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子午流注 定时取穴 疾病防治 养生
子午流注是中医圣贤发现的一种规律,即每日的12个时辰是对应人体12条经脉的。由于时辰在变,因而不同的经脉在不同的时辰也有兴有衰。掌握子午流注的规律,对疾病防治、养生和用药都有很大的益处。此法是在子午流注学说指导下“按时施治”中“按时取穴”的一种配穴方法。它包括选时与选穴两大关键,根据近几年有关资料表明,它和现在兴起的“生物钟”颇有相似之处,两者之间存在着某种联系。
一、子午流注取穴法的概念和意义
子午是指时间而言,它是地支中的第一数和第七数。子为夜半,午为日中,是阴阳对立的两个名词,是古代人们用来计数年、月、日的符号。子为阳之始,午为阴之始。如以一年为例,子是十一月,午为五月,冬至在十一月,夏至在五月(农历);以气候而言,子时寒,午时热,再以一天言之,子为夜半的23-1点,午时为日中的11-13点,可见子午含有阳极生阴,阴极生阳的意义,说明子午是阴阳转化的起点与界线。
“流注”二字,流是指水流,注指注输,在这里是将人体的气血循环比作水流,以井、荥、输(原)、经、合来比喻,指出水之发出为井,渐成为细流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然后汇合入出于泽海,用来表示脉管炎气的流注过程。
子午流注是将机体的气血循行,周流出入,比拟水流,或从子到午,或从午到子,随着时间先后的不同,阴阳各经气血的盛衰,也有固定的时间,气血迎时而至为盛,气血过时而去为衰,泻则乘其盛,补则随其去,逢时为开,过时为阖,定时开穴,以调阴阳,纠正机体的偏盛偏衰来治疗疾病。可见子午流注是在“人与自然”的理论指导下,逐渐演变所创立起来的,具有独特意义的一种取穴法。
二、子午流注取穴法的组成
子午流注取穴法,是由天干、地支、阴阳、五行、脏腑、经络以及肘膝以下的五输穴联合组成的一种逐日按时开穴取穴法,所以要运用它,就必须掌握这些内容,这是推算本法的必要条件。
1、干支配和六十环周的计算法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天干起于甲,地支起于子,二者配合起来就是甲子、乙丑、丙寅、丁卯……。由于天干起于甲而终于癸,计有十数;地支起于子而终于亥,计有十二数,到轮回第一干支“甲子”,需要天干轮回六次,地支轮回五次,即天干10×6=60,地支12×5=60,这就是六十环周法。它是计算年、月、日、时干支的基础。
2、干支配阴阳法
天干、地支原系代表年、月、日、时的符号,日时有单双,干支亦分阴阳;它的分法是根据自然次序之数来决定的,也就是数的1、3、5、7、9、11奇数为阳,2、4、6、8、10、12偶数为阴,同时在配合上又是阴与阴相配,阳与阳相合。
从上可以看出,干支的1、3、5、7、9、11奇数,代表着甲、丙、戊、庚、壬五阳干,子、寅、辰、午、申、戌六阳支;2、4、6、8、10、12偶数,代表着乙、丁、己、辛、癸五阴干,丑、卯、巳、未、酉、亥六阴支。运用子午流注取穴法,就是阳日开阳经之穴,阴日开阴经之穴,所以要牢记天地支的阴阳干支,以利推算。
3、干支的五行分属
干支的五行分数歌诀如下:
东方甲乙寅卯木,南方丙丁巳午火,西方庚辛申酉金,北方壬癸亥子水,辰戌丑未旺四季,戊己中央皆属土。
4、时间与时辰的配属
将一天中的24小时平分为十二个时段,每2小时为一个时辰,对应十二地支。从子时开始(23至1点),到亥时结束(21点至23点)。
5、年、月、日、时干支的计算法
子午流注取穴法的开穴,在于“择时”,因此首先要将患者来诊的年、月、日、时的干支找出,然后再逐日按时开穴,这就需要掌握年干支、月干支、日干支、时干支,特别是日、时干支更为重要。
三、子午流注开穴法简介
子午流注的临床运用中有各种开穴法,现主要介绍如下几种,这里只作简单介绍。
1、纳支法
