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的骄阳毫不吝惜的炙烤着大地,人们沐浴着过于明媚的阳光,报之以酣畅淋漓的热汗,排出了积存一年的风寒和湿气。在这热情如火的日子,幸运之神也毫不吝惜的向我抛出了橄榄枝,我意外的受到中国盲人协会的邀请,去江西鹰潭参加全国盲人文学爱好者交流笔会。短暂的三天旅程,不仅让我认识了久仰大名的《盲人月刊》编辑和一批多产的盲人作家,还参观了上饶和瑞金两大红色经典旅游景区,接受了一次深刻的革命爱国主义教育,真可为收获颇丰。如今半个多月过去了,而参观时的情景确仍然历历在目,回味无穷。
上饶:震撼心灵的课堂
8月11日下午,经过短暂的休息,旅途的疲劳一扫而光,我们一行44人兴高采烈的登上旅游大巴,驶向本次旅行的第一站—上饶集中营。提到集中营,我最熟悉的要属重庆歌乐山下的渣滓洞和白公馆,再就是二战时期臭名昭著的奥斯维新,这几个杀人魔窟是我在学校里就有所了解的。而对于上饶集中营,我知之甚少,因此在出发之前,我特意光顾了一次摆渡,恶补了一些相关的知识。从网上我得知,闻名于世的上饶集中营创建于1941年3月,是“皖南事变”的历史产物,主要囚禁事变中谈判被俘的新四军军长叶挺和因弹尽粮绝而被俘的新四军排以上干部及爱国进步人士760余人。景区坐落于江西上饶市城区南部,总体面积2平方公里,拥有革命烈士纪念碑、纪念馆、纪念亭等及23处遗址、遗迹。景区分五大参观游览点,我们这次主药是参观革命烈士纪念碑和茅家岭监狱旧址。
到达目的地时正是午后,我们顶着炎炎烈日,跟着爱心导游小蔡鱼贯跨进一座大铁门,想必这就是当年重兵把守的集中营大门吧。小蔡告诉我们说:“朋友们,大家注意了,在你们的正前方就是革命烈士纪念碑。这座墓碑始建于1956年,重建于1959年。它位于茅家岭雷公山中腰,坐东朝西,高28.5米,成正方形,碑坐高7米,长、宽各20米。正面刻有周恩来总理亲笔题写的‘革命烈士们永垂不朽’九个流金大字,东面是刘少奇、朱德的题词,南北两面是中共江西省委、江西省人民委员会题文,碑的底座刻有烈士纪念碑碑文。整座墓碑系花岗岩分砌而成,总体成银灰色,气势雄伟,庄严壮观。一会儿大家可以上来抚摸一下。”言简意赅的几句话,我的脑海里就有了一个初步的印象。摸着那粗糙的花岗石和那些凹凸有致的方块字,我感慨万千,肃然起敬。叶挺、张正坤、李子芳、施奇、冯达飞……一个个闪光的名字,一段段催人泪下的故事。英雄的事迹千千万万,而最令我感动的是施奇,一个有着如花容颜和钢铁意志的女孩。
施奇[1919-1942],浙江平湖人。中共党员,新四军军部机要科机要员。1941年1月6日,国民党反动派悍然发动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突然袭击新四军部队。在均不被团团包围的时候,她依然镇定的译发电报,保持着与党中央的联系。敌军的包围圈越来越小,她按上级的命令,忍痛毁掉电台和密码本。突围时不幸被俘。凶恶的敌人对她百般摧残蹂躏,威逼她自首。施奇在遭受折磨后身患重疾,但面对淫威,坚贞不屈,义正词严的痛斥敌人,拒绝诱降。敌人恼羞成怒,把她关进上饶集中营。难友们看到那个平日里朝气蓬勃,健康美丽的施奇被折磨的奄奄一息,全都义愤填膺,悲痛万分。他们在狱中党组织的领导下,声援施奇,抗议反动派的暴行。施奇对前去探望的占有们说:“别难过,革命是要付出代价的。这些野兽动摇不了我钢铁般的意志,玷污不了一个共产党员的心。只要我的心还在跳动,就决不停止斗争!”她忍受着巨大的痛苦,在狱中写下揭露敌人罪行的文章。1942年6月8日,施奇被活埋于茅家岭,牺牲时年仅20岁……一向“有泪不轻弹”的我今天有点失态了,鼻子酸酸的,泪水围着眼圈转来转去,只不过没掉下来。好可爱的女孩!多可敬的战士!如果苍天有眼,大地有灵,能给我一次重新选择的机会,我愿乘上“神州九号”飞车,穿越幽长的时空隧道,回归那炮火连天的年代。即使我不能在叶挺将军麾下为一偏将,与施奇姐姐并肩战斗,哪怕我只是个普通的百姓,甚至是国民党第三战区特务二团的一名士兵,无论是什么身份,我都会不惜一切代价,尽力保护施奇姐姐,拼着性命也一定要把她救出虎口。不为别的,只因为我是堂堂七尺男儿,也是一个有良心的中国人!连三岁的孩子都知道,新四军是抗日的意师,而国民党却只会打内战,同室操戈,令亲者痛而仇者快。
施奇姐姐,烈士的鲜血没有白流,我们早已迎来了全国的解放,中国如今百废俱兴,国泰民安,您可以瞑目了。以后若有机会,我还会来看望您,还想在您的塑像前留影,在您的墓前献上一束最美丽的花。您是我最崇拜的偶像,我会永远记住您的名字!
