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亲生父母对自己孩子的养育和监护一直被视为一种基本的权利。尽管如此,纽约布鲁克林地区金斯县的最高法官却依旧悍然剥夺了一位父亲抚养自己孩子的权利,其唯一的原因只可能是,他是一位双目失明的盲人。在本案中,法官在亲生父母之前,插入了“身体健康”,尤其是“视力健全”的字眼。“没有视力就无权养育孩子”成为了本案判决的核心观点,这一说法彻底颠覆了人们的传统共识,令数十年来民权领域所取得的成就毁于一旦。
尽管克里斯托弗·G.·罗伯茨承担着照顾儿女日常生活的主要工作,然而,面对埃里克·I.·普鲁斯法官,他还是被告知,由于儿女的年龄过于幼小,当时分别只有三岁和两岁,更重要的是因为罗伯茨先生本身是一位盲人,因此法官无法确定,但凡面临危险之际,孩子们的安全是否能够得到有效的保障。他向当事人表示,关键在于,有人坚定地认为,罗伯茨先生并不具备完全的民事行为能力,至少在法官自己眼中,本案的当事人与这一标准相去甚远。引人关注的是,法庭宣判,罗伯茨先生与孩子们共处的时刻必须在一位明眼保姆的监督之下,而该保姆的工资则需由当事人自行垫付。虽然罗伯茨先生一度承担着主要的监护责任,然而法庭依旧将他与孩子们相聚的时间限为少于每周17各小时,而且时刻需要得到他人监督。这就是2014年5月9日展现在人们眼前的恐怖事件。
有鉴于美国50%的婚姻都以夫妻双方离异而告终,因而,我们对于儿童监护权之争以可说是司空见惯甚至麻木不仁,然而,在本案中却根本不存在类似的争执。事实上,罗伯特先生的妻子在开庭当天始终一言不发,甚至从未针对监护权提出过任何主张。无论是任何一家社会服务机构或警察部门,还是孩子们的儿科医生或教师都没有任何相关记录可以证明,罗伯茨先生的孩子们曾经因为父亲的失明而面临任何危险。更为有趣的是,罗伯茨先生本人还是纽约市的一位广受欢迎的艺术教师,曾先后指导过超过2000位年龄在学龄前至12年级之间的学生。他的孩子们不但不需要法律援助,还双双受到了良好的照料,身心发育健康,他们居住在帕克坡地区,就读于一家私立的幼儿园,这一切优越的生活条件都是由他们双目失明的父亲所提供的。然而,法庭却毫无根据地采取了“家庭干预”措施,针对他们提供社会服务,并规定,孩子们与自己父亲相处的每时每刻都必须受到明眼保姆的“监督”。但凡罗伯茨先生无力负担雇佣明眼保姆的费用,他就无法见到自己从小养大的孩子们。
成千上万的视障父母能够在没有明眼人帮助的情况下照料孩子们的日常生活,然而,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法庭却对这一事实视而不见。迄今为止,该有失偏颇的法庭判决是否与罗伯茨先生的种族(黑人)以及性别(父亲而非母亲)存在相关性,我们还难以定论,但也许,对于这些特征的固有观念才是形成本案判决的一大推手。
法庭一再强调视障者无力承担为人父母的责任,这一观点令我们不自禁地想起了美国历史上的黑暗年代,在优生学思想大肆传播以及道德沦丧的背景下,当局强行对那些民事行为能力不足的妇女实施非自愿的绝育手术。
仅在2015年,从纽约州至南卡罗莱纳州等地就纷纷被迫出台法律,已确保视障者如同国内约400万身患残障的父母们一样,拥有养育自己亲生子女的权利。各地区的司法机关相继颁布新规,确保视障者不因自身视力障碍而被剥夺子女的监护权。2014年,纽约州议会在议员琼·米尔曼的倡议下,颁布A09371号法令,对《家庭法案》进行了修正,禁止仅仅基于父母的视障情况判定子女监护权的归属。然而,在此法案出台之后,却并未实施任何涉及相关司法制度的进一步举措。此外,在2014年,议员芭芭拉·克拉克也提出了A09223号法案,修正了《纽约州家庭关系法》,同样禁止将父母的视力状况作为监护权判定的唯一依据。尽管这两项法案均未得以通过,但是,罗伯茨先生的按键却依旧表明,此类立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至少,其能够保证视障父母的基本人权,保护他们照料和监护自己亲生儿女的权利。
迄今为止,罗伯茨先生的抚养权已被剥夺了近一年之久,不过,他决心要完全恢复自己为人父母的权利。尽管他一度承担着照管孩子们的主要责任,然而,如今,父子间仅有每周17小时的共处时间,即使这样,他还必须聘请一位明眼保姆,在此期间时刻监督他们的一举一动。虽然罗伯茨先生是一位双目失明的盲人,不过,许多人却认为,作出此项判决的法官才是真正幕不见物的人。
克里斯托弗·G.·罗伯茨先生简介
克里斯托弗·G.·罗伯茨先生拥有超过23年从事专业戏剧工作的经验,是一家非盈利艺术机构——丝带平斯通戏剧公司(SSTC)的创始人和艺术及行政总监。他拥有着布鲁克林学院艺术表演专业的硕士学位以及布法罗大学的戏剧学学士学位。作为一位演员,他不仅扮演过诸如《监狱风云》、《欲望城市》以及《你会怎么做》等多部电视剧中的不同角色,还出演了多个热门剧集。除此之外,他还在国内外的数家剧院享有盛名,这些剧院包括芝加哥的时代喷沃尔夫剧院、新泽西州普林斯顿的麦克卡特剧院、北爱尔兰的爱克赛尔剧院以及曼哈顿剧院俱乐部等。
同时,罗伯茨先生还是一位剧作家,2010年6月,他的第一部多幕剧《心灵的反思:艾萨克·伍达德的故事》在克勒曼剧院成功上演。作为剧院的艺术总监以及多所艺术院校和公立学校的教师,他在任期间,曾经指导过超过2000位年龄处于学龄前至12年级的学生。此外,克里斯托弗还是百老汇作品无障碍顾问团的团长,其参与指导的作品包括《芬妮的彩虹》(09)、《海伦·凯勒》(10)以及《逍遥法外》(11)等。
不仅如此,他还是“残障演员行会”以及“美国盲人联盟”的活跃会员之一。克里斯托弗曾在划时代的巨著《美国表演艺术导师:一项重要的传统》中撰写了自己的两位长期导师之一的史蒂芬·麦金莱·亨德森以及其他大量著名艺术家的生平故事。他还曾作为自己的另一位导师,已故的伊思雷尔·希克斯的副手,担任了影片《来去匆匆——奥古斯都·威尔逊·乔》的副导演。不过,现如今,克里斯托弗最为重要的角色则是一位既充满爱心又尽职尽责的父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