纳支法是一种广义的取穴法,它比纳干法推算简易。此法是以一天的十二时辰为主,不论每一个时辰配合什么天干,也不论时辰所属的阴阳,而仅按着一天中的时辰顺序,去配合十二经的气血流注,用井、荥、输、经、合的五行关系,通过补母泻子的方法达到治疗的目的,它的具体运用可分为下面两种。
(1)补母泻子法:这种方法是根据脏腑配合时辰,结合各经症状的虚实,通过十二经的井、荥、输、经、合的五行关系,,按着“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的原则,来取穴治疗。
(2)按时取穴法:它是以一天分为十二时辰,一个时辰分配一经,即寅时属肺,卯时属大肠,辰属胃,巳属脾,午属心……。当某经发生疾患,即于某时采用某经的经穴治疗。这种方法较易掌握,因而在临床上运用也较为广泛。
2、纳干法
纳干法是子午流注针法中常用的一种取穴法,运用此法,首先要将患者来诊的年、月、日、时干支推算出来,然后结合人体十二经脉的流行和井、荥、输、经、合的五行相生规律而顺次开穴,也就是说,此法是按时开穴,时上有穴,穴上有时。至于该法的具体运用,必须掌握以下几点规律。
(1)按时开穴:主要是根据年、月、日、时的干支顺次学,它的规律是阳日取阳时开阳经之穴,阴日取阴时开阴日之穴,是本着阳进阴退的规律,不断推演循环。
(2)循经开穴:子午流注的开穴,除本着“阳进阴退”的原则开取井穴外,并根据时干配合脏腑阴阳,依照井、荥、输、经、合五行相生的顺序来开取五输各穴,就是说上法是每日开井穴的方法,而要推算一天中的时干开穴,就要本着阳日阳时开阳经之穴,阴日阴时开阴经之穴和五输五行相生的规律顺序开穴。
3、奇经纳甲开穴法
“奇经纳甲”开穴法又称“奇经纳卦”开穴法,这种开穴法包括灵龟八法和飞腾八法两种开穴法。
(1)灵龟八法
灵龟八法它是运用八卦九宫学说,结合人体奇经八脉气血会合,取其奇经八脉相通的八个经穴,按照日、时干支的推演数字变化,采用相加相除的方法,作出按时取穴的一种针刺法。此法包含着“天人相应”之说,阴消阳长之理,五行生克之变,气血流注之机,这种方法是在金·窦汉卿《针经指南》中所运用的八脉八穴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2)飞腾八法
飞腾八法也是以八脉八穴为基础,按时开穴的一种方法。它的运用和灵龟八法略有不同。本法不论日干支和时干支,均以天干为主,不用零余方法。
4、其它开穴法
子午流注还有一些辅助开穴法,以弥补子午流注前述几种开穴的不足,特别是当遇上闭穴时,则可用这些辅助开穴法以进行治疗。其中
主要的有:甲乙同宗开穴法;夫妻开穴法;十二经纳干流注法;十二经纳支流注法;壬督二脉开穴法;子午相化开穴法。
四、子午流注的内容与疾病防治的联系
人体的五脏六腑与十二条经络对于气血的运行起着重要作用,而每条经络又都有其兴衰的时辰。从古到今已被证明:在每条经最旺的时辰,选取相应穴位或口服相应的药物和食品,疗效可以高出其它时辰若干倍。
1.卯时(5点至7点)大肠经旺,有利于排泄;所以,此时不应该懒床,要起床活动活动,以便于排出体内的废物,以免毒素回流;引起很多疾病。
2.辰时(7点至9点)胃经旺,有利于消化;所以,此时要吃早餐,否则,由于胃分泌过多的消化液无法被稀释而灼伤胃粘膜引起胃病。如果胃火过剩,嘴唇干,重则唇裂或生疮,可以在7点清胃火。胃寒者7点养胃健脾。
3.巳时(9点至11点)脾经旺,有利于吸收营养、生血。所以,早晨一定要吃饭,否则人体就没有了生血的原料,身体是一定不会好的。“脾主运化,脾统血”。脾是消化、吸收、排泄的总调度,又是人体血液的统领。“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脾的功能好,消化吸收好,血的质量好,所以嘴唇是红润的。否则唇白,或唇暗、唇紫。脾虚者9点健脾;湿盛者9点利湿。