我伫立于纪念碑前,久久不忍离去,直到导游再三催促才依依不舍的跟着大家前往茅家岭监狱旧址。跨过一道高高的门槛,我们来到被称为“狱中之狱”的茅家岭。据说这儿原为集中营的禁闭室,整个建筑是木结构,砖石墙,系庙宇改建而成。被俘的革命志士经过苦工劳役,其中的所谓“顽固不化分子”被送来受酷刑。上饶集中营的政训是从精神上折磨人,军训则是从肉体上折磨人。这里有十大酷刑,极“金”[针刺]、“木”[棍打或老虎凳]、“水”[灌辣椒水或煤油]、“火”[烙铁]、“土”[活埋]、“风”[冬日翅身站于室外让寒风吹]、“站”[铁丝笼]、“吞”[强迫吞食跳蚤或虱子]、“纹”[用绳索绑勒颈项]、“毒”[饭菜里下毒药]。此外,还有极具侮辱性的操刑,如“特别操”、“两腿半分弯”、“三点成一线”、“猴子抱桩”等,实在是惨无人道,令人发指。我曾走进刑训室,亲手摸过那个被称为“站”的铁丝笼,它只是一个1米见方的笼子,以铁丝制成,内壁上密布长钉,尖利无比,很难想象人被绑副在那里面慧是什么滋味。然而,这一切吓不倒英雄的革命者,就是在如此残酷的环境下,他们一刻也没有停止斗争,茅家岭和赤石两次越狱暴动沉重的打击了敌人,有不少同志冲出了牢笼,其中就包括赖少奇,集中营的那些纪念碑、纪念亭就是根据他的回忆修建起来的。
听着导游的娓娓讲述,我的心灵一次又一次的被震撼着。要争取一个民族的自由和解放太不容易了。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是多少革命先烈用生命换来的,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好好珍惜,努力进取,自强自立呢?和平环境下,当然不需要我们去流血牺牲,但因残疾而带来的困难和挫折仍然是我们应当认真对待,并且必须用坚强的意志去与之抗争,只有这样才能彻底战胜它,超越自我,更好的体现人生价值。上饶之行给我上了一堂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课,我要以先烈们为榜样,努力求索,排除万难,创造属于自己的辉煌。
瑞金:鼓舞斗志的红都
8月12日,我们迎着朝阳,早早的上了旅途。今天我们要去的是瑞金的叶坪和沙州坝革命旧址群,听小蔡说离鹰潭很远,这一天中会有三分之一的时间要在车上度过,因此她嘱咐我们好好休息,养精蓄锐,以便更好的参观。趁此机会,我让大脑和车轮一起转动,四面搜索那些关于瑞金的点点滴滴。30多年前,我进入上海盲校学习,在我的记忆中,熟练的阅读的第一篇盲文课文,就是当时的小学语文课本第一册第26课—《吃水不忘挖井人》,而课文的第一句话就是“瑞金城外有个小村子叫沙州坝”,也就是一会而我们要去的地方。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读了一些课外书,知道了瑞金是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所在地,是延安之前的第一个革命胜地,毛主席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这儿工作和生活过。1934年10月,由于王明的“左”倾路线的错误领导,红军的第五次反“围剿”不幸失败。为保存革命实力,红军被迫战略转移,举世瞩目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就是从这儿起步……总之,这是一个令千万国人无比向往的地方,今天能来参观,真是三生有幸!这是一个神圣之地,我是带着一颗朝圣的心来的。我真想看看当年毛主席和其他中共领导人工作和生活的地方,感受一下那一段既紧张又充实的日子。
