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一项来自美国科罗拉多大学波尔得分校的研究显示,在亲身体验盲人的生活,如每天带着眼罩完成日常事务以后,体验者可能会对残障产生负面的看法。
该研究的主要作者阿里尔·西尔弗曼(Arielle Silverman)表示:“当人们想象失明后的生活会是怎样的时候,他们往往从自己比较肤浅的经验出发,觉得那非常非常的恐怖,他们根本无法正常生活。”该研究是阿里尔在科罗拉多大学波尔得分校心理学和神经科学学部完成的博士论文的一部分。如今她是华盛顿大学的一位博士后学者。
在该研究的一个部分中,通过佩戴眼罩来模拟失明的被试者相较于模拟截肢等其他残障形式或未经任何操作的被试者而言,更倾向于相信视障者缺乏独立工作与生活的能力。
在另一个部分中,佩戴眼罩的被试者与未佩戴眼罩的被试者相比,在回答“如果真的失明会怎样”时,他们的回答更加消极,并更倾向于认为自己难以适应新的环境。
该研究被发表在《社会心理学与人格科学》(Social Psychological and Personality Science)的网站上。它向人们解释了人类总是从自我中心的角度去思考他人感受的天性。
文章还指出:人们通常希望通过对失明的模拟来增进普通人对视障者的理解和同情,但结果可能事与愿违,接受该测试的人有时反而滋生负面的态度。
西尔弗曼开始对失明模拟的研究产生兴趣与她自身在街上与陌生人打交道的经历有关。她发现,路上的陌生人往往比较愿意主动帮助她过马路。
西尔弗曼说:“我注意到那些从未和盲人打过交道的人在遇到盲人时态度往往比较好,反而是那些曾经碰到过盲人的人,态度总有些居高临下。这让我非常不解。”
失明模拟往往用来训练那些即将与视障者一起工作的老师和专业人士。
西尔弗曼还表示:“失明模拟还有一些其他形式,它们利用失明这一情境来达成一定的目标,例如:信任行走以及黑暗咖啡馆等,前者多用于组织团建训练,而后者则会让参与者佩戴眼罩在黑暗中就餐。”
有超过一百位来自科罗拉多大学波尔得分校的本科学生参与了该实验。他们其中的一些被要求戴上眼罩,并完成一些诸如在房间中行走,靠自己的力量从水壶中为自己倒水,或按照面额整理硬币这样的任务。
在实验的过程中,一部分人模拟失明状态,另一部分人模拟其他残障类型或成为对照组。最后,研究者让所有人完成一份问卷,报告其对盲人以及“失明”后的自己所拥有能力的看法。
当时在科罗拉多大学波尔得分校就读心理学专业的博士生杰森·哥温(Jason Gwinn)与该校心理学教授丽夫·范博文(Leaf Van Boven)共同参与了该论文的写作。
西尔弗曼认为,能够对参与者产生积极影响的失明模拟不仅仅局限于完成一些特定的活动,它们能够教给人们怎样去适应黑暗的环境。通过这种团建活动同样是与视障者以及其他边缘群体建立联系的好方法。
在评估某种形式的现实模拟是否有效时,我们需要注意一个重要的方面,即:模拟出来的世界与社会环境是否按照残障人的需求来设计。
“我的经验告诉我,许多事情我们无法独立完成并不是由于我们看不见,相反,这可能是由于诸如一个无障碍设计糟糕的网站等环境原因所致。”西尔弗曼如是说。
“所以,如果这些模拟类体验能够聚焦于那些由社会环境因素所制造的困难,这样它们就能够让体验着获得更加积极的看法,病相信那些残障人拥有和自己一模一样的能力。”