4.午时(11点至13点)心经旺,有利于周身血液循环,心火生胃土有利于消化。“心主神明,开窍于舌,其华在面”。心推动血液运行,养神、养气、养筋。人在午时能睡片刻,对于养心大有好处,可是下午乃至晚上精力充沛。心率过缓者11点补心阳;心率过速者滋心阴。
5.未时(13点至15点)小肠经旺,有利于吸收营养;小肠分清浊,把水液归于膀胱,糟粕送入大肠,净化输送进脾。小肠经在未时对人一天的营养进行调整。饭后两肋胀痛者在此时降肝火、疏肝理气。
6.申时(15点至17点)膀胱经旺,有利于泄掉小肠下注的水液及周身的火气。膀胱贮藏水液和津液,水液排出体外,津液循环在体内。若膀胱有热可致膀胱咳,即咳而遗尿。申时人体温较热,阴虚的人尤为突出,在这个时间滋肾阴可调此证。
7.酉时(17点至19点)肾经旺,有利于贮藏一日的脏腑之精华;“肾脏生殖之精和五脏六腑之精。肾为先天之根”。经过申时的人体泄火排毒,肾在酉时进入贮藏精华的时辰。肾阳虚者酉时补肾阳最为有效。
8.戌时(19点至21点)心包经旺,再一次增强心的力量,心火生胃土有利于消化。“心包为心之外膜,附有脉络,气血通行之道。邪不能容,容之心伤”。心包是心的保护组织,又是气血通道。心包戌时兴旺可清除心脏周围外邪,使心脏处于完好状态。心发冷者戌时补肾阳;心闷热者戌时滋心阴。
9.亥时(21点至23点)三焦是六腑中最大的腑,又主持诸气、疏通水道的作用。亥时三焦通百脉。人如果在亥时睡眠,百脉可休养生息,对身体十分有益。可惜现代人能做到的很少,亥时百脉皆通,所以此时可以用于任何一种适应症进行调理,需要加强治疗的,也可在这个时辰进行。
10.子时(23点至1点)胆经旺,胆汁推陈出新;胆汁需要新陈代谢,人在子时入眠,胆方能完成代谢。“胆有多清,脑有多清”。凡在子时前入睡者,晨醒后头脑清新、气色红润。反之,日久子时不入睡者面色青白,易生肝炎、胆囊炎、结石一类病症,其中一部分人还会因此“胆怯”。这个时辰养肝血(阴)最好。
11.丑时(1点至3点)肝经旺,肝血推陈出新;“肝藏血”。人的思维和行动要靠肝血的支持,废旧的血液需要淘汰,新鲜血液需要产生,这种代谢通常在肝经最旺的丑时完成。如果丑时不入睡,干还在输出能量支持人的思维和行动,就无法完成新陈代谢。黄帝内经讲:“卧则血归于肝”。所以丑时未能入睡者,面色青灰,情志倦怠而躁,易生肝病。
12.寅时(3点至5点)肺经旺,将肝贮藏的新鲜血液输送百脉,迎接新的一天到来;所以人在清晨面色红润,精神充沛。寅时,有肺病的人反映尤为强烈,剧咳或哮喘或发烧。不同的经对应人体的不同的功能系统,比如小肠对应人体的吸收功能,并不是简单只对应实体的脏器。
五、子午流注的临床应用
根据子午流注的定律,如果经常在某时辰感到某脏腑不适,可能是该脏腑受病邪入侵,或较虚弱所致。不过,由于脏腑互相影响,问题可能处于其他脏腑。
举例说明 病症:头痛、目赤、失眠、脾胃不适、消化不良问题;工作、应酬繁忙,经常半夜两三点才睡。解释:晚上十一时至凌晨三时行的是胆经及肝经。若该段时间不休息,肝火便会上升,以致头痛充血、感到不适。同时由于肝气上升,影响脾胃,因而感到胃痛。以阴阳五行来解释,肝属木,脾属土,木克土,因此肝若不是,胃脾亦有问题。
又如:纳子法以每天十二个时辰作为取穴的标准。寅时属肺,只要是寅时,就按“虚者补其母,实者泻其子”的原则在肺经取穴;卯时属大肠,只要是卯时,就按同样原则在大肠经取穴。一年三百六十五日,只要时辰相同,就取同样的输穴。这种方法简便易行,容易掌握,而且疗效显著。
药物学界认识到:药物疗效与投药时间及人体生理节律有关,例如:强的松一日3次的服法不合理,若改为上午8时1次服药则疗效更佳,副作用也小。因为这一服法符合肾上腺皮质激素的时间分泌节律。心脏病患者服用毛地黄在早晨4时特别敏感,此时服用疗效大于其它时间40倍。
[参考资料]
1、麻福昌《让子午流注重放异彩》
2、医易生命科学研究中心《子午流注治病法》
3、钟呼顺《子午流注的科学依据》
4、装祯《子午流注定时开学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