汽车行使了近三个小时才到瑞金。我们首先参观叶坪革命旧址群。一色的黄泥墙,黑瓦屋,三棵千年古樟列于院内,木结构的建筑透出几分古朴与沧桑。七十年前的11月7日,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来自全国各地的610名代表,齐聚在这500平方米的祠堂,举行了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中华苏维埃工农兵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上通过了第一部宪法大纲,选举毛泽东为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主席。为了活跃气氛,使我们更直观的了解那一段光辉历史,纪念馆特意安排了一个小节目,邀请一些游客穿上红军军装,登上主席台试演各级中央领导和战士,再现大会的表决场景。按我的性格,原本我是很想上台的,可一来对那边的环境不熟悉,怕闹出笑话,二来我发现不少老师兴致很高,跃跃欲试,于是我谦让一步,做了一回“成人之美”的“君子”。好在台上台下的气氛同样热烈,就算坐在台下,以普通代表的身份参加表决,聆听“毛主席”的讲话,一样感到热血沸腾,心潮澎湃。毛主席的声音高亢有力,令人振奋。从此,瑞金成为赤色首都,全国苏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革命者心中的胜地,无数爱国青年心弛神往的地方。“大会”非常成功,掌声不断,歌声飞扬,仿佛真的把我们带回了那激情燃烧的岁月。
离开会场,我们参观了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的核心—中央保卫局、财政部、司法部、银行、金库、邮政局、电信局,以及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领导同志的故居,可惜的是这些都是后来重建的,原址由于叛徒的出卖,遭到了国民党飞机的狂轰乱炸,早已不复存在了。
在瑞金做了短暂停留,用过午饭,我们马不停蹄,直奔沙州坝,去瞻仰当年毛主席亲自动手开挖的水井。或许是为了方便群众取水吧,出乎想象,这口井的井栏很低,可以说几乎没有井栏,如果是我独自前往,很可能失足而成为“井底之蛙”。大家都很兴奋,争先恐后的去打井水。由于人太多,我没能上前亲自体验打水的乐趣,只是让母亲替我打来半瓶,躲到一边偷偷地喝了两口,感觉有点清凉,很像冰箱里拿出来的“凉白开”。似乎还有一丝隐隐的清香和甘甜,比商店里买来的那些高级饮料或矿泉水爽得多。当年,苏区的人们就是喝着这样的水,吃着红米饭和野菜野果,扛着大刀、长矛,背着步枪,赶走了日寇,打败了国民党的800万武装到牙齿的“正规军”。历史有时候就像一个调皮的顽童,喜欢偶尔的开一些不大不小的玩笑。英明的领导,无畏的战士,忠厚的百姓,铸就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铁骨脊梁。
两天的红色之旅很快就结束了,可我还是有点意犹未尽。我想起了毛主席的两句诗:“唯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是啊,无数先烈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而抛头颅,洒热血,前赴后继,用青春和生命谱写民主自由的不朽篇章,终于迎来了胜利,日月换了新天,人民做了主人。如今时过境迁,我们远离了那个硝烟弥漫,血雨腥风的时代,可有些人似乎淡忘了历史,毫不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唯利是图,把个人利益放在首位,稍不如意就怨天尤人,那些牺牲的先烈多寒心啊!我觉得现在的年轻人几乎都是在蜜水里泡大的根本不了解当年争取解放的艰辛。革命传统知道的太少,苦吃的太少,这就是这一代人的悲哀。真希望以后中国盲人协会能多组织几次这样的有意义的活动,让我们多了解一些过去的事情,或许这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
副:
沁元春 游龙虎山抒怀
8月13日,随众神游龙虎山道教发源地,贩舟芦溪河,心中欢跃,得小词一确以抒情智。
龙虎宝山,千里福地,国教渊源。感鲜桃石莲,物华天成;金枪峰下,语笑嫣然。飞云格前,孤影自怜。清风浮面胸见宽。惜古目,只容意慧,眼福无缘。
贩舟芦溪河岸,起无数浮想意心间。邀三五知己,品茗饮酒;吟诗行令,扩论高谈。一代天师,道灵仙长,驾鹤分洒九龙丹。成嗟叹,我中华文明,谁与争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