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参观了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圣地会宁。在讲解员的引领下,走进红军会师革命陈列馆,领略了“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同心同德、百折不挠、团结胜利”为内涵的长征会师精神。在桃花山“长征胜利景园”,重走了长征路,通过参观景园模拟、微缩的长征路上具有代表性和历史意义的22处景点,使我感受到二万五千里征程的艰险与悲壮。
我也参观了中国革命的摇篮延安,怀着崇敬与敬仰,走近杨家岭,走近枣园,走近王家坪,便走进了可歌可泣的历史画卷,感受了“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延安精神。在宝塔山上,在庄严的党旗下,我们重温了入党誓词,也重温了入党时那神圣的时刻。
然而最让我难忘与震撼的,却是上饶集中营那些惨无人道的刑法与刑具。
前不久,我有幸参加了中国盲协主办的“全国盲人文学爱好者参观采访瑞金,接受红色教育”活动。三天的时间里,我们参观了上饶集中营,红色故都瑞金,游览了龙虎山。
也许是因为心灵的脆弱,一直以来,我总是躲避着残酷与血腥的场面。我很少阅读战争题材的文学作品,腥风血雨的岁月里,那些超出极限的苦难与伤痛,让人心颤,让人心寒,也让脆弱的我无力承受。
然而,就在上个月,8月11号的下午,我走进了上饶集中营,走进了那所举世闻名的人间地狱。
上饶集中营建于1941年3月,位于江西上饶市城区南部,景区总体规划面积为2平方公里,分五大参观游览区。是一座法西斯式的人间地狱。当年国民党三战区将突围未成的新四军干部760余人全部扣押在上饶集中营,主要包括谈判失败的新四军军长叶挺和弹尽粮绝被俘的新四军排以上将领及爱国进步人士。
在导游的引领下,我们首先来到了茅家岭监狱旧址。因为视力所限,我无法像常人那样跟随讲解员的讲解去观察,所以,我只能紧跟讲解员的声音。
讲解员介绍到,茅家岭监狱旧址原为上饶集中营禁闭室,是狱中之狱,故称“黑地狱”。它是个封闭式庙宇建筑,木结构,砖石墙,内置铁丝笼、烧辣椒水用的大铁锅以及老虎凳、烙铁等刑具。被俘将士经过苦工劳役后,部分人送来此处受酷刑。
印象最深的,是那些囚室和站笼,站笼体积很小,有的只够一人在里面站立,而四周却都是露着铁刺的铁丝网,人在里面站立着,稍微一移动就会被尖锐的铁刺扎伤。我慢慢伸出手,最终还是没有去触摸那四周露着铁刺的铁丝网。这是一个怎样的站笼?这又是一种怎样残忍的酷刑?跟随讲解员的讲解,心中一阵阵的颤栗。
其实,这只是众多酷刑中的一种,“金木水火土,风站绞吞毒”。是当年国民党特务用来对付革命者的10种残酷至极的刑法。在这些惨绝人寰的刑具面前,我已不再逃避,唯有正视和牢记这段血淋淋的历史,才会显现今日生活的安逸与美好。心随讲解员飞回70年前的那段洋溢着昂扬斗志的激情岁月,我仿佛看到火红的烙铁落向革命者的身体,我听到了那“咝咝”的声音,我闻到了那浓浓的焦腥味。我也看到,年轻的革命者们,面对非人的折磨,所表现出的坚韧与超出极限的意志力。我听到了叶挺将军吟诵的:“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正气压邪气,不变应万变!坐牢三个月,胜读十年书!三军可易帅,匹夫不可夺志!”的诗句。
我也看到,就在这样一座黑狱里,先烈们和爱国人士,在狱中秘密党组织的策划和领导下,成功的组织了闻名全国的”茅家岭暴动”和“赤石暴动”。
走出茅家岭监狱旧址,我却走不出历史的阴霾。那铁刺龙,那老虎凳,那火红的烙铁。更有那近200名牺牲的战士,在这座“黑狱”里或被活埋,或被枪杀,或被行刑致死的年轻而鲜活的生命。
是的,我们不能忘记这些从酷刑中走过的灵魂。在茅家岭监狱东侧山坡上,大家久久地静立于上饶集中营烈士纪念碑前,那是一份平日少见的肃穆,只听讲解员沉静的声音:“纪念碑的正面,刻有周恩来题写的“革命烈士永垂不朽”九个镏金题词,东面刻有刘少奇、朱德的题词。在纪念碑后的山顶上,还有一个半圆球拱顶式的烈士墓,里面安放着上饶集中营牺牲的烈士忠骨。反映茅家岭暴乱和赤石暴动的两幅汉白玉浮雕,镶嵌在烈士墓前的护坡石墙上。”
我手扶纪念碑,心中荡起无限豪情,这是中华大地上一座永恒的丰碑,是烈士们的鲜血染红了这片热土,筑起了这座丰碑。
这也是中华儿女们心灵的丰碑。我静默着,我也沉思着,作为华夏儿女,我应坚韧,我应刚强,在生命的路上,忘却残疾,只需记住,我是祖国母亲的女儿,中华大地上,有一座血染的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