有障碍,但她却比我们懂得更多事情,尤其是使用电脑方面。”
她能够将一个话题聊得既有趣又透彻,休曼对此也大加赞赏。她教的课大多数都是叙事性科目,比如孟加拉语和自然环境等。“她做得真是太棒了。”这是休曼老师最近告诉《每日星报》的事。
她们三人在数字内容开发培训中也都十分积极。
培训师米尔扎·穆罕默德·迪达鲁尔·安南表示,为了给学生们开发数字内容,她们热情高涨,勤奋学习,培训过程令人印象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